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300年前,揚州和尚鑑真,
用10年跨越東海,到達日本,
從此開啟了一人改變整個日本的傳奇:
幫助日本確立僧侶制度,
給天皇、太上皇、皇太后授戒,
給400個沙彌授戒,
建立了日本律宗總本山——唐招提寺,
1260年來,朝拜者如織。
唐招提寺 日本奈良
「滄海之虹」上海博物館展覽現場
2019年12月,上海博物館跨年大展開幕,
講的就是鑑真的故事。
5組11件珍品,從日本被運到上海:
日本最高級別的國寶「金龜舍利塔」,
描繪鑑真一生的《東徵傳繪卷》,
還有「日本的王維」東山魁夷,
為鑑真作的68面隔扇畫。
很多珍寶,你去日本都看不到。
這次在上博,做了沉浸式體驗的展陳,
這種「沉浸」,不是因為高科技互動,
而是現場復原了文物在唐招提寺展陳的原貌。
展覽免費開放,值得一看再看。
撰文 | 葉荔
「師父,到日本了,我們終於到日本了!」
公元753年的冬天,幾個弟子淚流滿面,攙扶著高僧鑑真,從海船上走下,雙腳踏在了日本的國土上。
這時離鑑真下決心東渡,過去了11年,陪同的遣唐使已亡、多位弟子已故,他自己也雙目失明,九死一生,感慨萬千。
東海的那一邊,日本天皇早就企盼高人多年,親自安排他入駐最尊貴的東大寺。不論高官、百姓,都聞訊前來拜謁。
從此,一個揚州和尚,開始影響日本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鑑真到底什麼來頭?他為什麼寧死也要去日本?帶去了哪些寶物?為什麼他能受到日本上下的敬重?又為什麼要造唐招提寺?
時間穿梭回1200多年後,2019年12月,上海博物館跨年大展「滄海之虹」開幕,我們可從中窺探一二。
金靖之 上海博物館展覽部
金靖之是這次大展的內容策劃之一,年輕時她曾在日本留學,學習日本藝術史,回國後便進入上博工作。她向我們介紹,這次展覽的契機,是因為唐招提寺御影堂大修,堂內珍貴的隔扇畫正好可外出巡展。
通過奈良國立博物館的引介,諸多寶物,來到了上海博物館展出。「御影堂內供奉著鑑真乾漆坐像,每年只對外開放3天,所以許多展品,就算你去了日本都看不到。」
日本經濟新聞社董事 伊藤圭子
展覽的日方代表之一伊藤圭子說,一般文物都走空運,但這次隔扇畫特意用海運,船名「新鑑真號」。「冬天的海風平浪靜,珍寶安全抵達上海,可能真的是鑑真在守護我們。」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館長 松本伸之 在上博展覽現場
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鑑真,有5組11件國寶級文物;第二部分,是日本國民畫家東山魁夷,為鑑真作的68面隔扇畫。
《東徵傳繪卷》:看盡鑑真一生
走進展廳,玻璃展櫃中,陳列著《東徵傳繪卷》。繪卷是日本的一種繪畫風格,圖文並茂地講故事,類似最早的漫畫雛型。
《東徵傳繪卷》第一卷局部
《東徵傳繪卷》畫於13世紀,共5卷,每卷15-20米長,總長達83米,把鑑真的一生都說盡了:從鑑真出家開始,一直到他在唐招提寺內圓寂。
類比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12米,《東徵傳繪卷》全部鋪開,那就是5倍的《千裡江山圖》。組織繪圖的,是13世紀的日本高僧忍性,他也是鑑真的傳人。
《東徵傳繪卷》第二卷
現在上博展出的是第二卷,描繪鑑真的東渡經歷。可以看到在海浪的襲卷下、世人的告密後,鑑真如何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新出發。
《東徵傳繪卷》第二卷 局部
手持傘蓋的鑑真,斷成兩半的船,岸邊的漁夫,用胡粉勾出的浪花……畫面上一個個細節,色彩豐富、細膩生動,需細細觀賞。
《東徵傳繪卷》第五卷 局部 鑑真授戒
2020年1月14號後,會換成第5卷展出。到時你會看到鑑真終於抵達日本時激動人心的場景。還能見到鑑真先到太宰府,然後到奈良,再到東大寺,為日本的太上皇授戒的壯觀景象。畫面最後,「唐招提寺」終於登場……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繪卷觀賞是一種私人交往時的娛樂。一般由主人打開一小段畫面,50釐米左右,與肩同寬,而客人們往往是俯視畫面,等看完這一段,再慢慢地卷開下一段,把之前的合上。隨著畫卷的展開,故事也向前發展,觀賞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看,就像「手掌間的動漫」。
