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六

2021-02-19 入功德海

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六


  原夫至道衝漠。假蹄筌而後彰。玄致幽凝。藉師保以成用。是由聖跡迭興賢能異託。辯忠烈孝慈。以定君敬之道。明詩書禮樂。以成風俗之訓。或忘功遺事。尚彼虛衝。或體任榮枯。重茲達命。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斯蓋漸染之方未奧盡其神性。至若能仁之為訓也。考業果幽微。則循復三世。言至理高妙。則貫絕百靈。若夫啟十地以辯慧宗。顯二諦以詮智府。窮神盡性之旨。管一樞極之致。餘教方之猶群流之歸巨壑。眾星之共北辰。悠哉邈矣。信難得以言尚至。乃教滿三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為大利益。而以淨穢異聞升墜殊見。故秋方先音形之本。東國後見聞之益。雲龍表於夜明。風虎彰乎宵夢。鴻風既扇。大化斯融。自爾西域名僧往往而至。或傳度經法。或教授禪道。或以異跡化人。或以神力救物。自漢之梁。紀曆彌遠。世涉六代。年將五百。此土桑門含章秀起。群英間出迭有其人。眾家記錄敘載各異。沙門法濟偏敘高逸一跡。沙門法安但列志節一行。沙門僧寶止命遊方一科。沙門法進乃通撰傳論。而辭事闕略。並皆互有繁簡出沒成異。考之行事未見其歸宋。臨川康王義慶宣驗記及幽明錄。大原王琰冥祥記。彭城劉俊益部寺記。沙門曇宗京師寺記。太原王延秀感應傳。朱君臺徵應傳。陶淵明搜神錄。並傍出諸僧敘其風素。而皆是附見。亟多疏闕齊竟陵文宣王三寶記傳。或稱佛史。或號僧錄。既三寶共敘。辭旨相關。混濫難求。更為蕪昧。琅琊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該綜。而文體未足。沙門僧祐撰三藏記。止有三十餘僧。所無甚眾。中書郎郄景興東山僧傳。治中張孝秀廬山僧傳。中書陸明霞沙門傳。各競舉一方不通今古。務存一善不及餘行。逮乎即時。亦繼有作者。然或褒讚之下。過相揄揚。或敘事之中。空列辭費。求之實理無的可稱。或復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跡之奇。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勵然自遠高蹈獨絕尋辭榮棄愛本以異俗為賢。若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嘗以暇日遇覽群作。輒搜撿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偽歷。地理雜篇。孤文片記。並博諮古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同異。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餘人。開其德業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然法流東土。蓋由傳譯之勳。或踰越沙險。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開明一焉是賴。茲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通感適化。則強暴以綏。靖念安禪則功德森茂。弘贊毗尼。則禁行清潔。忘形遺體。則矜吝革心。歌誦法言。則幽顯含慶。樹興福善。則遺像可傳。凡此八科。並以軌跡不同。化洽殊異。而皆德效四依。功在三業。故為群經之所稱美。眾聖之所褒述。及夫討核源流商搉取捨。皆列諸贊論。備之後文。而論所著辭微異恆體。始標大意類猶前序。未辯時人事同後議。若間施前後。如謂煩雜。故總布一科之末。通稱為論。其轉讀宣唱。雖源出非遠。然而應機悟俗。實有偏功。故齊宋雜記。鹹條列秀者。今之所取。必其制用超絕。及有一分通感。乃編之傳末。如或異者非所存焉。凡十科所敘。皆散在眾記。今止刪聚一處。故述而無作。俾夫披覽於一本之內可兼諸要。其有繁辭虛贊或德不及稱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賢異。止為十三卷。並序錄合十四軸。號曰高僧傳。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間草創或有遺逸。今此一十四卷。備贊論者意以為定。如未隱括覽者詳焉。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

