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看了下時間,部分省份的高校11月份正在進行碩士生導師的遴選工作,相信不久又會誕生一批新的碩士生導師(博導遴選已結束)。
之前,我也聊過類似的話題,高校體系的職稱(講師-副教授-教授)和碩士生導師的遴選是分開的。比如說,不少副教授並非是碩導,教授並非是博導。
通常,碩士生、博士生導師2年遴選一次,區分學術學位型、專業學位型。主要考核條件是在研課題、科研成果(論文、專利、獎項等)、到帳經費。因此,不少講師同樣可以遴選為碩導,指導學生開展課題。
在考核要求中,到帳經費通常要求15-20萬。做科研,很多時候就算節約,也得「燒」錢。畢竟,培養一個碩士研究生(理工科)不耗費10萬+的科研經費,學位論文也很難出來啊。
聊回青年碩士生導師是否值得選擇的話題。小西也是這麼過來的,博士畢業後在高校工作。在協助課題組帶頭人指導多名學生之後,自己順利通過遴選成為碩導。
在正式帶自己的學生(研究生系統內確定的導師)之前,其實還是比較難的。作為導師,需學生在導師-碩士生雙向選擇中選定自己。而青年教師往往在課題、學術和指導經驗上都沒有足夠優勢吸引學生。
我們學校的一個專業,之前進的幾個新青椒(青年教師)在順利遴選為碩導後,第一年都沒有學生願意選擇。部分是後期學院隨機協調分配的,剩餘的就沒有缺生源一年。
其實,我個人覺得青年教師值得選擇的。別著急反駁,我來聊聊我自己的經歷和認為值得的理由。
以我個人為例,在讀研時,我的導師也是剛來學校工作3年(副教授),衝勁很大,願意帶著學生一起前行。當時,在我前面只有一師兄、一師.姐(同一屆),中間一屆沒有招到學生。
入讀後,其實導師對我幫助很大,後期我又繼續在課題組攻讀了博士學位。博士入學時(掛在專業內其他導師名下,我的碩導指導),那一年導師剛晉升為教授,第2年遴選為博導。
回想過去,和我同批選擇幾個年輕導師的博士同學都「混」的挺不錯的。反而是3個選擇年齡較大,且課題經費不太足的導師,畢業時比較艱難,都有不同時間的延期。
個人認為青年導師值得選擇的原因:
能遴選為碩導的青年教師,要不個人能力出色,要不「背景」不淺。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導師體系內,部分優秀導師,如千人(留學歸國)、優青、青長、青拔(四青)的年齡同樣不大,35歲以下。一般,這類優秀青年導師所在的大學平臺也不會低喔。
跟著這樣優秀的導師,會接觸到國內國際科研的前沿,讀研過程中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前提是自己肯努力)、科研成果。當然,讀研過程中也會比較忙、累。
另外,一旦有機會跟到這樣的導師,甚至是「大師兄」、「大師姐」,未來導師起來後,自己走科研之路會更加順利。比如說,在碩士畢業時,還可以繼續跟著導師讀博。
當然,並非是所有青年導師都能如此優秀。不過,能遴選為碩士生導師的青年教師,基本都已獲批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科研起步的第一步已踏實走好。
不過,四青(人才計劃/帽子)優質導師可能成為獨立的科研PI(課題組帶頭人/老闆),組建自己的團隊。而其他青年教師引進後,也會歸屬於某個團隊。
在團隊中,青年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協助帶頭人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出科研成果等。在這個過程中,協助指導學生一樣很出色,對自己名下的學生會更用心。
在經費上,也不需要擔心。團隊的意義就在於經費是由帶頭人掌控、靈活處理的,不會缺少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所需要的費用,助研津貼也不會少的。
說的直白些,就是能遴選為碩導的青年教師自身和團隊實力都不會差。真要是又沒有經費,又沒能力,碩導就算遴選上,2年後也會被刷的,別擔心。
還有就是,很大時候選擇青年教師並非是學生的意願,而是課題組內的靈活調整(類似的學生真不少)。比如說,你想跟某個學術大牛讀研,但是他的招生名額已滿,就會安排你跟課題組某個青年導師,由他一起指導(本質上是青年教師一起指導的概率較大)。
職業規劃也是導師選擇的因素之一。後期有心深造的話,可能跟隨學術大牛繼續讀博會更好些。求職的話,掛在某個青年導師名下,要是學術大牛(大導師)器重(資源更多),肯幫忙推薦的效果會更好些。
其實,做科研也有「燒冷灶」的說法。在導師成長之前,一起前行會收穫更多的師生情,也有機會在科研路上走得更紮實、更遠。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