在展廳的展覽櫃中,畫卷通常打開1-2米,而觀眾由右向左,慢慢踱步向前,依次觀看,隨著腳步的移動,從而進入到故事中去。
國寶「金龜舍利塔」,舍利信仰
繪卷邊上,是另一件日本國寶:金龜舍利塔。
寶塔由銅鑄成,表面鎏金,內部的玻璃瓶原是裝載舍利,塔身的藤蔓花紋由透雕工藝刻畫,莊嚴、精美,是日本舍利塔的代表作之一,被封為「國寶」。
當年鑑真東渡時,可以說是帶上了一整個佛法世界:身懷技藝的僧侶助手、工匠、畫師等人物,也帶上了文物、佛教的法器、經文和各類藝術品。
這些寶物,跟隨他熬過漫漫旅途,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可能是一個微黃玻璃瓶中裝載的三千佛舍利(釋迦摩尼遺體火化的結晶)。
展覽的學術顧問松本伸之解釋說:「因為玻璃瓶是當時日本完全無法燒制出的質感,再加上文書記錄,可認定是鑑真親自帶到日本的。」
而正是因為日本人對舍利的信仰,使唐招提寺1260年來不衰。
關於金龜底座,流傳著一個故事:鑑真東渡時,不小心把佛舍利掉入海裡,海中的金龜重新叼回了佛舍利,珍寶才得以傳到日本。13世紀時,人們根據這個傳說,製作出現在我們看到的金龜舍利塔。
還有一種說法,在密宗教義裡,金龜是佛教世界的支撐,相當於金龜「馱」起了寶塔,也「馱」起了一整個世界。
鑑真畫像
這幅鑑真和尚像,創作於15世紀日本室町時代。畫像重現了鑑真圓寂時的景象:雙目緊閉、結跏趺坐、眉目安詳,背景是故鄉中國的水墨山水。
畫家作畫時其實離鑑真圓寂已經800多年了,當時奈良的寺廟復興,唐招提寺的畫師特意作畫致敬高僧鑑真。
上海博物館展覽現場
展覽的第二部分,名為「情景交融」,展現來自唐招提寺御影堂內的68面隔扇畫。
御影堂是鑑真圓寂後,供奉他乾漆坐像的地方。1960年代大火之後,新的御影堂落成,內飾一直處於空白狀態。1970年找到了東山魁夷,請他來繪製隔扇畫。
御影堂內部 東山魁夷《濤聲》
御影堂內部 東山魁夷《山雲》
隔扇畫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形式,是在室內隔斷空間的拉門、牆壁上所作的繪畫。
上海博物館展覽現場
為了讓中國觀眾身臨其境,上博的展陳特意將隔扇畫立在榻榻米上,儘可能還原御影堂的室內景象。
觀眾移步換景,沿著動線慢慢深入,感受東山魁夷筆下的中日風景,感性、雋永、禪意。
來自日本和故鄉中國的風景
68面隔扇畫共分為兩組。第一組是御影堂公共空間的內飾,主題是代表日本風景的《濤聲》和《山雲》。
「因為東山魁夷覺得,鑑真踏上日本的時候,他已經雙目失明,但他可以聽到濤聲,聞到大山的氣息,用他的身體、皮膚去感覺一個日本,所以這個日本是模糊的。」金靖之向我們解讀東山魁夷的描繪。群青,是東山魁夷用「藍」,分層次暈染出日本名山。
《濤聲》局部
《濤聲》是冬景,衝擊礁石的巨浪,像在還原雙目失明的鑑真初登日本半島的感受,「翻騰的巨浪、搖曳的松樹,象徵與海洋搏鬥的堅韌靈魂。」
《山雲》局部
《山雲》是春夏之交,深邃幽遠的雲霧,像是鑑真慢慢熟悉這片土地後,感受到初夏的微風,氤氳的水汽。
第二組隔扇,環繞在供奉鑑真像的內室,是真正陪伴鑑真的中國風景。
《黃山曉雲》
《揚州薰風》
《黃山曉雲》《桂林月宵》和來自鑑真故鄉的《揚州薰風》,完成於1980年。
水墨一色的揚州,瘦西湖兩岸的楊柳,都是朦朧中的景象,又真實,又神秘。
這68面隔扇畫,是畫家東山魁夷用11年,走遍日本沿海,又三次到中國寫生後,為鑑真所繪,讓他安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
東山魁夷繪畫作品
東山魁夷的10年創作之路
東山魁夷有「日本的王維」之稱,他其實是日本國民心中的風景畫家,以細膩的日本情調之美聞名。
「當時的『日本畫』就是以中國繪畫為稿本,又融入了西方的繪畫技巧。在東山成長的年代,他們受過很好的中國文化的教育,所以他熱愛中國。」
接下為鑑真繪製隔扇畫的任務後,東山開始了一段長達10年的創作之路,他自己稱之為「通往唐招提寺之路」。
到底什麼樣的主題,才最適合獻給鑑真,來陪伴他?他花了一年多時間遐想、琢磨,在精神上不斷靠近鑑真。
東山魁夷創作隔扇畫
「每次去奈良和大和,我都會造訪唐招提寺,坐在御影堂宸殿內,回想著唐朝高僧鑑真遠渡日本途中,歷五度磨難、經十二載春秋方遂夙願的過程……圖像便在白底隔扇上漸次浮現出來。」
他構想:上段廳堂是山巒,宸殿大殿則是大海。
