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貧苦大眾要想實現階層的跨越,實現自己的理想,最公平最常見的方式便是考試制度。在古代,科舉制度讓寒窗苦讀十幾年的學子做起父母官,享受國家俸祿,為民請命。北宋時期,呂蒙正和母親自小被父親趕出家門,母子兩人相依為命,在苦讀的時候,家中一無所有,後高中狀元,讓母親享盡華富貴,再之後當上了宰相,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放在當下,許多學子通過高考制度,實現「鯉魚跳龍門」的跨越,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業,進而實現社會價值。高考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讓一個個貧寒學子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
沈娟是一個出生在大山裡的女孩,雖然日子過得苦,但是有家人陪伴,過的也溫暖。不幸的是,沈娟的父母在她兩歲的時候雙雙死於車禍。沈娟失去至親,沈娟的爺爺和奶奶也要面對白髮人送給黑髮人的痛苦,失去兒子和兒媳之後,只能由二老撫養年僅兩歲的孫女,奶奶承受不了喪子之痛,傷心過度,一病不起,而年邁的爺爺,不僅要照顧小沈娟,還要照顧臥病的老伴,一有時間就會去田裡幹農活,種莊稼,秋收的時候能夠填飽肚子,有時候還會幫別人幹活,靠打零工賺錢。爺爺工作如此辛苦,一家人才僅僅在溫飽線上掙扎。
爺爺知道生活的不易,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無數個日日夜夜工作攢下學費,供沈娟去學校讀書,他們希望唯一的孫女能夠不負重託,出人頭地,她故去的爸爸媽媽也會欣慰的。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的孩子,很懂事,也很理解爺爺奶奶,即使是去上學,生活也很節儉,學習刻苦努力。放學之後,不會和小夥伴們在山中嬉戲玩耍,因為她還要趕回家照顧臥床的奶奶,餵奶奶飯,給奶奶換衣服、洗衣服、擦身體,小小年紀做事情很有條理。
沈娟做完家務之後,才會拿出書本來,在暗暗的燈光下學習。後來,長大一些,沈娟還會去地裡幫爺爺幹農活,爺爺會很生氣,他覺得沈娟應該以學習為重,不應該幹農活浪費學習的時間。沈娟心疼年邁的爺爺,想要替爺爺分擔一些。沈娟家中的家務浪費,漫漫的求學路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加上小鎮上教學條件很差,所以她的成績也未能有所起色。
沈娟漸漸長大,初中畢業應該去縣城讀高中了,但這個家爺爺年事已高,而奶奶又臥床不起,如果沈娟去縣城讀書了,要在縣城住宿,學習之餘就不能幫助爺爺分擔家務了。
在農村呆了一輩子的爺爺,深深地知道學習對於貧苦人家的意義。雖然沈娟很懂事,但是爺爺卻很生氣,爺爺認為沈娟不應該目光如此短,應該向前看,好好學習,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而不是天天做家務,要想改善生活,以後過的幸福,還是要走學習之路。在爺爺的堅持之下,沈娟去縣城裡讀了高中。
三年的時光如彈指一瞬,沈娟高考完畢,回到了家中。高考成績出來之後,沈娟竟然只考了47分,這個分數讓爺爺難以接受,年紀大的爺爺竟也忍不住落淚了。爺爺和沈娟的老師溝通了一下,詢問沈娟的成績為何只有47分?老師也很詫異,沈娟的成績雖然不拔尖,但是400多分也是隨手拈來,為何這次高考卻僅僅考了47分呢?老師也帶著疑惑,向教育局提起了申請,幫助爺爺複查試卷,結果一出,爺爺和老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原來沈娟交的卷子是「白卷」,大題一道都沒有寫,只潦草地選了幾個選擇題。老師陪同爺爺一起回家,詢問沈娟真實原因,是否只寫了選擇題?在爺爺和老師的逼問下,沈娟說出了實話,原來是她故意而為之,隨便寫一些選擇題,就可以考不上大學了。
因為考上大學之後,每年都要交高昂的學費,爺爺一天天變老,生活越來越艱難,沈娟不想看到爺爺這麼辛苦,所以才交了「白卷」。得知真相後讓人淚目,如此懂事的小女孩,知道自己出身貧寒,體諒爺爺,寧願賭上自己的前途,她的做法讓人很是心疼。在老師的開導下,沈娟決定自學知識,參加成人高考,希望她能夠在下一次高考中綻放光芒,不辜負爺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