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披著青少年夏令營的外衣,「女德班」又來了。
「不學習傳統文化就得胃癌」「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經」「腎精流失後流脊髓液,之後流腦脊液」……7月25日,遼寧撫順傳統文化研究會於山東曲阜舉辦夏令營,這樣的「雷語」成為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報導一出,很多人表示嚴重「不適」、「辣眼睛」。對此,@曲阜發布29日發布情況通報,已責令相關公司立即終止該夏令營活動,並退還相關費用;對為該企業提供場所的曲阜聖城文庠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責令停業整改。
從官方通報看,涉事機構不僅「教學視頻內容低俗、違反科學,歪曲事實」,還涉嫌使用非法出版物,且防疫措施落實不到位。其實,這樣一家舉著「文化研究」大旗,實則反文化、反常識的機構,並非第一次「犯事」,「女德班」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了。據媒體報導,早在2017年,遼寧撫順「女德班」事件便引發強烈關注,被當地教育部門要求關停並遣散學員。2018年,「原班人馬」又跑到浙江溫州,以溫州傳統文化促進會的名義舉辦親子夏令營,之後被當地監管部門叫停。
時隔兩年,「女德班」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不禁令人發問:到底是利益誘惑太大,還是監管的網眼太大?不論如何,如此披著「傳統文化」外衣,實則宣揚封建價值和反智文化的「女德班」禁而難絕,必須引起重視和反思。
首先,不能低估「女德班」的現實生存空間。要知道,這家機構多次被勒令叫停,卻依然能輕易換個「皮囊」重新復出。那麼,那些受關注度不高,或者說「尺度」沒這麼大的問題機構及問題教育行為,或許更多。目前,課外培訓有嚴格的管理規範,而對類似「女德班」的監管,也應該有更完善的制度,不能任由其一再挑戰社會價值的底線。
同時,也不能高估社會對「女德班」的認知程度。類似事件曝光,網絡上往往呈現出一邊倒的質疑與批判,然而在現實中,依然有人為「女德班」買單。比如近期媒體報導的,河南省鞏義市一中學的宣傳欄公開宣揚「貞潔女子的後代更聰明」「女性穿著暴露的危害」等內容。「女德」培訓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往往更容易出現在中小城市。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城市之間的觀念隔差,可能比經濟上的差別更大。而社會對「女德班」所存在的問題的認知,甚至對現代文明價值的習得程度,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高。
其實,對類似的「女德班」及其所宣揚的反智觀念,社會要更「敏感」一些,並給出更鮮明的態度。除了完善對相關機構的監管,讓其違規成本更高,還要強化相關常識的普及力度,尤其是對於一些容易引發誤讀、容易被扭曲的價值觀念,能夠通過有效的社會性討論來釐清,或將之作為現代國民素養培育的基礎性內容,納入統一的教育範疇。
「女德班」的存在,不能簡單貼上「封建糟粕」的標籤而聽之任之,必須以科學觀念加碼,強化治理效果。通過科學的性教育、性別教育,使謬論少一點市場;教育體系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緩解部分家長對所謂「問題孩子」的焦慮,從而減少教育「偏方」對孩子的荼毒。將科學常識的掣肘變為長處,用好現代文明價值的利刃,才能撲滅糟粕的餘火。
「女德班」之所以還有市場,不只是部分人對於現代價值和科學觀念「接受無能」,可以說,每個人潛在的觀念「遺毒」,都是「女德班」得以生存的社會背景的一部分。批判「女德班」,僅將其作為一個反面案例加以剖析,這遠遠不夠,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深刻的代入性反思。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任重道遠,相關部門在制定準入標準、加強監督監管等方面也必須切實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