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隴原職教改革巡禮】
立足特色優勢 主動擔當作為
——記在改革創新中砥礪奮進的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冉福祥
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為始建於1907年的甘肅官立農林學堂,是甘肅省建校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職業學校。學院佔地面積約280畝,校舍建築面積約13.2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工270人,在校學生達8300多人。
長期以來,學院始終秉承「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和服務『三農三化』」的辦學宗旨,堅守「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經典校訓,堅持校地行企合作,積極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經過多年發展,學院現已成為全國職業教育種植類專業示範學校、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全國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全國成人教育先進單位、中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副理事長單位、甘肅省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甘肅省鄉村幹部培訓基地、甘肅省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基地、甘肅省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實訓基地、甘肅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
2018年12月,省委書記林鐸在學院調研時指出: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發展前景很廣闊,要繼續立足甘肅大地、忠實服務「三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他還對學院的辦學特色和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校地合作
服務區域發展彰顯農職特色
多年來,學院始終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初心使命,彰顯了農職特色,奉獻了農職情懷,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注重科研成果轉化。學院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今育成系列小麥、胡麻品種60多個,推廣面積1.8億畝,農產品直接轉換服務「三農」效益上達30多億元。育成的系列小麥和胡麻品種不僅在我省隴南、中部、隴東、河西大面積推廣種植,而且在山西、河北、內蒙古也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以張金為代表的胡麻育種團隊,育成了10個天亞系列胡麻品種。其中,「天亞6號」胡麻播種面積佔全國1/3。以楊俊海為代表的小麥育種團隊,育成清農、清山、蘭平、蘭天、蘭引、甘育系列小麥品種52個。正在培育的「甘育8號」在第一年甘肅省西片水地組區試中居13個參試品種(系)第一位。以李懷德為代表的中藥材育種團隊,已篩選出一批黃芩、黨參優異變異群體,並開展了多項栽培技術研究。其中「旱區黨參秸稈覆蓋綠色栽培技術」已形成栽培技術規程。以郭成芳為代表的農機技術創新團隊,指導縣鄉企業開發苦蕎茶、茶葉有機肥、自動加藥器、太陽能幹燥裝置等8項農業新產品新技術新設施,獲16項國家發明專利和新型實用專利。
二是注重技術技能培訓。長期以來,學院充分發揮農業類專業優勢,堅持職業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相結合、基地培訓與現場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巡迴培訓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培訓原則,全力實施職業農民素養提升工程。學院組建成立了農村政策法規、園林園藝、作物生產、畜牧養殖、市場營銷、農業合作社建設等6大培訓團隊,堅持活躍在我省14個市州的培訓點和田間地頭。面向職業農民、致富帶頭人等,開展中藥材栽培、果樹栽培、魔芋栽培、茶葉種植、土壤有機肥、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種植技術培訓;面向養殖大戶、養殖企業、普通農戶、縣鄉動物防疫檢疫員等,開展肉羊養殖技術、飼料配製技術、養雞技術、養豬技術、養牛技術、疫病診斷及防治等方面的培訓;面向園林綠化、花卉栽培等企業和農戶,開展了綠化養護、苗木繁育、花卉栽培、藝術插花等方面的培訓;面向食品加工企業和鄉村特色食品作坊,開展食品工藝、食品營養、食品檢測等方面的培訓;面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家庭農場管理、合作社建設運行、農業企業經營、市場風險防控等方面的培訓;面向鄉村幹部,以學院承辦的甘肅省「抓黨建促脫貧『先鋒講堂』」為平臺,通過在線直播的方式,開展農村黨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產品開發、產業扶持、精準扶貧、旅遊服務、休閒農業、養殖種植、鄉村文化等方面提升鄉村黨員幹部素養和鄉村治理能力的綜合素質培訓。
培訓團隊在做好學院安排的培訓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省上有關廳局組織的相關培訓。如以省級教學名師許開錄教授為代表的培訓團隊,自2000年,先後參與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等項目培訓任務。
「十三五」以來,學院累計現場培訓、實地指導職業農民及鄉村幹部29萬餘人次,網絡在線培訓覆蓋全省1.3萬餘個村共計100餘萬人次,培養了一大批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高素質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技術骨幹。
校行合作
擴招學生培養走出新路
全國高職院校擴招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也是我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學院黨委高度重視,統一思想,科學研判,探索出了一條切合實際、特色鮮明的農職院社會擴招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是立足專業優勢,確定招生方向。學院立足專業優勢,確定了經濟信息管理(鄉村幹部班)、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中醫養生保健、作物生產技術(中藥材栽培與加工、蔬菜栽培方向)、園藝技術(花卉、果樹栽培方向)、畜牧獸醫、食品加工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等9個優勢專業進行擴招。研究出臺了全額免除擴招社會學員學費的優惠政策,同時與部分地方組織部門、合作企業籤訂「學院免除學費、地方政府與合作企業提供交通食宿費用」的聯合培養協議。
