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斑駁古茶道,感受滄桑紅茶史,鄂湘四地攜手傳承宜紅文化

2020-12-20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5月27日訊(記者陳俊 通訊員陳登良 陳玲玲)作為中俄萬裡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西向東穿越武陵山脈的鶴峰、五峰、宜都等地的宜紅古茶道一直備受關注。5月26—27日,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市開幕,來自國家及鄂湘四地的80多名知名專家學者踏訪古茶道遺存,共同探討宜紅文化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助力萬裡茶道申遺。

兩天時間,楚天都市報記者跟隨專家學者實地走訪藏在山中的石板老路、老城中保存原貌的街巷、清江畔消失的渡口。回味幾百年前這條古道曾經的繁華、喧囂,感受歷史的滄桑與時代的進步。

位於宜都市聶家河鎮的大麻林古茶道,長約4公裡,寬約1.5米至3米,道路原貌特徵仍然清晰。古茶道上立著清光緒年間的修路碑,碑文記載:「裡人胡壽軒、謝必堃」等領銜,於光緒「庚辰(1880年)春集同事十餘人,度地量工」,至1882年「凡三閱歲而告成」。碑文的解讀,證明了從漁洋關至宜都的陸路茶道,是當時鄂西南地區茶葉外運的重要樞紐。眼光橫移到不遠處的水路,清江緩緩流淌,村民的烏篷船穿梭在碧水之上,櫓聲陣陣,伴隨著耳邊的鳥叫蟬鳴令人沉醉。

在宜都紅茶廠(今湖北宜紅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11臺上世紀50年代的設備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濃厚興趣。這些在當時國內建造最早、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生產線,現在還能正常運轉,被稱為「我國罕見的茶業活態工業遺產。

走在雨後溼滑的茶道上,兩邊灌木叢生,青石板不再平滑,幾百年前馱著茶葉的騾馬隊伍仿佛在眼前重現,茶販的吆喝和石板上的馬蹄聲就在耳邊。國務院參事、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嵩齡說,宜紅古茶道宜都境內的遺存點具有完整性,十分有代表意義。同時,它也見證了封建社會末期宜紅茶從純手工製作,到半機械化製作的轉變,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標誌。

內蒙古博物院原院長塔拉也表示,這些歷史遺存,真實反映了宜都作為宜紅古茶道上的重要節點,在宜紅茶轉運、精製和出口中的重要歷史地位,對宜紅古茶道的研究、傳承、保護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研討會上,湖北宜都、五峰、鶴峰和湖南石門四地共同籤訂《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書》,將攜手推進宜紅古茶道線路遺產文化內涵挖掘和保護利用。四地約定,建立「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協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合成立「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專家委員會,參與「宜紅古茶道」研究;聯合制定《宜紅古茶道保護條例》,形成合力對「宜紅古茶道」線路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同時,在「宜紅古茶道」對外宣傳,保護核心區、控制區和緩衝區劃定,重要遺產點確認,成立「宜紅茶文化研究基金」,編制「宜紅古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以及「宜紅」品牌標識的設計使用等方面,均聯合推進。

「萬裡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重要國際商道,從福建崇安、湖南安化等重要茶葉產區起,途經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等8省區,經蒙古國進入俄羅斯,被稱為連通中俄的「世紀動脈」,之後繼續延伸至中亞和歐洲,全長1.3萬多公裡。