1973年正月嚴冬,東山魁夷離開案頭,出發去山海間實地寫生。
因為早前一個人留學歐洲,他早習慣了「在路上」的狀態。他沿著日本海岸線,遍訪名山大川:津輕半島、能登、戶田小濱、青海島……
東山魁夷筆下的海浪
海浪滔滔,扑打礁石,浪花的白色泡沫形成特殊花紋,尤其大海因季節和天氣變化,顯現出一種亦籃亦綠的色調,讓他分外欣喜,他要將自己看到的日本大海,呈現給鑑真看。
從寫生稿,到小畫樣,中畫樣,大畫樣,最後正式作畫。
1975年,東山魁夷完成了日本風景的部分。山巒把氤氳的仙氣渲染到極致,大海則呈現翻騰的巨浪。
1976年,東山魁夷太湖畔寫生稿
《桂林月宵》
而對於鑑真故鄉中國的風景,他早就嚮往已久。
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兩國剛可以互通,他就來中國了。從1976到1978年,連續來了三年:遍訪洛陽、南京和揚州後,去過太湖、桂林、洛陽,登上過黃山,最遠甚至到了新疆。還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從古至今,看了大量中國水墨名作。
這一次,東山魁夷放棄絢爛色彩和技法,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水墨作畫,精神內核都更「中國畫」。
鑑真像
近幾年,鑑真在日本持續高關注度,關於他的小說、電影都出了。就像奈良國立博物館的松本館長所說:「日本民眾,至今依然記著鑑真,依然感謝他。」
為什麼鑑真的影響如此深遠?事情得從唐朝說起。
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學問,都是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傳過去的。
6世紀,佛教傳至日本。710年,日本都城遷到奈良,並模仿唐朝的長安建城。
日本天皇對遣唐使下了一道密令:帶一位高僧回來,幫確立僧侶制度。
742年,鑑真當時是江淮最德高望重的高僧,在揚州大明寺,為老百姓傳授戒律。遣唐使決定請他幫忙。
鑑真問弟子們:誰願意去?弟子們一個個面露難色,「聽說去日本必須越過洶湧的大海,可能去了一百人連一個都到不了。」這時,鑑真說了一句:「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東渡路線圖(繪圖:徐旭峰)
高僧鑑真的六次東渡
鑑真688年生於揚州,前半生致力修行,曾在大唐的中心洛陽和長安遍訪名師習得佛法,講經布道,是名副其實的高僧。按理說,他既然已經選擇了在故鄉揚州安定,怎麼會突然迎來一個180度大轉變呢?
或許從他選擇的律宗這個門派,能了解一二。
鑑真是一個「律師」,這個律不是法律,而是戒律,佛門的律師就是律宗的大師,有至高無上的佛性和智慧,有資格為僧人進行正式授戒,是「和尚的老師」。在鑑真之前,日本沒有能親授戒律、主持受戒儀式的大師。
對遣唐使做下「大家都不去,那我去吧」的承諾後,鑑真就下定了決心。
當時,中國人私自出國是被禁的,所以東渡計劃必須秘密進行。共進行了6次。
《東徵傳繪卷》鑑真第一次東渡臨行前
第一次、第四次,因為內部告密而失敗;第二次是因為出發不久船就觸礁了。
《東徵傳繪卷》第五次渡海碰到風浪和飛魚厄運
第五次更心酸,以為做了萬全的準備,卻因為大風浪漂流到了海南島……他們只好再次回到揚州。這時已是748年,跟隨鑑真的遣唐使和多名弟子,都去世了。而鑑真自己,視力漸漸消退,回到了一種非常孤獨的狀態。
《東徵傳繪卷》新任遣唐使藤原清河前來拜會鑑真
753年,新任遣唐使藤原清河在揚州找到鑑真,再次懇請他赴日。
《東徵傳繪卷》鑑真終於東渡成功來到太宰府
第六次東渡,鑑真一行從蘇州出發,先到了阿爾奈波島(今天的衝繩),經過薩摩國秋妻屋浦(今鹿兒島),最後到達太宰府(現在的福岡)。
此時,鑑真66歲了,雙目完全失明。但他在日本度過的後半生,依然留下無數高光時刻。
754年,在東大寺大佛殿前為聖武太上皇、孝謙天皇,及400沙彌授戒,這是日本歷史上首例,完善了日本佛教的受戒規範,私度僧的時代就此終結。
756年,被任命為大僧都,統領所有僧眾。
759年,鑑真離開官寺東大寺,因為他想為更多普通沙彌授戒,傳播佛教戒律。他將天皇賞賜給自己的封地,改為創建了唐招提寺,入口處的匾額,是日本孝謙天皇仿王羲之的御賜親筆。
《東徵傳繪卷》鑑真在新建的唐招提寺內說法
唐招提寺也被認為是日本律宗的總本山,也就是總寺院。763年,鑑真圓寂於奈良。