   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 
   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 
   漢雒陽安清。 
   漢雒陽支樓迦讖(竺佛朔 安玄 嚴佛調 支曜 康巨 康孟詳) 
   魏雒陽曇柯迦羅(康僧鎧 曇帝 帛延) 
   魏吳建業建初寺康僧會。 
   魏吳武昌維只難(法立 法巨) 
   晉長安竺曇摩羅剎(聶承遠 聶道真) 
   晉長安帛遠(帛法祚 衛士度) 
   晉建康建初寺帛尸梨蜜。 
   晉長安僧伽跋澄(佛圖羅剎) 
   晉長安曇摩難提(趙政) 
   晉廬山僧伽提婆(僧伽羅叉) 
   晉長安竺佛念。 
   晉江陵辛寺曇摩耶舍(竺法度)

  高僧傳第二卷(譯經中七人)

   晉長安鳩摩羅什。 
   晉長安弗若多羅。 
   晉長安曇摩流支。 
   晉壽春石澗寺卑摩羅叉。 
   晉長安佛陀耶舍。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 
   晉河西曇無讖(安陽[色-巴+(廠@矢)] 道普 法盛 法維 僧表)

  高僧傳第三卷(譯經下十三人)

   宋江陵辛寺釋法顯。 
   宋黃龍釋曇無竭。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師枳園寺釋智嚴。 
   宋六合山釋寶雲。 
   宋京師祇洹寺求那跋摩。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 
   宋京兆釋智猛。 
   宋京師道林寺畺良耶舍(僧伽達多 僧伽羅多哆)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阿那摩低)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僧伽婆羅)

  高僧傳第四卷(義解一 十四人)

   晉洛陽朱士行(竺叔蘭 無羅叉) 
   晉淮陽支孝龍。 
   晉豫章山康僧淵(康法暢 支敏度) 
   晉高邑竺法雅(毗浮 曇相 曇習) 
   晉中山康法朗(令韶) 
   晉燉煌竺法乘(竺法行 竺法存) 
   晉剡東仰山竺法潛(竺法友 竺法蘊 竺法濟 康法讖) 
   晉剡沃洲山支遁(支法度 竺法仰) 
   晉剡山於法蘭(竺法興 支法淵 於法道) 
   晉剡白山於法開(於法威) 
   晉燉煌於道邃。 
   晉剡葛峴山竺法崇(道寶) 
   晉始寧山竺法義。 
   晉東莞竺僧度(竺慧超)

  高僧傳第五卷(義解二 十五人)

   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王嘉) 
   晉蒱阪釋法和。 
   晉泰山崑崙巖竺僧朗(支 僧敦) 
   晉京師瓦官寺竺法汰(曇壹 曇貳) 
   晉飛龍山釋僧先(道護) 
   晉荊州上明竺僧輔。 
   晉京師瓦官寺竺僧敷。 
   晉荊州長沙寺釋曇翼(僧衛) 
   晉荊州長沙寺釋法遇。 
   晉荊州上明釋曇徽。 
   晉長安覆舟山釋道立(僧常 法浚) 
   晉長沙寺釋曇誡。 
   晉於替青山竺法曠。 
   晉吳虎丘東寺竺道壹(帛道猷 道寶 道施) 
   晉山陰嘉祥寺釋慧虔(曇誡 智明)

  高僧傳第六卷(義解三 十三人)

   晉廬山釋慧遠。 
   晉蜀龍淵寺釋慧持(慧巖 僧恭 道泓 曇蘭) 
   晉廬山釋慧永(僧融) 
   晉廬山釋僧濟。 
   晉新陽釋法安。 
   晉廬山釋曇邕。 
   晉吳臺寺釋道祖(慧要 曇順 曇說 法幽 道恆 道授) 
   晉長安大寺釋僧[(豐*力)/石](弘覺) 
   晉彭城郡釋道融。 
   晉長安釋曇影。 
   晉長安釋僧睿(僧揩) 
   晉長安釋道恆(道標) 
   晉長安釋僧肇。

  高僧傳第七卷(義解四 十四人)

   宋京師龍光寺竺道生(寶林 法寶 慧生) 
   宋京師烏衣寺釋慧睿。 
   宋京師東安寺釋慧嚴(法智) 
   宋京師道場寺釋慧觀(僧馥 法業) 
   宋京師祇洹寺釋慧義(僧睿) 
   宋京師彭城寺釋道淵(慧琳)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弼。 
   宋東阿釋慧靜。 
   宋京師祇洹寺釋僧苞(法和) 
   宋餘杭方顯寺釋僧詮。 
   宋江陵辛寺釋曇鑑(道海 慧龕 慧恭 曇泓 道廣) 
   宋廬山凌雲寺釋慧安。 
   宋淮南中寺釋曇無成(曇冏) 
   宋京師靈味寺釋僧含(道含)