宜紅茶是我國三大紅茶之一,穿越宜都、五峰、鶴峰、石門等地的「宜紅古茶道」是「萬裡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宜都境內的宜紅古茶道水陸並行,發掘的遺存點達30個。其中陸路為騾馬道,保存完好的有熊渡漿踏子坡段、大小麻林段古茶道,總長度約5公裡;水路以載重4噸以下的「搖擺子」木船為主,沿途有眾多渡口、碼頭。這些文化遺產是「宜紅古茶道」上經濟文化交流的結果,見證了宜紅茶的悠久歷史。其保護和開發,對於宜紅茶復興及茶區各族人民經濟文化進一步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石門「宜紅古茶道」遺產點及價值
    宜紅古茶道,屬明清至民國時期在武陵山脈和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交匯地帶形成的茶葉貿易、運輸及文化交流的路線。湘鄂交界的鶴峰、五峰、宜都、石門,是中俄蒙萬裡茶道起源區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區域。而石門宜紅古茶道遺產點和遺存,又在湘鄂地區最具影響。因此,它對萬裡茶道文化遺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湖北宜都發現30個宜紅古茶道歷史遺存點
    董曉斌 攝   中新網宜昌5月27日電 (董曉斌 陳登良 陳玲玲)記者26日從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獲悉,近年來,湖北宜都在境內先後發掘整理出30處宜紅古茶道歷史遺存點,專家稱,這對宜紅古茶道的研究、傳承、保護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 百萬字檔案 揭開宜紅塵封歷史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唐宜貴 吳擒虎百萬字珍稀檔案,至今能運轉的老生產線,保存完好的古茶道、老碼頭、騾馬棧等,系列新發現,讓一度被淡忘的宜紅古茶道變得清晰可觸。因真實可信、具體豐富,《宜都紅茶廠史料選》被認為是中國茶葉珍稀的檔案史料,推動了業界對宜紅的深入研究。「宜紅茶區是萬裡茶道上單一品種範圍最大的茶源區。」李亞隆稱,光緒初年,紅茶加工技術傳到武陵山深處的鶴峰、五峰,帶動周邊大量生產毛紅茶。1920年最盛期,僅核心區湖北五峰、鶴峰、長陽和湖南石門四地產量就達3.25萬擔。
  • 浙江「中國十大名紅茶」,產自西施故裡,以春秋古國為名
    自古以來,茶樹遍布祖國各地,不同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制茶手法,主流茶葉有紅、綠、黑、白、黃、花、烏龍茶之分,而在西施故裡·好美諸暨,這兒也有一款中國十大名茶,不過它是紅茶!當然地處江浙魚米之鄉,當是以綠茶為主,所以這兒也可以體驗採茶制茶。
  • 採花茶業為蒙古打造專版宜紅茶
    ,確定了茶葉味道:比老宜紅茶口感更回甜,香氣要持久。  在包裝上也花費了不少心思,他們改變以往的禮盒裝,採用傳統的中國紅,並在上面印製了屈原祠、王昭君、漢陽橋等荊楚元素,是一款專為蒙古國人民訂製的宜紅茶。  讓宜紅茶再次飄香萬裡茶道  據了解,宜紅茶是我國三大傳統出口功夫茶品種之一,距今有近200年歷史。
  • 武昌宜紅茶怎麼收費_武漢葉葉香茶葉有限公司
    他從眾多的史料中選擇了53個篇目,摘錄、校注、彙編成輯,終於2020年7月出版了《宜紅茶史料選輯》,為茶文化愛好者和宜紅茶產區的國家公職人員、茶葉工作者和茶農們了解、認識、研究宜紅茶史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文獻史料。林子臣1890年捐建的峰泗洋河裕安橋,攝於1990年十九世紀中期,口通商,國門大開,因外貿而生的中國工夫紅茶誕生。
  • 首屆「仙源紅」研討會:挖掘古茶樹文化 打造高端紅茶
    元月七日,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關於「保護種植資源」的精神,旨在「挖掘弘揚古樹茶文化,打造天下高品質紅茶」的《首屆"仙源紅"古樹茶文化研討會》在華西希望特驅集團總部舉行。研討會由四川省食品文化研究會主辦、華西希望特驅集團仙源紅古茶樹茶業公司承辦、四川省食品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亞鵬主持。
  • 享譽世界的百年品牌——宜昌宜紅,「萬裡茶道」上的新亮點
    與古代絲綢之路有相同意義的「萬裡茶道」,是中國通往俄羅斯的一條陸上重要商道,如今的萬裡茶道,實際上還應包括遠渡重洋進入歐洲的茶葉商路。宜昌宜紅茶,就是沿著這條萬裡茶道,走出了自己的品牌,將紅茶的芬芳香遍全世界,也讓世界知曉了在中國大陸中心地帶的一個美麗城市——宜昌。
  • 我市開展長江文化保護傳承採風活動
    臨湘是湖南僅有的幾個臨江縣市之一,全市擁有38.5公裡的長江岸線資源,沿江歷史文化遺存眾多,旅遊開發潛力巨大。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講話精神,講好臨湘長江文化故事,宣傳推介好臨湘長江文化主題旅遊品牌。
