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
有個問題你可能也想到過,
醫療廢棄物都管牢了嗎?
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種地段醫院,
病毒又不管分級診療,
大醫院嚴防死守,
小醫院會不會在這裡出紕漏?
小布還真去打聽了一下這個事,竟然發現,浦東有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早在2019年7月,就用物聯網技術把醫療廢棄物(醫療垃圾)管得「一克」也不差,原來他們抄的是「張爸」所在的華山醫院的作業,而且完全拷貝不走樣!
這是一套「學霸高分」作業,沒有之二。「作業」的精髓就是:
1. 每袋醫療垃圾都要用RFID扎帶密封,這根扎帶內藏晶片。
2. 扎帶綁好後就稱重,重量實時錄入後臺;即刻,這袋醫療垃圾就開始了數位化旅程,後臺隨時跟蹤其軌跡,稍微「不規矩」就立刻報警。
作為感染科「學霸」,華山醫院早在一年半前就開始做這套「作業」了。
目前,「抄作業」的浦東「學生」有兩個,一個是公利醫院,有兩個病區在試點;另一個就是合慶衛生服務中心,整建制試點,「全盤照抄」。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合慶的這套「作業」顯得特別有先進性,來「查作業」的環衛、衛監等部門都感覺新鮮:「這可真是個好辦法,以後跟我們的後臺聯網,都不用來實地『查作業』了。「
來看看合慶的「作業」
這是檢驗科窗口的公共區域,
患者抽血後的廢棄棉球應該扔進黃桶裡。
(小布提醒,不要再把生活垃圾扔進去啦!)
收運垃圾的阿姨帶著智能手持終端
來到檢驗科,
確認垃圾是「誰」的,
啟動流程。
掃描成功了,將垃圾分類,
才能啟動藍牙秤。
垃圾裝袋,打包。
這個藍色的是RFID扎帶,
密封垃圾的同時
就開始了物聯網連接。
藍牙秤與手持智能終端互聯,
重量實時錄入並進入後臺。
同時產生唯一的標籤。
這個標籤被貼在剛才打包的垃圾上,
成為可追溯的身份標籤。
所有的醫療廢物
都會按照規定路徑送到醫療廢物暫存處,
每天會有專業人員來運走,
絕不過夜。
小布為2月29日的
「作業」拍了個照
用嚴謹的專業語言來說就是:智能終端實時上報醫療廢物的產生量、產生時間、轉移時間及處置去向等信息,一個個裝有醫療廢物的黃色轉運箱,經過消毒液噴灑消毒後,整齊有序地存放在醫療廢物暫存處。隨後,醫廢回收處置公司安排專車專人收集和運輸,嚴格按標準進行高溫滅菌處理,做到日產日清。
合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花迎雪告訴小布,物聯網管理醫療垃圾有三大好處:
1. 及時發現生活垃圾混入醫療廢棄物的情況。如果哪個點的醫療垃圾異常增多,很大的可能是混入了其他垃圾;
2. 垃圾在收運的時候就進行了分類,假如感染類垃圾持續增多,就提示感染類疾病風險上升;
3. 每一袋醫廢都可以通過RFID晶片進行追溯,並在醫療機構出現管理隱患的時候,第一時間自動報警。
小布了解到,下一步,
醫院還會在醫療廢物暫存處等
關鍵點位安裝視頻系統,
實現與管理部門平臺聯網
和對醫廢產生、貯存、轉移、處置的
全過程可視化管理。
編輯:趙婧
郵箱:pdxinwenchu@163.com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