    高僧傳第八卷(義解五 十八人)

   宋江陵瑟琶寺釋僧徹(僧莊) 
   宋吳虎丘山釋曇諦。 
   宋壽春石澗寺釋僧導(僧因 僧音 僧成) 
   宋蜀武擔寺釋道汪(普明 道誾) 
   宋山陰天柱山釋慧靜。 
   宋長沙麓山釋法愍(僧宗) 
   宋京師北多寶寺釋道亮(靜林 慧隆) 
   宋丹陽釋梵敏(僧籥) 
   宋京師中興寺釋道溫(僧慶 慧定 慧嵩) 
   宋京師中興寺釋曇斌(曇濟 曇宗)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 
   宋下定林寺釋僧鏡(曇隆) 
   宋京師靈根寺釋僧瑾(曇度 玄運) 
   宋京師興皇寺釋道猛(道堅 慧鸞 慧敷 慧訓 道明) 
   宋山陰靈嘉寺釋超進(曇機 道憑) 
   宋吳興小山釋法瑤(曇瑤) 
   宋京師新安寺釋道猷(道慈 慧整 覺世) 
   宋京師冶城寺釋慧通。

  高僧傳第九卷(義解六 二十七人)

   齊偽魏濟州釋僧淵(慧記 道登) 
   齊偽魏釋曇度。 
   齊京師莊嚴寺釋道慧(玄趣 僧達)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鍾(曇纖 曇遷 僧表 僧最 敏達 僧寶) 
   齊京師天保寺釋僧盛。 
   齊京師湘官寺釋弘充(法鮮) 
   齊高昌郡釋智林。 
   齊京師靈根寺釋法瑗(法愛 法常 智興) 
   齊蜀齊後山釋玄暢。 
   齊上定林寺釋僧遠(道憑 法令 慧泰) 
   齊荊州竹林寺釋僧慧(曇慎 慧敞 僧岫)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弘稱 僧拔 慧熙) 
   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曾行 慧恢 道旭 慧求 慧深 法洪) 
   齊京師謝寺釋慧次(僧寶 僧智 法珍 僧向 僧猛 法寶 慧調) 
   齊京師何園寺釋慧隆(智誕 僧辯 僧賢 通慧 法度)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曇準 法身 法真 慧令 僧賢 法仙 法最 僧敬 道文) 
   齊京師中興寺釋法安(慧光 敬遺 光贊 慧福 道宗)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印(慧龍) 
   齊琅琊[山*聶]山釋法度(法紹 僧朗 慧開 法開 僧紹) 
   梁京師治城寺釋智秀(法整 僧若 僧璇 道乘) 
   梁荊州釋慧琳。 
   梁京師靈曜寺釋僧盛(法欣 智敞 法冏 僧護 僧韶) 
   梁山陰雲門山寺釋智順。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道明 僧成 僧寶) 
   梁上定林寺釋法通(聖進) 
   梁京師招提寺釋慧集。 
   梁剡法華臺釋曇斐(法藏 明度)

  高僧傳第十卷(神異上四人)

   晉鄴中竺佛圖澄(道進) 
   晉羅浮山單道開。 
   晉常山竺佛調。 
   晉洛陽耆域。

  高僧傳第十一卷(神異下十六人)

   晉洛陽盤鴟山揵陀勒。 
   晉洛陽婁至山呵羅竭。 
   晉襄陽竺法慧(範材) 
   晉洛陽大市寺安慧則(慧持) 
   晉長安涉公。 
   晉西平釋曇霍。 
   晉上虞龍山史宗。 
   宋京師杯度。 
   宋偽魏長安釋曇始。 
   宋高昌釋法朗(法整) 
   宋岷山通雲寺邵碩。 
   宋江陵琵琶寺釋慧安(僧覽 法衛) 
   齊京師枳園寺沙彌釋法匱(法揩) 
   齊荊州釋僧慧(慧遠) 
   齊壽春釋慧通。 
   梁京師釋保志(道香 僧朗)

