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勞動模範鄧述東:通過「一畝田」為貧困戶增產增收
2017年,鄧述東通過前幾年的「稻草種菇」試驗,不僅找到了一條解決農作物秸稈「去哪裡」的辦法,還發現「一季優質稻+赤松茸」輪作方式非常適合缺技術、缺資金、缺人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三口之家為例,只要按這種方式打理好一畝田,年收入就可以達到或超過脫貧標準。
-
武昌理工學院退休老教授趙雙運: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全村25個村民小組2730人一半以上參與其中,貧困戶201戶553人大半直接受益。貧困戶丁志良感動地說:「要說他是個教授,那沒有什麼事是他做不了的,他跟我們還做得苦一些。他在地上跪著拔草,地方上沒有人說他是個教授,在這裡做事,像個生產的人,像個農民老粗。」
-
小麻村的蜜柚成貧困戶的「幸福果」
■在產業幫扶下,柚子不再只是小麻村的土特產,而是成了擺脫貧困的
-
湘潭縣舉行「一畝田脫貧」培訓會,受訓群眾將達千人
鄧述東「一畝田脫貧」培訓大會。貧困戶免費領取物資。紅網湘潭縣分站12月14日訊(記者 彭圓)「免費教授我們種植技術,免費發放薄膜和塑料籃……真是太開心了!」12月12日,參加鄧述東「一畝田脫貧」培訓大會的貧困戶賀光榮說。「一畝田」脫貧模式是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湖南省勞動模範、湘潭縣射埠鎮科協主席鄧述東經多年的探索總結提出的,該模式採用稻菇循環生態種植的方法,即種植一季優質特色水稻,再利用收割後的稻草露天種植蘑菇,實行「一田」兩收,幫助貧困戶增收,可達到「春種水稻千斤糧,秋種蘑菇萬元錢」的效果。
-
勤勞夫妻奏響脫貧致富「二重奏」
「我們下個月把豬圈升級改造成標準圈欄,爭取明年仔豬出欄量能翻一番!」立秋剛過,忙了一天的王廣成和妻子坐在門口,謀划起了未來。王廣成家曾是興山縣水月寺鎮高家坪村的貧困戶,前些年,他的日子過得並不舒坦。夫妻二人守著幾畝薄田維持生計,兒子王興剛患有先天性癲癇病,長期依賴藥物,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2015年,王興剛病故。「兒子走了,留下我們兩個大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突遇變故的王廣成夫妻倆,逐漸失去了生活信心。改變,源於精準扶貧。
-
扶貧工作還沒結束,妻子申請延遲退休,扶貧夫妻駐村3年助61貧困戶...
夫妻倆在六家砦村老村委會的一間10平方米小房中安家,這一住就是3年,先後幫兩個村的61戶貧困戶甩掉了貧困帽。2019年底,祝勤結束扶貧工作回到原工作崗位,已到退休年齡的談雯麗則決定留在村裡繼續幹,鞏固扶貧成果。
-
湖口縣均橋鎮趕著鴨子走上幸福路,貧困戶成「致富帶頭人」
村兩委針對吳吉員因病致貧的家庭情況,通過村民評議,2014年將其納入貧困戶,並為夫妻倆申請低保補助,保障他們的日常生活,再加上慢性病卡門診報銷和貧困戶一站式住院報銷政策,終於解下了吳吉員肩頭看病的重擔,沒有了一直扯後腿的頑疾,家裡的生活也逐漸寬鬆了起來,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上思:貧困戶黃品榮依靠特色養殖挺直了腰杆
55歲的黃品榮和52歲的妻子羅運德,是一對被當地人公認的勤勞夫妻。2015年10月,黃品榮一家因兩個孩子上大學、住房破舊等原因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之前,黃品榮靠僅有的6畝田,加上把別人丟荒的7畝田種上水稻,產糧3000多斤,用來養鴨賣錢供孩子讀大學。被識別為貧困戶後,2016年初黃品榮利用家裡1頭母豬自繁自養,再加上政府發給的2頭扶貧豬一起,依靠3頭豬起家。
-
嶽陽:火龍果成貧困戶致富果
世豐果蔬專業合作社的果園,不僅吸引各地遊客來採摘、觀光,而且帶「火」了村裡的貧困戶,闖出一條脫貧路。 新洲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吳美清最近格外忙碌:每天早晨7點,她都要趕到合作社,開始一天的工作。剪枝、除草、採摘火龍果……吳美清幹起活來勁頭十足,平均每天能採摘250000g火龍果。 吳美清的丈夫患有尿毒症十餘年,長期的治療費用讓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
-
荒山養羊2000隻,廬江婦女房呈霞帶領40貧困戶脫貧
走過一段彎彎曲曲的沙石鋪成的山路,我們來到一塊坡地,一座標準化的湖羊養殖大棚赫然出現在眼前。我們見到了養殖場的創辦人房呈霞,傾聽她訴說自己不平凡的創業故事。房呈霞1979年生,屬羊,他的丈夫名叫汪峰。兩人結婚後一直沒能生育孩子,去醫院看了許多次也沒啥效果,後來只能做試管嬰兒,一年後房呈霞生下了一個女兒。
-
購家電、帶娃看病…韋曲街辦副主任與貧困戶成"親戚"
結對子幫扶 與貧困戶成了「親戚」 5月底,長安區韋曲街辦確定結對子幫扶舉措,9戶轄區內的貧困戶被街辦書記、主任、副主任等認領結對幫扶。 閆海秦的結對幫扶對象正是何大朋。三間兩層的樓房,大紅的鐵門,推開門進去,房屋裡沒有任何粉刷,牆壁髒汙不堪,家裡沒有一個像樣的家具,滿屋的垃圾隨處亂放,夫妻兩人也是衣衫襤褸。 閆海秦趕緊將自己帶來的米麵油交給了何大朋,還給了他500元現金,讓他先採購些日常用品。 制定幫扶措施 讓家庭精神面貌得到改觀 「扶貧先扶智,精神上的貧困更需要解決。」閆海秦認為,要先讓這個家庭環境像個「家」。
