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俞穴,健脾和胃的,配上內關,中脘,足三裡相當中藥四逆散

2020-12-20 古今醫案研讀

講了脾俞,我們就要來講下胃俞,這個脾是管吸收的,是把消化得來的營養運輸到全身的,而胃是裝食物的,是消化食物的,只有相互配合好,身體才能棒棒的。

胃好,脾虛的話,吃東西胃口好,容易餓,吃了容易拉肚子,排得多,就在胃腸道過一下,沒怎麼吸收,沒吸收營養不夠就越想吃飯。

胃不好的話更難受,吃都不想吃了,脾想運輸營養物質也沒辦法,沒有東西送啊。

這個胃俞穴是調理胃的,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就在脾俞的下一個椎體,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至於怎麼治,我個人還是覺得艾灸最適合了,這種調理的,慢慢調很好。

胃俞主要治療脾胃虛弱,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痢疾,洩瀉,閉經。

看這主治,和脾俞很像啊,所以這兩個穴位經常也放在一起用。

這個解剖,淺層和之前講的幾個背俞穴很像,只是這裡深層有腰方肌而已。

皮膚→淺筋膜→腰背筋膜→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橫突間韌帶→腰方肌。

這邊需要注意的點在於,扎針扎得比較深的時候,針尖應向內斜刺,嚴禁向上、下或向外深刺。

方向不對,容易刺入腹腔內,損傷腎、腎血管、腎盂,甚至腹腔神經節等重要結構。

來展開講下胃俞穴的運用。

胃俞為胃的背俞穴,具調中和胃、消脹除滿之功,為治胃病之要穴。

若肝氣犯胃而致胃院痛者,可以配上和胃降逆之中院、足三裡,開鬱通結之內關,具四逆散之效,方名「胃俞腑會三裡方」。

脾胃虛弱之胃脘痛者,加上脾之募俞穴脾俞、章門,腑會中院,心包經絡穴內關,陽明經下合穴足三裡,以成和胃健脾、緩急止痛之效。

胃俞配水分、天樞神闕,艾灸可治療小兒腹瀉。

好了,今天的穴位科普就到這裡,歡迎關注,每日一起打卡學習。

相關焦點

  • 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深度好文)
    主要還是因為這個穴位能夠理上、理中、理下。何謂理上?就是可以通過刺激足三裡這個穴位來治療上焦疾患。何謂理中呢?就是中焦如果出現不適,可以通過刺激足三裡來解決問題。何謂理下?就是人體的下焦出現疾患,可以通過足三裡來緩解。這樣的穴位,將上中下三部都理了,又在足部,於是就稱之為足三裡。足三裡這個穴位在什麼位置呢?簡單地說,足三裡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如何取穴呢?
  • 脾俞穴、胃俞穴、至陽穴——健脾和胃、消食利溼、消化好!
    脾俞穴+胃俞穴+至陽穴,這三個穴位的組合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利溼、幫助消化的功效。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胃痛、嘔吐、復帳、洩瀉、痢疾、完谷不化、胸脅脹痛、黃痘、腰骶疼痛等病症。脾俞穴是脾臟的背俞穴,經常刺激脾俞穴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脾臟的病症,尤其是因消化功能減弱而致的身體虛弱,具有非常好的調理和治療作用。脾俞穴在人體的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激脾俞穴可以採用按揉的方式,用拇指的指腹置於脾俞穴穴位上,用力按揉100-200次,每日一次即可。
  • 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和胃健脾「三劍客」!
    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這三個穴位的組合具有和胃健脾、消積化滯的功效。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脹、納呆、嘔吐、呃逆、洩瀉等消化系統的病症。上脘穴、中脘穴,及下脘穴,均出自《針灸甲乙經》,是隸屬於任脈的穴位。
  • 人體6大長壽保健穴,合谷、內關、養老、大椎、足三裡、三陰交
    2、內關穴內關穴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它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通於任脈,會於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打嗝是因為氣逆造成膈肌痙攣引發的。打嗝算不上病,但是嗝起來還是挺難受。想必大家都受過打嗝之苦。