  高僧傳第十二卷(習禪 明律)

   習禪(二十一人) 
   晉江左竺僧顯。 
   晉剡隱嶽山帛僧光。 
   晉始豐赤城山竺曇猷(慧開 慧真) 
   晉長安釋慧嵬。 
   晉廣漢閻興寺釋賢護。 
   晉始豐赤城山支曇蘭。 
   晉蜀石室山釋法緒。 
   晉偽魏平城釋玄高(慧崇) 
   宋長安寒山釋僧周(僧亮) 
   宋長安太后寺釋慧通。 
   宋餘杭釋淨度。 
   宋始豐瀑布山釋僧從。 
   宋廣漢釋法成。 
   宋京師中興寺釋慧覽。 
   宋荊州長沙寺釋法期(道果) 
   宋成都釋道法。 
   宋蜀安樂寺釋普恆。 
   齊京師靈鷲寺釋僧審(僧謙 法隱 超志 法達 慧勝) 
   齊武昌樊山釋法悟(道濟) 
   齊錢塘靈苑山釋曇超。 
   齊始豐赤城山釋慧明。

   明律(十三人) 
   宋江陵釋慧猷。 
   宋吳閒居寺釋僧業(慧光) 
   宋京師長樂寺釋慧詢。 
   宋京師莊嚴寺釋僧璩(道遠) 
   宋彭城郡釋道儼(慧曜) 
   宋江陵釋僧隱(成具) 
   宋廣漢釋道房。 
   宋京師閒心寺釋道營(慧祐) 
   齊鐘山靈曜寺釋志道(超度) 
   齊京師多寶寺釋法穎(慧文) 
   齊蜀靈建寺釋法琳。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聰超) 
   梁京師建初寺釋僧祐。

  高僧傳第十三卷(亡身 誦經)

   亡身(十一人) 
   晉霍山釋僧群。 
   宋彭城駕山釋曇稱。 
   宋高昌釋法進(僧導) 
   宋魏郡廷尉寺釋僧富。 
   宋偽秦蒱阪釋法羽(慧始) 
   宋臨川招提寺釋慧紹(僧要) 
   宋廬山招隱寺釋僧瑜。 
   宋京師竹林寺釋慧益。 
   宋蜀武擔寺釋僧慶。 
   齊隴西釋法光。 
   齊交阯仙山釋曇弘。

   誦經(二十一人) 
   晉河陰白馬寺釋曇邃。 
   晉越城寺釋法相(曇蓋 僧法) 
   晉山陰顯義寺竺法純。 
   晉蜀三賢寺釋僧生。 
   宋剡法華臺釋法宗。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冏。 
   宋廬山釋慧慶。 
   宋臨渭釋普明。 
   宋京師道場寺釋法莊。 
   宋京師瓦官寺釋慧果。 
   宋京師東安寺釋法恭(僧恭)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覆(慧琳)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僧念) 
   齊永興柏林寺釋弘明。 
   齊京師靈根寺釋慧豫(法音) 
   齊上定林寺釋道崇。 
   齊上定林寺釋超辯(法明 僧志 法定) 
   齊山陰天柱山釋法慧(曇遊) 
   齊京師後岡釋僧侯(慧溫) 
   梁上定林寺釋慧彌(法仙) 
   梁富陽齊堅寺釋道琳。

  高僧傳第十四卷(興福十四人)

   晉并州竺慧達。 
   晉武陵平山釋慧元(竺慧直) 
   晉京師瓦官寺釋慧力。 
   晉京師安樂寺釋慧受。 
   宋京師崇明寺釋僧慧。 
   宋山陰法華山釋僧翼。 
   宋豫州釋僧洪。 
   宋京師釋僧亮。 
   宋京師延賢寺釋法意。 
   齊南海雲峰寺釋慧敬。 
   齊南海藏薇山釋法獻。 
   齊上定林寺釋法獻(玄暢) 
   梁剡石城山釋僧護。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

    高僧傳第十五卷(經師 導師)