  • 泉港:傳承紅色文化 浸潤愛國童心
    為深化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豐富少先隊員暑期生活,在探尋紅色記憶中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傳統文化,持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月14日,泉港團區委聯合區教育局、區少工委開展紅領巾暑期紅色文化研學之旅,42名少先隊員參加活動。
  • 英德的「紅茶」火了,英德的「茶歌」也紅了
    「英德紅茶 中國的紅茶 世界的紅茶」嶺南古邑是我家,粵北明珠產紅茶,物寶天華,比如這首新時代的茶歌《英德紅茶》,它用動聽的旋律將英德紅茶的故事娓娓道來,向人們展示了英德茶農崛起的奮鬥史,描繪出了一幅英德紅茶花香濃鬱,香醉四方的唯美畫圈。《英德紅茶》是新時代茶歌的經典之作,它一經推出就迅速在各地的網絡點歌榜中走紅,如同一股春風席捲大地,被眾多的香茗愛好者所傳誦,成為了現代茶歌的一個現象級作品,也成為了英德紅茶的茶歌代表作。
  • 【萬裡茶道集結賽】湖北:漫步幽幽古巷,攜一脈茶香尋味靈秀荊楚
    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記者黃康 通訊員 施夢羽)一片承沐風露霜華的新綠芽葉,穿越萬裡凝結了茶香靈韻;一條刻盡滄桑轍痕的青石板街,古樸瓦礫映現出歲月斑駁;一段鼎盛昌華似錦的城市記憶,車船沓來見證著時代風雲。漫遊荊楚,嘆神州中南寶地,如明珠落於江漢。
  • 最頂級的紅茶有哪些?祁紅、滇紅、宜紅、正山小種?建議收藏
    滇紅工夫茶 宜紅相信大家都知道一直被大家認可的紅茶中的高品,在很早之前就想到很多的外國地區,由於外國對於這種茶特別喜歡,所以在1866年前後這段時間大量的出口,從而這種茶在國際上面也是獲得很高的評價
  • 我國常見的紅茶種類有哪些
    在我國,紅茶的種類除知名名茶福建省的正山小種、福建省的閩紅、安徽省的祁紅、雲南省的滇紅、廣東省的英德單一品類的紅茶之外,也是有把不同品類紅茶的搭配起來做成的混合茶和調味茶。接下來華祥苑茗茶小編就來說說我國常見的紅茶種類有哪些。
  • 捐贈蒙古國茶禮從宜啟運
    採花宜紅茶在產品包裝上採用傳統的中國紅,並印製屈原祠、王昭君、漢陽橋等荊楚元素。 用「大數據」為茶提味增香 特製宜紅茶深情贈蒙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記者張樂克、通訊員王登府、劉毅)有百年歷史的萬裡茶道再飄茶香。12月23日清晨,沐浴著朝陽,滿載2000份800斤宜紅茶的貨車掛著「湖北省人民政府捐贈蒙古國生活物資」的條幅,從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茶業公司緩緩駛出,這些茶葉將與其他湖北珍品一道,帶著湖北人民的深情厚誼,奔赴萬裡之外的蒙古國。
  • 零基礎學茶道——紅茶細細說
    此外,紅茶還在異國形成了獨特的紅茶文化,從中國引種發展起來的印度、斯裡蘭卡的紅茶也很有名。品質特徵紅茶與綠茶正好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其特點是紅葉、紅湯,滋味甘甜醇厚。製作工藝萎凋:萎凋分為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兩種方式。
  • 湖北宜昌:鄉村禪茶園,為何能讓紅茶綠茶都能唱出古共味道?
    每年的採茶季,每天都會有許多遊客光臨,他們體驗採茶、參觀制茶,學習茶道,了解茶史,購買新茶。這個茶園的名字也非常特別,叫車溪人家御園禪茶。相傳,明代洪武十六年,朱元璋皇帝微服私訪,來到土城寺(現宜昌市點軍區土城鄉境內),寺內高僧將一碗湯色紅亮的禪茶上給朱元璋喝,朱元璋飲後大喜,隨賜「冷後渾」的宜紅茶的原產地(今宜昌市點軍區土城鄉花慄樹)茶園為「御園」。從此,「御園」禪茶成為貢品,為皇家所享用。
  • 宜紅茶業股份有限公司
    宜紅茶問世於19世紀中葉,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早在清道光年間,宜紅茶便開啟了百年制茶史的紀元。由於品質絕佳,當時宜紅茶每箱茶葉售價遠超同時期其他茶葉的價格,並遠銷德國、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獨特的風格、精細的製作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宜紅茶贏得了諸多讚譽, 使之躋身三大工夫紅茶之列。
  • 都會美家攜手永川萬達家庭茶道體驗活動圓滿結束
    為了弘揚茶道精神,傳承經典文化,2019年12月6日14點,都會美家攜手永川萬達廣場在永川萬達中庭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家庭茶道體驗活動。  活動開始後,都會美家生活美學導師駱娟老師為現場20組家庭帶來了中國茶道文化和茶道禮儀的分享,並對茶道中的各個流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