前兩天看到一本書:《媽媽的悔過書》,讀來頗有感觸。
作者李柳南是韓國首爾一所知名小學校長,只要是她帶的班級都能拿到年級第一,家長們擠破頭都想讓孩子分到她的班裡。
除了是備受家長追捧的老師,別人眼中的她也是位非常成功的媽媽:
兒子在名校常年排名前三,並擔任學生會主席;女兒就讀於知名女校,成績優異。
然而,突然有一天,兒子和女兒雙雙休學,成為「廢物」,與媽媽針鋒相對,並試圖自殺。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究竟哪裡出了錯?李柳南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於是歷經十年與自己的兒女和解,寫下這本悔過書。
原來,兒女的變化,早就在李柳南錯誤的教育中埋下禍根。那麼,李柳南到底錯在哪裡了呢?
作為一個成功的教師和校長,李柳南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成功人士。
「我的標準是,我的孩子至少要比我優秀,要比我教的學生中的最優秀的還要更優秀。」
光是念書好還不夠,還要拿很多獎,還得是學生幹部,因為這些都是媽媽李柳南的炫耀憑證。
為了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李柳南多年來對孩子實行高壓政策,強迫孩子們去參加學生會的選舉,逼迫孩子學習到深夜,只要孩子做的稍有不滿意,她就會大發雷霆,把孩子們貶低得一無是處。
另外,不管孩子的成績有多麼的優秀,媽媽李柳南從來都不會誇獎他們,因為在她心裡,孩子做得還不夠優秀。
高壓政策下的孩子,果然沒有讓媽媽失望,大家總是羨慕地說,「他們家孩子又會念書,口才又好,簡直完美。」每當聽到這種話,李柳南也不禁十分得意。
只是當時的她,並不知道這樣的教養方式是有期限的。
作為一個統治型媽媽,李柳南發現:她曾經沒有給孩子任何選擇的權利。
家裡經常會有因為爭吵而被撕裂的衣服,因為女兒想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卻遭到了媽媽的強力「鎮壓」。
為了中考,她將孩子送入了偏遠的、交通工具無法到達的補習班:老師督促孩子們早上五點起床,晚上一直學習到十二點。
參加各種比賽,拿過無數獎項,在學校成績一直是前三名的兒子,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活到現在,從未感受過成就感。」
因為這些比賽,從來沒有一個是他自己選擇參加的。
女兒問媽媽:「我畢業以後應該要做什麼?」
媽媽毫不猶豫的回答:「小學老師!」
女兒不同意:「那是媽媽的夢想,不是我的啊!我不喜歡站在別人面前,也討厭小學生,要怎麼當老師啊?」
媽媽卻反擊道:「你是因為分數考不到才這樣說的,少囉嗦,快進去念書!」
正是因為這種以自我為主式的「為你好」,給孩子與父母之間帶來了無盡的爭執。
反思到最後,李柳南不無後悔地說,「原來,我並不是父母,而是管理者、監視者還有統治者。」這樣的教養方式,也讓孩子與她之間的壁壘越來越高。
回顧孩子幼年時期發生的無數事件,李柳南驀然發現:自己似乎從來不曾好好和孩子對話。
一直以來,他們的對話類型,都是「成為仇人的對話」。
女兒一年級時,經常腹痛、嘔吐,醫生診斷她得了神經性胃炎和腸炎。
李柳楠卻不相信:「你就是在裝病吧!什麼神經性胃炎,不想去學校硬要裝病吧?」
後來,女兒轉學到了她任教的小學,沒有交到任何一個親近的朋友。
李柳南卻說:「書念不好當然沒朋友,休息時間朋友不跟你玩的話,你就看書或者做題啊!」
上中學時,女兒被同學搶走了手機,卻得不到媽媽的一點安慰:「笨蛋一樣,手機為什麼會被搶走?」
媽媽的這些狠話,非但沒有讓孩子更優秀,反而產生了非常危險的想法:復仇。
「既然媽媽最重視的是學校,那麼報復媽媽的方法,就是休學。」
於是一系列的報復行為發生了。
作為成功的教師,李柳南竟然沒有明白:壞脾氣是可以遺傳的,你不好好對孩子說話,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