   經師(十一人) 
   晉中山帛法橋。 
   晉京師建初寺支曇籥。 
   宋京師祇洹寺釋法平。 
   宋京師白馬寺釋僧饒。 
   宋安樂寺釋道慧。 
   宋謝寺釋智宗。 
   齊烏衣寺釋曇遷。 
   齊東安寺釋曇智。 
   齊安樂寺釋僧辯。 
   齊白馬寺釋曇憑。 
   齊北多寶寺釋慧忍。

   唱導(十人) 
   宋京師祇洹寺釋道照。 
   宋長幹寺釋曇穎。 
   宋瓦官寺釋慧璩。 
   宋靈味寺釋曇宗。 
   宋中寺釋曇光。 
   齊興福寺釋慧芬。 
   齊興福寺釋道儒。 
   齊瓦官寺釋慧重。 
   齊正勝寺釋法願。 
   齊濟隆寺釋法鏡。

  右十三卷十科凡二百五十七人。

  弟子孤子曼穎。頓首和南。一日蒙示所撰高僧傳。並使其掎摭力尋始竟。但見偉才。紙弊墨渝迄未能罷。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興。年幾五百時經六代。自摩騰法蘭發軫西域。安侯支讖荷錫東都。雖跡標出沒行實深淺。鹹作舟梁大為利益。固宜緇素傳美鉛槧定辭照示後昆揄揚往秀。而道安羅什間表秦書。佛澄道進雜聞趙刪。晉史見舍恨局當時。宋典所存頗因其會。兼且攙出君臺之記。糅在元亮之說。感應或所商搉。幽明不無梗概泛顯傍文未足光闡。間有諸傳又非隱括。景興偶採居山之人。僧寶偏綴遊方之士。法濟唯張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節之科。康泓專紀單開。王秀但稱高座。僧瑜卓爾獨載。玄暢超然孤錄。唯釋法進所造。王巾有著意。存該綜可擅一家。然進名博而未廣。巾體立而不就。梁來作者亦有病諸。僧祐成蘭既同法濟之責。孝秀染毫復獲景興之誚。其唱公纂集最實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煩冗。法師此制始所謂不刊之鴻筆也。綿亙古今包括內外。屬辭比事不文不質。謂繁難省雲約豈加。以高為名既使弗逮者恥。開例成廣足使有善者勸。向之二三諸子前後撰述。豈得挈長量短同年共日而語之哉。信門徒竟無一言可豫。市肆空設千金之賞。方入簉龍函上登麟閣。出內瓊笈卷舒王笥弟子雖實不敏少嘗好學。頃日尪餘觸途多昧。且獲披來帙斯文在斯。鑽仰弗暇討論何所。誠非子通見元則之論。良愧處道知休奕之書。徒深謝安慕竺曠風流殷浩憚支遁才俊耳。不見旬日窮情已勞。扶力此白以伐訴盡。弟子孤子王曼穎頓首和南。

  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傳相簡。意存箴艾。而來告累紙。更加拂拭。顧惟道藉人弘理由教顯。而弘道釋教莫尚高僧。故漸染以來昭明遺法。殊功異行列代而興。敦厲後生理宜綜綴。貧道少乏懷書抱筴自課之勤長慕鉛墨塗青揚善之美。故於聽覽餘閒厝心傳錄。每見一分可稱。輒有懷三省。但歷尋眾記繁約。或編不同列參差。或行事出沒。已詳別序兼具來告。所以不量寸管。輒樹十科。商搉條流。意言略舉而筆路蒼茫。辭語陋拙。本以自備疏遺。豈宜濫入高聽檀越既學兼孔釋解貫玄儒。抽入綴藻內外淹劭。披覽餘暇脫助詳閱。故忘鄙俚用簡龍門。然事高辭野久懷多愧。來告吹噓更增[怡-臺+典][怡-臺+墨]。今以所著贊論十科。重以相簡。如有紕謬請備斟酌。釋君白。

  此傳是會稽嘉祥寺慧皎法師所撰。法師學通內外善講經律。著涅槃疏十卷梵網戒等義疏。並為世軌。又著此高僧傳十三卷。梁末承聖二年太歲癸酉避侯景難來至湓城。少時講說。甲戌年二月舍化。時年五十有八江州僧正慧恭經始葬廬山禪閣寺墓。龍光寺僧果同避難在山。遇見時事聊記之云爾。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入功德海微信公眾號,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入功德海一鍵關注,或微信搜索微信號:rugongdehai

