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靈感組成的。
我們用此來激勵孩子好好讀書、做事情要努力盡全力。
眾所周知,這句話是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所說,也都知道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後半句為:1%是最重要的,甚至比前面99%還要重要。這也體現作為愛迪生來說他認為靈感(天賦)比努力更加重要。
因此,父母也會更加看重孩子的天賦,隨時拿著放大鏡放到孩子身上去尋找愛迪生口中的1%。
但生活是殘酷的,別人的成功無法複製,天賦同樣可遇不可求,因此,父母按照愛迪生口中的後半句再看回孩子,總會感到沒由來的洩氣。
所以,當發現孩子沒有過人天賦,就不必努力,對人生的可能性說「不」嗎?
完全不必對孩子失去希望或者作為孩子的你自暴自棄,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同一個「普通」的區間裡。
而能從這個區間中脫穎而出的一定是勤奮與努力的人。
在王安石的《傷仲永》裡,主人公從小沒有讀過書,但有一天靈感從天而降,便向父親要了紙筆,寫下了詩,並被當地秀才大加讚賞。
但是後來他沒有接受教育充實自己,反而被父親認為有利可圖,因此一年不如一年,最後泯然眾人矣。
可見天賦不是萬能的保險品,沒有後續良好的後天教育孩子的天賦、才華依舊不會得到釋放。
天賦(靈感)當然重要,它可以讓一位作家寫出影響後人的經典語錄、可以讓一位作曲家留下傳世的金曲。
但他們的成功如果沒有平時大量的閱讀與練習,必然寫不出一本好書或一首好曲子,只會讓天賦(靈感)白白被浪費。
不要再過多去糾結天賦與努力哪個更重要,他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失去誰都不會獲得成功。
因此,做一件事情就拼盡全身的力氣去做,至於最後的結果已不再那麼重要,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
我認為那1%固然重要,但那剩下的99%就是你與他人拉開差距的距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