之後的千年裡,唐招提寺也曾因日本首都遷走而荒廢過。是鑑真留下的3000舍利救了唐招提寺一命。12世紀,出於對舍利的信仰,唐招提寺漸漸復興。13世紀,僧侶覺盛在唐招提寺恢復了受戒儀式。
鑑真這個特立獨行的「異鄉人」,被中日兩個文化背景下的後人,長久追念。
唐招提寺 入口
唐招提寺五大看點
唐招提寺是鑑真憑一己之力建造的,相比東大寺這樣的皇家寺廟,顯得質樸。但如果去奈良,依然值得去唐招提寺好好看看,有不少鑑真留下的寶物。
唐招提寺金堂
1、唐風建築金堂
唐招提寺建築中,最吸引人的是金堂,是奈良時代唯一存在至今的金堂。
建築風格,從外觀到內部,都有強烈的「唐代風格」。梁思成就曾指出佛光寺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的許多相似之處。
唐招提寺講堂
除了「國寶」金堂,唐招提寺還有4座古建築被列為文物最高級「國寶」:供講經說法的講堂,供奉佛舍利的鼓樓,以及貯存寺廟內經文和珍寶的經藏、寶藏,它們因功能不同而風格各異。
金堂乾漆盧舍那佛坐像,8世紀
2、精美佛像
寺廟內的雕塑,也深受唐朝的風格影響,是鑑真等人帶來的風尚。鑑真到來之後,日本才有雕刻人像的習慣。鑑真本人的坐像,就是這個習慣的延續。
左:千手觀音立像;右:藥師如來立像
四大天王像 木刻
御影堂:
乾漆鑑真和尚坐像(國寶)
金堂:
乾漆盧舍那佛坐像(國寶)
木心乾漆千手觀音立像(國寶)
木心乾漆藥師如來立像(國寶)
木造梵天·帝釋天立像(國寶)
木造四天王立像(國寶)
唐招提寺敕額
3、工藝品
金龜舍利塔(國寶)
唐招提寺敕額(重要文化財)
《東徵傳繪卷》第五卷 局部
4、繪畫
《東徵傳繪卷》5卷(重要文化財)
絹本設色十六羅漢像(重要文化財)
絹本設色大威德明王像(重要文化財)
絹本設色法華曼荼羅圖(重要文化財)
5、古文書
唐招提寺一切經 4,794帖(宋版4,456帖、和版88帖、寫本250帖)
2019年是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籤署40周年,上海博物館的跨年大展,從日本借展諸多珍寶,把唐招提寺、鑑真和東山魁夷,介紹給了中國觀眾。
其實中日之間,文物的借展與交流,向來豐富而融洽。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顏真卿大展現場
比如日本每年的正倉院大展,總會引起中日兩國人民熱議。
比如2019年初,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顏真卿大展」上,177件真跡,引爆全日本,在中國也多次上熱搜、刷屏朋友圈。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三國志》展覽海報
再到今年秋天,同樣為中日文化交流40周年的紀念特展,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選擇了《三國志》,受到日本觀眾熱捧。展覽中220件文物,展示從漢代到三國的考古最新研究成果,重現真實的「三國志」。
借展陣容龐大,包含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天津博物館、南京市博物總館等。
上海博物館 董其昌展覽現場
而在中國國內,比如上海博物館2018-2019年的跨年特展「董其昌大展」,就展出了來自日本、美國等十多家海內外機構的重要藏品。其中有三件珍品,分別借展自日本的三家博物館: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帖卷》,董其昌《盤古序書畫合璧卷》,及董其昌行書《項墨林墓志銘卷》。
青瓷茶碗「馬蝗絆」,南宋,13世紀
再比如2019年故宮博物院景仁宮,舉辦的關於「龍泉青瓷」的大展上,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大名物「馬蝗絆」驚豔亮相。
從這些展覽的火爆也可以看到,兩國觀眾對彼此的文化歷史世界,都很關注。而文化交流所涉及的年代和話題,也不再局限於常見的唐宋。東山魁夷是20世紀畫家,三國是比唐早得多的時代。
兩國文物交流的視角,正在變得越來越廣闊。
部分圖片由上海博物館提供
部分圖片來源:唐招提寺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