回復"0"查看:因果錄

回復"1"查看:佛陀傳

回復"2"查看:基礎法

回復"3"查看:高僧傳

回復"4"查看:佛教史

回復"5"查看:教百科

回復"6"查看:懺悔法門

相關焦點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東徵傳繪卷》第一卷局部《東徵傳繪卷》畫於13世紀,共5卷,每卷15-20米長,總長達83米,把鑑真的一生都說盡了:從鑑真出家開始,一直到他在唐招提寺內圓寂。類比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12米,《東徵傳繪卷》全部鋪開,那就是5倍的《千裡江山圖》。
  • 卷十六 胃腑方
    <篇名>卷十六胃腑方  屬性:(凡十類)  <目錄>卷十六胃腑方
  • 元代高僧的一首禪詩,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
    如果您深陷迷惘,難以自拔,不如暫時忘記過往,讀一首元代高僧的禪詩,讓內心安靜下來。 雲庵元代:原妙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為憐途路無棲泊,卻把柴扉永夜開。高僧曾思考一個問題,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但他一直無法找到答案,以至於寢食不安。後來有一次午睡,心中無夢無想,無見無聞,忽然間就有些開悟。此後飢來吃飯,困來睡眠,內心恬靜,精神抖擻。 高僧有時獨自在庵中打坐,當內心安定下來時,便覺得無欲無求,閒適自在,就像那山頂的白雲,悠閒地漂浮,絲毫沒有牽掛。
  • 秘藏千年再度現身,清涼寺本《十六羅漢本》亮相東京國立博物館
    在回答這些問題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清涼寺本《十六羅漢圖》到底有多重要。註:以下簡稱《十六羅漢圖》。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第8室「中國繪畫:神佛之姿」僅展出了「第二尊者」、「第六尊者」和「第八尊者」三幅。
  • 于闐國高僧10年翻譯佛經80卷,女皇親自作序,圓寂後留下靈舌舍利
    于闐國高僧10年翻譯佛經80卷,女皇親自作序,圓寂後留下靈舌舍利 | 文 青衫文齋除去人格本身在歷史上各有評說外,女皇武則天推崇佛學真算得上不遺餘力。見上邦大國女皇遣使來請《華嚴經》,于闐國王十分重視,決定派一名高僧護送經書去中土大唐,同時把梵文本的《華嚴經》譯為漢文。當時,于闐國高僧眾多,大家都想去大唐遊學,經過千挑萬選,于闐國派出聖僧學喜大師(西域語稱他為「釋實叉難陀」)護經、譯經。聖僧學喜大師帶著《華嚴經》於公元695年到達中土洛陽,武則天安排他在大遍空寺譯註經文。
  • 傳奇高僧鳩摩羅什:被逼妻妾成群,圓寂焚身後唯舌根未爛
    史書《鳩摩羅什傳》中記載,耆婆懷孕時,突然間對梵語了如指掌,也對以前少有接觸的佛法產生興趣,常到雀離寺去聽高僧講法。也有傳言說,鳩摩羅什出生的那一天,鸞鳳(神鳥)從天上飛過。所有這些都顯示了鳩摩羅什的非凡。鳩摩羅什天資聰穎,小氣,據說能過目而誦,能日念千言。七歲時,他隨母親出家,在天竺各地遊學,先後拜佛圖舌彌、盤頭達多等高僧為師,學習小乘佛法。
  • 鏡花緣第十六回翻譯之一,盤古書案
    鏡花緣第十六回翻譯之一,盤古書案林之洋道:「他這頸項生得恁長,若到天朝,要教俺們家鄉裁縫作領子,還沒三尺長的好領樣兒哩。「登時訪到前盤古存案處,見了掌管官吏,說明來意。鏡花緣第十六回翻譯之一,盤古書案唐敖伸手取了一本,面上籤子寫著「第一弓」。林之洋道:「原來盤古舊案都是論弓的。」那官吏聽了,不覺笑了一笑。
  • 剛才,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開幕
    10月15日上午9時30分,在《南音隨想》悠揚的樂音中,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開幕。本屆海圖會以「閱讀點亮未來」為主題,採用線下線上並舉,突出專業對接與館配樣採結合,第16次搭建兩岸圖書貿易、版權交易和產業合作橋梁。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開幕現場。
  •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閉幕
    10月20日17時,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福建廈門落下帷幕。
  • 弘揚禪茶文化,第十六屆世界禪茶雅會在五蓮舉行
    5月25日,第十六屆世界禪茶雅會暨首屆五蓮禪茶學術研討會·五蓮茶文化節在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舉行。中日韓禪茶界、茶文化屆高僧大德、及專家學者、制茶大師等出席活動。