-
阮明元:昔日「貧困戶」 今朝「致富帶頭人」
而讓想不到的是,在5年前,阮明元還是合面鎮馬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子久了,他就成了村民眼中的「懶漢」。尤其是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每月全家人有兩三百元低保金之後,他更是我行兒素,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反正有人管,混一天算一天。」其實,阮明元成了村民眼中的『懶漢』和馬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他自己心裡也飽受困擾。「成為懶漢、成為貧困戶不光榮,我要找事情做,憑藉自己的雙手脫貧。我始終相信,幸福生活是幹出來的,越窮越有理由伸手,這跟上呼吸機的危重病人有啥兩樣?
-
【美家美婦】田國美:真情換民心
近年來,坳上鎮的扶貧工作有了驚人的變化,貧困戶的收入提高了,貧困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貧困村蘇龍村順利出列,並多次在迎接脫貧攻堅市檢、
-
日民調:七成日本人贊成廢除「夫妻同姓」
原標題:日民調:七成日本人贊成廢除「夫妻同姓」[環球時報記者 嚴明]日本《東方新報》18日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要求就「夫妻同姓」制度進行調整。日本早稻田大學和一個市民團體進行的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者希望廢除這一制度。報導稱,目前,日本法律規定,同一戶籍的夫妻須使用相同姓氏,且「冠夫姓」的情況最為普遍。
-
平果貧困戶唐麗飛:蛋鴨子幫我摘了窮「帽子」
頭上戴著貧困戶的「帽子「終於摘掉,她就是平果縣海城鄉雄烈村卻烈屯建檔立卡貧困戶唐麗飛。 近日,記者在平果縣海城鄉雄烈村唐麗飛養鴨場聽到「嘎…嘎…嘎…」鴨子歡叫聲,「吵」得格外熱鬧,主人唐麗飛打開鴨棚的門,只見她揮起那根用竹竿做的指揮棒,將自己飼養1000多隻蛋鴨子從棚裡趕了出來,蛋鴨子張開翅膀飛到棚前的河裡,自由自在地活動,十分若人喜愛。
-
郴州北湖區著力打造四畝田特色瑤寨
佔地50畝的四畝田瑤寨集中安置點地處仰天湖畔,位於仰天湖草場景區與仰天巨佛中間,這裡瑤族文化底蘊深厚,生態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借著黨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春風,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北湖區將仰天湖瑤族鄉25戶貧困戶和17戶地質災害避險同步搬遷戶集中搬遷到四畝田瑤寨,依託仰天湖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力把安置點打造成具有濃鬱瑤族民俗風情特色的旅遊區,為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走出一條新路子。
-
荊州日報:灘橋鎮代港村代菊兒: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代菊兒是灘橋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不甘心一輩子在貧困線掙扎的她,拒絕等靠要,在脫貧路上依靠勤勞的雙手和敢想敢幹的鬥志,成為了村中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實現了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轉身」。2015年,借著灘橋鎮農民大面積種植稻穀的機會,夫妻倆東拼西湊了7萬元錢,買來一輛收割機,準備在農忙時節以幫人收割提升家庭收入。不曾想,外地收割機湧入灘橋鎮,因市場競爭太大,指望收割機掙錢的願望成了泡影,他們忍痛將收割機低價賣掉,也為此消沉了很久。
-
「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推進北京市場
扎賚特旗大米產量少,全旗90萬畝水稻田,年產出加工成米也就30萬噸,遠遠不夠北京的供應量。「大一點的超商都滿足不了。過去我們多次聯繫、開發北京市場,卻都以失敗告終。」魏建明說。去年,扎賚特旗將「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推進北京市場。
-
關於「夫妻兩人都是殘疾人,是低保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受疫情...
3月31日,樅陽縣官埠橋鎮村民李先生反映:夫妻兩人都是殘疾人
-
「一畝田」讓貧困群眾心裡甜
高偉 「真是太感謝大慶百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了,『一畝田』讓我們貧困戶看到了脫貧的曙光。」日前,明水縣繁榮鄉貧困戶張海林滿面春風地說。 三月中旬,「我在明水有畝田」線上線下營銷活動一經推出,即刻引發各界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