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0年9月23日,弗蘭克·德波爾接替加盟巴薩的科曼成為了荷蘭國家隊的新任主帥。德波爾曾在2014年世界盃上擔任過時任荷蘭國家隊主教練範加爾的助理教練,這次也是他第二次入主荷蘭國家隊的教練團隊。德波爾迄今為止的教練生涯頗具爭議,因為他近些年的執教生涯真的相當糟糕。他在2011年到2014年曾帶領荷甲霸主阿賈克斯連續四個賽季奪得聯賽冠軍,當人們都認為他的教練生涯也會持續高光的時候,德波爾在意甲和英超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國米的歷史最差開局和水晶宮的四連敗讓他不得不離開了五大聯賽的舞臺,而最終遠走美國大聯盟的德波爾還是逃不過被解僱的命運。
範加爾曾兩度出任荷蘭隊主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是在2014年世界盃,那支年輕的荷蘭青年軍在並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最終還是獲得了世界盃的第三名。無論是在球員時代還是執教時期,德波爾都一直和範加爾在一起,他也希望從範加爾那裡借鑑到實用的經驗以便讓他更好地執教荷蘭國家隊。本文我們也將德波爾接手荷蘭國家隊後的陣型體系與2014年世界盃範加爾執教下的荷蘭國家隊進行比較,也許可以從中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
陣型對比
在範加爾2014年世界盃的荷蘭國家隊中僅有西萊森、布林德、德弗裡伊、德佩、維伊納杜姆、維爾特曼和克魯爾共7名球員還在德波爾的國家隊大名單中,並且他們都參加了10月份荷蘭隊對陣義大利和波赫的歐國聯比賽。
範加爾在2014年的世界盃預選賽中一直採用的陣型是4-1-4-1或者4-3-3,直到斯特羅特曼重傷之後,他才被迫根據對手的情況將陣型改為了5-2-1-2或者5-2-3。範加爾在門將位置的選擇與德波爾沒有區別,效力瓦倫西亞的西萊森已經成為了球隊的中流砥柱。中後衛組合由因迪、德弗裡伊和弗拉爾三人組成,揚馬特和布林德則擔任邊後衛。頂替斯特羅特曼的德容與德古茲曼組成了中場的雙軸,而斯內德在他們前面扮演著攻擊型中場角色。在鋒線上是當時荷蘭最優秀的兩名前鋒:羅本和羅範佩西。
儘管德波爾在荷蘭1-1戰平義大利的比賽中曾經嘗試了5後衛的陣型,但他最常使用的陣型仍然是4-2-3-1。巴薩中場德容和亞特蘭大中場德容恩組成了後場的雙支點,德容的傳球能力和德容恩的防守能力能夠形成很好地互補。馬倫,普羅梅斯和德容組成的鋒線與範加爾執教時的鋒線組合有著天壤之別,範佩西的機動性非常好,同時他擁有非常出色的腳下技術,而德容看起來更像是一名站樁式中鋒球員,邊路的馬倫和普羅梅斯也與斯內德和羅本的風格大不相同。
範加爾的控球理念
強調控球的理念幾乎貫穿了範加爾的整個執教生涯。2014年世界盃上的荷蘭隊仍然貫徹了這一執教理念。由於範加爾通常採用的是5-2-1-2陣型,因此在進攻組織階段總有7到8名球員在某一範圍內形成集結。荷蘭的三名中後衛會通過拉開彼此之間的距離以覆蓋球場邊路的區域,同時兩名邊後衛能夠將位置推得更高。這樣的站位能夠在進攻組織階段讓球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內循環,而邊後衛由於位置前移能夠與邊鋒形成連線,從而讓荷蘭隊由守轉攻時能夠在邊路提速。
上面的比賽畫面為我們展現了荷蘭隊在2014年世界盃期間如何在後場組織進攻。我們可以看到持球的布林德位置幾乎提到和中場球員平行的位置,同時他和因迪的距離也不太遠,這能夠幫助他去在後衛線和中場之間轉移球。與此同時,在遠端向前推進的揚馬特也成為了一個潛在的傳球選擇。
荷蘭的後場雙支點需要通過不斷的跑動去覆蓋整個中路三分之一區域。當球在該區域時,他們會在後防線前面保持自己的位置離防線不會太遠,但當球移動到邊路較寬的區域時,荷蘭的中場球員會和附近的防守球員形成一個區域三角形站位。在上圖的比賽畫面中,我們能夠看到這種三角形站位能夠讓荷蘭隊在邊路區域佔據人數上的優勢。斯內德在進攻的初始階段的站位非常靈活,他通常會移動到邊線去組織進攻,如果荷蘭隊需要通過轉移球來將進攻推進,他也會進入對方的防守盲區來為隊友提供出球的空間。
弗蘭克·德波爾的控球理念
德波爾顯然耳濡目染地從範加爾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與2014年世界盃時的戰術相比,德波爾執教下的荷蘭隊在控球方面與範加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德波爾在後場設置了與範加爾類似的雙支點,而德容和德容恩在控球階段也會通過不停地跑位去擴大覆蓋的面積,同時他們會始終與後防線保持較近的距離,以提供後防線隨時向前傳球的路線。