  • 必須學:15對針灸經典配穴!
    7、 足三裡、三陰交功能:益氣養陰,健脾補虛主治:脾胃虛寒、納谷不香、飲食不化、食少納呆、形瘦身弱、或嘔或瀉,腿腳麻木、疼痛。方義:三裡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乃虛損治療不可缺少。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補三陰交而瀉足三裡,為補陰之中兼行清濁。又陽虛氣乏,風溼客邪成痺,腿脛麻木疼痛時作,一以振陽,一以和陰,則有舒筋理痺之功。
  • 胃不好別害怕,這幾個穴位每天按3分鐘,不僅可以護胃還養胃
    護胃三劍客:上、中、下脘穴。上脘穴:上脘穴可以增加我們的胃動力。它在上腹部,臍中直上5寸。如果吃得太快,太飽,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脹、嘔吐、打嗝等症狀,都可以用拇指指腹揉按上脘3分鐘,可以緩解不適。中脘穴:中脘穴對於胃痛、嘔吐,有非常不錯的效果。調理胃病,中脘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它也在上腹部,臍中直上4寸。如果胃痛不舒服,可以試著用大拇指腹按摩3-5分鐘。下脘穴:下脘穴在臍中直上2寸,這個穴位可以緩解胃痛,促進消化。
  • 患上消化潰瘍別著急,中醫告訴你緩解胃部疼痛的穴位按摩法
    消化性潰瘍是主要指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患有此症狀的人群會有上腹部的疼痛,可為飢餓樣不適感、鈍痛、灼痛、劇痛或脹痛,疼痛呈節律性。胃潰瘍的疼痛躲在餐後半個小時到兩個小時內出現;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躲在餐後三到四個小時出現,進食後疼痛可減輕或完全緩解。
  • 原來這些胃部不適都是胃下垂造成,中醫告訴你緩解胃痛的好穴位
    胃下垂是指由於胃肌層張力低下及胃周組織遲緩無力而使胃小體弧線最低點下降至髂嵴連線以下的一種疾患。患有胃下垂的人群會有慢性中上腹痛,食後腹脹,自覺胃部下垂,可伴有便秘、腹瀉、眩暈乏力、失眠等全身不適症狀,極大地影響了日常生活。
  • 一起學經典-四逆散
    四逆散應該是治療趨向很明顯的方劑。 但小柴胡湯用柴胡配黃芩,解表清熱作用較強;四逆散則柴胡配枳實,升清降濁,疏肝理脾作用較著。故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四逆散則為調和肝脾的基礎方。 文獻檢索
  • 常用針灸配穴、補瀉及其原理(圖文並茂)
    此兩穴是經脈的「本」部(肘膝關節以下)所在,通過經氣的運行與臟腑和「標」部(頭面軀幹)發生密切聯繫。足三裡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陰陽相配,為脾胃虛寒氣血虧損之主法,虛損門所不可少。如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者,則補陰之中勢必兼行清導,則應補三陰交,瀉足三裡。如因陽虛氣乏,風溼客邪成痺,腿胻麻木者,針此兩穴,一以振陽,一以和陰,血和而舒筋理痺,麻木自除。
  • 301名醫趙冠英用四逆散合四君子、左金丸加減清肝健脾和胃治胃痞
    【案例】 趙冠英用四逆散合四君子、左金丸加減清肝健脾和胃治胃痞案 王某,女,34歲,幹部。 辨證: 證屬肝火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 治擬疏肝瀉火,理氣和胃。 方藥: 方取四逆散、四君子湯和左金丸合方加減。
  • 原來胃腑脹氣與這些因素有關,中醫告訴你排出胃脹氣的好穴位
    中醫治療胃腸氣脹症中醫治療本症當以行氣導滯、理氣和胃為原則,一般選取羶中穴、神闕穴、中脘穴、氣海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內關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等穴位。2、用拇指指腹分別推按中脘穴、關元穴、氣海穴,每穴位1分鐘。然後用食、中、無名指摩神闕穴2分鐘,順時針方向掌根摩腹部5分鐘,再用拇指按揉法分別施治於內關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內庭穴,每穴位各1分鐘。3、同樣取俯臥位,大拇指的指腹用推法沿著脊柱兩側膀胱經從上而下治療,時間約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