二是精心謀劃組織,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學院成立擴招工作辦公室和6個專項工作小組,建立了完善的課程體系,研究構建了「集中授課+網絡教學+自主學習+崗位實踐」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學分積累、彈性學制」教育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搭建了網絡課程,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建立了線上學習、作業測試、交流研討、答疑輔導等過程性評價與線下理論筆試、崗位實踐考核、技能等級置換學分等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機制。按照「內配外引,專兼結合」的思路,在校內選拔配備專業教師的基礎上,聘請科研院所專家、行業企業技術能手137名,並在擴招專業學生中推行「雙導師制度」,保證了教學質量;按照「統編教材+自編教材+網絡資源+活頁式教案+專項實用技術讀本」為一體的原則,開發教學資源;擴招班級中全面推行了「雙班主任制度」,確保了擴招學生教學管理工作。
三是優化管理服務,送考送教上門。學院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統籌負責擴招學生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在全省設立9個職業適應性測試點和10個教學點,考教下點,送教上門,為900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助學金148.5萬元,全力資助經濟困難學生。
學院兩批擴招共錄取4127人,超出省教育廳下達計劃3827人,達1376%,使在校學生總數達到8423人,比上年增長了1倍,創下辦學以來新高。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穩步提升
校企合作是企業與高校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支持、共謀發展的雙贏模式。學院依託甘肅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積極推進校地行企共建共享,有力推進了學院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升。
近年來,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問題,在提升自身實力的同時,不斷擴大學院影響力。學院建成畜牧獸醫、食品營養與檢測、園林技術、作物生產技術等4個國家級骨幹專業;建成校企共建農作物生產性實訓基地、食品安全檢測與加工生產性實訓基地、「園林園藝智慧農業+」生產性實訓基地3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了園林工程技術、環境檢測技術等4個現代學徒制專業;建成鄉村振興與休閒農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建成省級職業院校骨幹特色專業7個、省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2個;改擴建12個實訓中心65個專業實訓室,拓展校外實習基地135處。
尤其是近年來,學院人才培養體系的不斷更新完善、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對外影響力的不斷擴展,學院畢業生在省內外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認可度不斷提升,頂崗實習專業對口率達98%以上,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2%以上。
校校合作
中高本一體化辦學有效推進
校校合作可以發揮院校間的資源互補優勢,是實施「奮進之筆」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學院先後與35所中職、3所應用型本科協作構建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佳士特環境監測、中醫康養技術與健康管理等2個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和2個協同創新中心;與天津輕工職院、江蘇農林職院、江蘇農牧職院等建立了東西部協作關係;成立了食品與環境檢驗檢測、中醫康養技術與健康管理等2個職教集團分會和3個新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與28所中職學校籤訂了11個專業的中高貫通培養協議,與5所中職學校籤訂「3+1」職教幫扶協議。
學院還加強國際化交流合作,與新加坡、日本、烏克蘭等5個國家的教育教學機構開展交流研討,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技術技能對接、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達成了合作共識;與「一帶一路」國家吉爾吉斯斯坦籤訂了中醫養生保健專業留學生培養辦學協議,招收4名留學生;建立了中亞農業職業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精準施策
脫貧攻堅工作實施進展順利
學院自2017年8月定點幫扶文縣玉壘鄉筏子壩村和大山村以來,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理念,立足貧困村、貧困戶實際,充分發揮農業院校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紮實開展技術服務、技能培訓和產業培育;堅持因戶施策、長短結合的原則進行幫扶,著力培養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紮實組織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
一是創新探索並推行了「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產業幫扶模式。結合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經過反覆調研論證,確定中藥材和花椒、魔芋種植成為幫扶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產業。
二是協調龍頭企業引領產業培育。學院積極與中天大健康公司聯繫,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接洽,研發出桑葉茶、桑葉掛麵等13個產品;組織校企合作企業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舉辦有機肥製作現場技術培訓指導會和捐贈肥料。
三是積極籌措扶貧資金開展幫扶工作。學院先後投入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全體黨員幫扶結對戶、助學金發放、房屋改造、合作社創辦、農業保險和消費扶貧資金達60.88萬元,協調爭取配股資金52萬元,成立了互助資金協會融資30萬元。發放蜂箱300個,新建兩座便民橋,扶持貧困戶種植木耳8000棒。
四是積極開展培訓,提升貧困戶創業致富能力。先後選派12名專家到8個市縣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科技扶貧達7000多人次,積極配合實施了「村村十件事,扶志扶智雙提升」行動計劃。
五是全力衝刺清零,補齊短板弱項。學院黨委組織黨員幹部不定期電話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定期進村入戶看望慰問貧困戶,緊盯11項到村指標和「兩不愁三保障一達標」到戶指標制定年度幫扶計劃,「一戶一策」,切實解決基礎設施短板、產業發展薄弱、群眾收入渠道單一等問題,紮實推進了「3+1」衝刺清零後續行動。
面向未來,農職人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繼續立足甘肅,面向西北,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新農科建設發展的生力軍,把學院打造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產業急需技能人才的供給高地和助推區域經濟改善民生的服務高地,為我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