德波爾在控球階段最常使用的陣型是4-4-2,而通常後場的雙支點會有一個人通過回撤成為第3名中後衛,這使得荷蘭在面對對方雙前鋒的施壓時能夠創造一個3對2的局面,這樣他們就會佔據人數上的優勢,同時邊後衛將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前插。在上面的比賽畫面中,我們能夠看到德容恩通過回撤變成了第3名中後衛。維伊納杜姆在前腰位置的作用與斯內德相似,如果後防線球員試圖努力打破對手的施壓,他也會通過回撤讓荷蘭隊在後場形成人數上的優勢並提供更多的傳球選擇。
上圖的比賽畫面是荷蘭1比1戰平義大利的歐國聯比賽,儘管德波爾在這場比賽中採用了5-3-2的陣型體系,但整個陣型體系的運轉方式仍然與4-2-3-1相同。德容作為單支點落在了後防線的前面去串聯中場和後場,而荷蘭隊其他的中場球員則穿插到了對方的中場線之中,這也為德容提供了向前傳球的通道。
進攻風格的差異
德波爾執教的荷蘭隊一旦將進攻向前推進,他們更喜歡在側翼製造不斷移動的進攻區域三角形。當邊鋒回撤到肋部後,邊後衛的位置會提到與邊鋒平行的位置,這樣邊鋒、邊後衛和一名中場球員就組成了局部的區域三角形,這會讓荷蘭在邊路的進攻能夠更容易突破對方的防守。在歐國聯對陣波赫和義大利的兩場比賽中,荷蘭隊109次進攻中有74次來自側翼,邊路的進攻佔比幾乎達到了68%。
從上圖的比賽畫面中,我們看到荷蘭的右後衛在邊路持球吸引了對方的邊路防守球員,這就為處於對方肋部的邊鋒打開了繼續前插的空間。如果邊後衛最終無法傳球,拖在後邊的中場球員德容恩也能成為他的另一個傳球選擇。處在遠端的中鋒德容也擁有空中對抗的優勢,如果邊後衛不能打破對方的邊路防守,他會試圖將球直接傳到禁區來利用德容的支點作用。
而範加爾在尋求突破對手防線時的做法與德波爾是截然不同的。在進攻的初始階段,範加爾的荷蘭隊在控球時非常耐心,但是一旦他們進入對方的半場,他們就會用長傳球去和鋒線球員形成連線。範加爾把範佩西和羅本分開並安排在不同的通道上。一旦荷蘭隊打破了對手的壓力,兩名前鋒會立刻在對方後防線後面形成殺傷。這種進攻策略讓荷蘭隊在進攻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範佩西在對陣西班牙時經典的魚躍頭球。
相似的防守體系
曼聯時期的範加爾經常由於戰術太過保守而遭到批評,而當時的曼聯也在很長一段時期都無法在進攻端創造更多的機會來控制比賽。在他執教荷蘭的第二個任期時,荷蘭隊也暴露出了相同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範加爾的球隊在丟球後總是會迅速形成反搶的態勢來奪回控球權。一旦球隊失去控球權,荷蘭通常是用2到3名離球最近的球員對對方的持球者形成小範圍施壓,這樣要麼會迫使對方失誤造成控球失誤,要麼會推遲對方的反擊速度以便讓防守球員重新組織防線。
範加爾的施壓策略通常以人盯人為基礎並極具侵略性,這樣能夠使荷蘭隊在短時間內迅速奪回控球權。上圖的比賽畫面為我們展示了荷蘭隊的施壓狀態,當對方持球時,荷蘭隊的每名球員幾乎都會對應對方的一名球員,這使得對方在控球時沒有足夠的空間轉身和選擇傳球的路線。這種前場施壓的戰術對荷蘭隊來說非常有效,因為它們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迫使對手犯錯,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控球方面不太擅長和容易出錯的對手。
如上圖所示,德波爾執教的荷蘭隊在失去控球權的時候也會通過反搶去奪回控球權,他總是試圖把對方的持球者包圍在一個區域內形成人數上的優勢。與範加爾不同的是,德波爾在施壓時的人數要更多。但這種戰術的缺點是一旦施壓失敗,荷蘭的後防線就會完全暴露出來。在荷蘭對陣義大利的歐國聯比賽中,義大利就利用了荷蘭隊的施壓戰術抓住了機會並形成了破門得分。
在上圖的比賽畫面中,我們能夠看到德波爾在後場設置了一套人盯人的防守戰術。這樣做的目的是迫使對手將進攻更多的移到邊路而不是中路區域。
結語
很明顯,德波爾在球員時期從他的恩師範加爾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因為他踢的足球風格與這位荷蘭傳奇主帥非常相似。即使在他執教國家隊的前三場比賽中,他的戰術也能看到許多範加爾執教的影子。
到目前為止,儘管德波爾執教的荷蘭隊只取得了一負兩平的戰績,但荷蘭隊在很多方面仍然有許多的亮點,它們唯一需要改進的部分是如何在進攻端去製造更多的進球機會。隨著即將到來的歐洲杯以及下一屆世界盃的臨近,德波爾當然希望自己的球隊能比範加爾帶領的荷蘭隊走得更遠,如果他能夠在範加爾的執教方式上有所突破,也許他有可能會為荷蘭國家隊帶回一座冠軍獎盃。
特別聲明:小牛原創,碼字不易,禁止抄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