所以,李柳南最後心痛地發現,原來自己從未鼓勵誇獎過自己的孩子,哪怕是一句簡單的好聽的話。
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李柳南轉變自己的角色,學習成為一個教練型父母。
什麼是教練型父母呢?在《媽媽的悔過書》裡,關於說話之道,李柳南提到,教練型父母的標準是:
能讓孩子說話的父母;能從容聽孩子說話半小時以上的父母;當孩子說話時,能注視著孩子表示贊同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就是「教練型父母」。
這樣的父母,總會試圖理解孩子的內心,他們會習慣性問孩子:「你喜歡的朋友是誰?今天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你的夢想是什麼?」
而反觀自己,李柳南慚愧地表示,「別說三十分鐘了,我連三分鐘都不曾與孩子好好對話過。」對待兒女,李柳南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作業做了嗎?日記寫了嗎?書念完了嗎?考試考得好嗎?」這些話語,無一例外,都帶著催促、指示、控制的意味。
那我們來看看李柳南是從統治型媽媽變為教練型媽媽的呢?
李柳南得知女兒想學烘焙技術,雖然她打心底裡不認同這個想法,但她還是克制著自己的情緒,沒有著急否定孩子,而是傾聽女兒的想法,並給予了支持。
這樣的對話多了,有一天女兒竟然主動對媽媽開口說 「媽媽,老師今天稱讚我了,他說我麵團揉得很好。」
李柳南開始覺得,女兒開口就是一種成功,她索性把女兒做甜點拿給鄰居分享。這些都被女兒看在眼裡,在女兒眼裡,媽媽開始肯定她了。
女兒通過了烘焙專業考試還獲得了專業證書,她對李柳南說「我第一次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接下來,其他事也都辦得到了。」
女兒的改變突然,卻又順其自然,李柳南發現,與其天天逼著孩子學習,倒不如激發孩子學習的原動力。
後來,女兒通過了高中學力鑑定考試,還參加了大學入學考試,考上了以烘焙著名的大學。但讀了兩個月,女兒又放棄了。
李柳南再次按捺自己想要脫口而出的責罵,安慰自己:女兒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她和顏悅色地問女兒:「你覺得烘焙不能當做主修課啊?那你想做什麼呢?」
女兒又提出要去美國讀心理學。李柳南又想爆發,但這次
她控制住了自己,嘗試接納、尊重了孩子的意願。還陪女兒在美國體驗了一段時間的課程。
在平靜的陪伴中,女兒徹底敞開心扉,在給李柳南的信中說:
「媽媽總是相信我、信任我,不停地等待我。我以你為榮。」
兒子也對她說:「多虧母親,我才能以現在的模樣成長並且活著,身為您的兒子,我真的非常驕傲。」
多年來,李柳南學做教練型父母的過程,就是與孩子的和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照顧孩子的情緒,激發孩子學習原動力,給予孩子自主選擇權,並讓孩子感知到什麼是成就感。
事實上,隨著孩子的成長,爸媽在孩子生活中的話語權是逐漸減少的。任何試圖通過強制手段,增加對孩子統治力的方法,都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李柳南的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天空之城》中的黃教授說:「你知道神為什麼賜給我們孩子嗎?是為了讓你體會一下,有些事情是你也無能為力的。」
孩子是有生命的獨立個體,不管父母怎麼努力,他可能都不會隨著父母的心意成長,而這也可能,恰恰是一個家長最需要努力修為的地方。
李柳南最後總結到,在絕望的盡頭,她領悟到,最好的教練式輔導基礎是放下,最優秀的教練式輔導技巧是信任與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