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5月27日訊(記者陳俊 通訊員陳登良 陳玲玲)作為中俄萬裡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西向東穿越武陵山脈的鶴峰、五峰、宜都等地的宜紅古茶道一直備受關注。5月26—27日,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市開幕,來自國家及鄂湘四地的80多名知名專家學者踏訪古茶道遺存,共同探討宜紅文化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助力萬裡茶道申遺。
兩天時間,楚天都市報記者跟隨專家學者實地走訪藏在山中的石板老路、老城中保存原貌的街巷、清江畔消失的渡口。回味幾百年前這條古道曾經的繁華、喧囂,感受歷史的滄桑與時代的進步。
位於宜都市聶家河鎮的大麻林古茶道,長約4公裡,寬約1.5米至3米,道路原貌特徵仍然清晰。古茶道上立著清光緒年間的修路碑,碑文記載:「裡人胡壽軒、謝必堃」等領銜,於光緒「庚辰(1880年)春集同事十餘人,度地量工」,至1882年「凡三閱歲而告成」。碑文的解讀,證明了從漁洋關至宜都的陸路茶道,是當時鄂西南地區茶葉外運的重要樞紐。眼光橫移到不遠處的水路,清江緩緩流淌,村民的烏篷船穿梭在碧水之上,櫓聲陣陣,伴隨著耳邊的鳥叫蟬鳴令人沉醉。
在宜都紅茶廠(今湖北宜紅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11臺上世紀50年代的設備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濃厚興趣。這些在當時國內建造最早、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生產線,現在還能正常運轉,被稱為「我國罕見的茶業活態工業遺產。
走在雨後溼滑的茶道上,兩邊灌木叢生,青石板不再平滑,幾百年前馱著茶葉的騾馬隊伍仿佛在眼前重現,茶販的吆喝和石板上的馬蹄聲就在耳邊。國務院參事、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嵩齡說,宜紅古茶道宜都境內的遺存點具有完整性,十分有代表意義。同時,它也見證了封建社會末期宜紅茶從純手工製作,到半機械化製作的轉變,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標誌。
內蒙古博物院原院長塔拉也表示,這些歷史遺存,真實反映了宜都作為宜紅古茶道上的重要節點,在宜紅茶轉運、精製和出口中的重要歷史地位,對宜紅古茶道的研究、傳承、保護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研討會上,湖北宜都、五峰、鶴峰和湖南石門四地共同籤訂《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書》,將攜手推進宜紅古茶道線路遺產文化內涵挖掘和保護利用。四地約定,建立「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協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合成立「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專家委員會,參與「宜紅古茶道」研究;聯合制定《宜紅古茶道保護條例》,形成合力對「宜紅古茶道」線路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同時,在「宜紅古茶道」對外宣傳,保護核心區、控制區和緩衝區劃定,重要遺產點確認,成立「宜紅茶文化研究基金」,編制「宜紅古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以及「宜紅」品牌標識的設計使用等方面,均聯合推進。
「萬裡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重要國際商道,從福建崇安、湖南安化等重要茶葉產區起,途經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等8省區,經蒙古國進入俄羅斯,被稱為連通中俄的「世紀動脈」,之後繼續延伸至中亞和歐洲,全長1.3萬多公裡。
宜紅茶是我國三大紅茶之一,穿越宜都、五峰、鶴峰、石門等地的「宜紅古茶道」是「萬裡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宜都境內的宜紅古茶道水陸並行,發掘的遺存點達30個。其中陸路為騾馬道,保存完好的有熊渡漿踏子坡段、大小麻林段古茶道,總長度約5公裡;水路以載重4噸以下的「搖擺子」木船為主,沿途有眾多渡口、碼頭。這些文化遺產是「宜紅古茶道」上經濟文化交流的結果,見證了宜紅茶的悠久歷史。其保護和開發,對於宜紅茶復興及茶區各族人民經濟文化進一步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