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想用一支筆,蘸著比相思還要藍的墨水,在灑滿香水的信箋上寫下: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
見字如面,你想說的,說不出口,都寫在了一封封情書裡。
情書,是人類溝通感情最美好的語言。
那些爬滿紙端的文字,記錄了一顆火熱的沉浸在美好想像裡的熱戀之心,就像催化劑一般,傳遞著男女之間的愛情。
關於它們,有很多,比如:
沈從文的「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朱生豪的「醒來覺得甚是愛你」;張愛玲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這些光明、熱烈,甚至甜蜜到發膩的文字,在《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一書裡,還有很多。
當一個人陷入戀愛時,他就成了情感充沛的詩人,他寫給愛人的每一個字,都是詩。
在這些文字背後,他們有的相濡以沫到白頭,有的走到半路變陌人。
但無論如何,我們總是會從他們的故事裡,悟出自己對人生的一些感悟。
02
看過一句流行於網絡的話,我覺得說的挺對:
「愛一個不愛你的人,就像在機場等一艘船。」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剛開始,沈從文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鳳凰男」:來自社會底層的「鄉下人」,靠自己的努力,最終在文壇嶄露頭角。
後經徐志摩大力舉薦,成為了一名教師,在此期間,26歲的他,愛上了自己19歲的漂亮女學生張兆和,並用自己最得力的「武器」——文字展開了猛烈的追求。
張兆和,系出名門,大家閨秀,蘭心蕙質、才華橫溢,家裡物質條件非常優渥,身邊的追求者也很多,她便將眾多求愛者按先後順序編成青蛙某號。
在收到署名S(沈從文)先生以「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開頭的信後,她將其編為青蛙13號。
剛開始,張兆和一心向學,無意理會這些,但在沈從文長達4年、幾百封情書的攻擊下,他的文字也慢慢走到了張兆和的心裡。
用情書追上了張兆和的沈從文,本以為才子佳人,可以白頭到老。
但是,張召和對於沈從文的愛情,卻是浮在雲端上的,飄忽不定的。
正如她所說:是因為他信寫的太好了。
源於情書的風花雪月,面對婚後的柴米油鹽,終究是敗下了陣。
門第年齡相差,經歷教育的迥然不同,對待婚姻生活的態度,讓他們互生罅隙。
婚後不久,沈從文回家探親,張兆不肯陪著沈從文同去湘西。沈從文懷揣著張兆和的照片,獨自上路,每天一封信,希望和兆和分享一切。
而張兆和卻冷漠得多,回信很少。
1937年抗戰爆發,沈從文到西南聯大教書,這一次,張兆和以孩子需要照顧,離開北京多有不便,書信太多、稿件太多、需要整理、保護等理由拒絕隨同。
後來沈從文還是多次哀求她去陪他,可是,張兆和始終可以找到迴避與他團聚的理由。
戰亂年代裡,一次相別或許就意味著永不能再見面。真正相愛的人,從來都是要長相守的。
這樣的放任獨居,讓沈從文情何以堪。
他與她之間,始終是他愛她多一些,可她卻並未因此感到幸福。
愛不能勉強,不愛也不能勉強。
1946年,沈從文和張兆和正式分居。
後來的歲月裡,它們止步於婚姻,彼此恢復了自由,也真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愛著一個不愛你的人是什麼體驗呢?
有一個答案說得很好:
不要為了一棵樹放棄一整片森林,他/她之外一定還有更廣闊的天地更精彩的人生等待你去相遇。有緣便在一起,無緣也願就此天涯兩端,各自為安。去放眼未來,期待遇到一個合宜歡喜的新人,比期待舊人回頭要更現實。
不合腳的鞋子,穿的再久,也不舒服;不愛你的人,你怎麼做他也不會愛你。
彼此放手,才能迎來更多新的可能。
03
鬱達夫和王映霞的愛情,曾被無數人羨慕。
初次見面,鬱達夫那文人專屬的衝動與激情就一波波襲來,竟對王映霞說:「我覺得從前在什麼地方見過王小姐,好生眼熟。」
王映霞也喜歡看鬱達夫的作品,面對自己的偶像,積蓄太久的感想不知從何說起,二人很快便熟絡地交談起來。
隨後,便墜入愛河,1928年春天,文學才子鬱達夫和「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在西子湖畔舉行了婚禮。
婚後,兩人度過了一段溫馨融洽的日子。
鬱達夫患有肺癆許久,為了照顧好他,出身名門的王映霞,完全放下大家閨秀的身段,學習洗衣做飯,嘗試燉各種補品,幫他調養身體。
鬱達夫則用用一手妙筆,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美其名曰「日記九種」,刊登在報紙上,向世人宣告著他們婚姻的美滿與甜蜜。
閒暇之餘,兩人漫步於西湖,看荷花隨風搖曳,看湖邊絲絲垂柳倒映在水面上的纖細樣子,看夕陽將兩個人的影子,拉長、變短……
這樣的二人,在當時,被稱為「富春江上神仙侶」。
兩人的愛情,在初期的精心維護下,相處甜蜜。
但深情終究抵不過歲月漫長,在長久相處,彼此熟悉後,慢慢地,兩人之間多了一些理所當然,少了關心、疼愛和感激。
鬱達夫性格安靜,王映霞需要熱鬧滿足自己的內心鬱達夫生活清貧,王映霞需要物質託起自己的交際。此外,再加上子女的相繼出生,兩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開始有了暗湧的潛伏。
王映霞原本是習慣活在大家的注視和讚美之下的,只是為了愛情,暫時回歸到瑣碎的生活中去了。
當激情過後,感情變淡之後,她厭倦了當下的生活。
鬱達夫也沒有及時發現、溝通和解決,而是向大眾宣布:
「王映霞奉行名媛做派,布衣暖菜根香,本非她的理想人生。」
裂痕就此產生,夫妻間的生分,也由此而生。
漫長婚姻路,對婚姻生活,若沒有日復一日的經營和維繫,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淡了,也有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離婚後的王映霞,於1942年嫁給一位富有商人鍾賢道。
鍾賢道看似忠厚老實,骨子裡卻不木訥,比起鬱達夫他要聰明很多。
他在向王映霞求婚時,對她說,「我懂得如何把你逝去的青春找回來」。
他給了她十分奢華的婚禮,排場極大,賀客盈門,宴賓三日,震動了整個山城,讓她賺足了面子。
婚後,他懂得像王映霞這樣的女人需要什麼,也滿足王映霞的一切需求,細心的經營著這個小家。
他一直視她為「心肝」,她也極盡所能地對他好。
兩人生活融洽、溫情,相攜相守了後半生。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說:
「婚姻的本質像是一種生長緩慢的植物,需要不斷灌溉,加施肥料,修枝理葉,打殺害蟲,才有持久的綠蔭。」
好的婚姻,需要彼此細心呵護,互相理解包容,才能走得更遠。
04
讀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為沈從文與張兆和、鬱達夫與王映霞之間的婚姻與愛情嗟嘆時,是否也該有所反思,有所啟迪?
書中還有12對民國才子戀人的愛情故事,倘若你還未走入婚姻,或者已經深陷其中,對於婚姻還有問題的話,不妨看看這本書,從別人的故事中,找找答案。
願每個善良的人,都能找到一個懂你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