  • 唐僧為什麼叫「唐三藏」,三藏是對高僧的尊稱
    唐僧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主人公,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是洛陽人,少年出家。玄奘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發現已有的漢譯經文有些地方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會和其他經文在內容上有衝突。他決定前往西域取經,去佛教的發源地學習。玄奘獨自一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
  • 福州第十六中學最新介紹
    福州第十六中學前身為私立毓英女子初級中學,創辦於1859年(清鹹豐九年),至今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 廊坊市第十六中學全新起航
    來源:廊坊雲報廊坊日報訊「作為十六中建校第一批教師,我很激動。我將時刻以成為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為目標,把教育當成一生的事業來經營!」教師張豔鈴激動地說。8月31日,廊坊市第十六中學(九年制)開學誓師大會順利舉行,會上247名教師展現出了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以飽滿的熱情迎接十六中建校以來首次開學。市十六中校長周向純在會上表示,十六中秉承「樂勤樂儉樂學樂思」的校訓,一切工作以學生發展為動力,以「做良師、育英才」為統攬,以建設一流教師隊伍為基礎,以智能化教學改革為抓手,以強化學生養成教育為突破。
  • 第十六屆長春農博會開幕
    當日,第十六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在長春農博園開幕。本屆長春農博會由農業部、吉林省人民政府和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展出名優綠特農產品、現代農業產業、現代農業設施、農業高新技術裝備、農業新型能源設備、農耕民俗文化等內容。
  • 《下一關在哪》第十六關圖文通關技巧一覽 第十六關怎麼通關
    導 讀 在134948-1/' data-statis='text:txt_newsdetail-0_keyword_po-1_other-1134948'>下一關在哪手遊中第十六關該怎麼過呢
  • 溫州茶山五美園和一代高僧逆川大師的傳奇故事,你可曾聽說過?
    元朝時節,瑞安潮漈地方有戶姓陳的人家,女兒十六七歲,一日夜裡夢著一個羅漢下凡投胎,夢後就有了身孕。她爸媽罵她不規矩,要把她趕出家門。女兒跪落來懇求,等她生下娒兒後再走,爸媽總算答應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娒兒一生下,生娘就跳到溪裡自盡了。陳氏兩老怕養了這個私生子倒黴,就把娒兒放到腳盂裡,甩到溪裡任他漂流。真奇怪,溪水向下流,腳盂倒反向上飄。
  • 高僧故事:信行極力宣揚大乘利他精神
    開皇三年(583),他在相州光嚴寺,發願為皇帝、諸師父母乃至一切眾生,施捨身命財物、建立禮佛、轉經、眾僧、眾生、離惡、頭陀、飲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燈燭、鍾唄、香、柴炭、洗浴十六種無盡藏行,『願施無盡,日日不斷』,直至成佛為期。開皇七年(587),信行已經四十八歲。他寫信給相州知事,誓願頓捨身命財物從事無盡藏的布施。
  • 日語學院馬駿教授榮獲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近日,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公布。我校日語學院馬駿教授著作《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獲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全三卷)經年學術積累下,馬駿教授從方法建構和資料發掘兩個方面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日本上古文學作品是在兩種文獻(中土文獻與佛經文獻)與三種文體(正格文體、佛經文體與變格文體)相互作用下敷衍產生出的一種獨特的變體漢文。他在獲獎著作《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中對該結論進行了翔實論述。
  • 一代高僧兩破色戒 為翻譯界鼻祖留下舉世唯一的舌舍利
    他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佛學家、語言學家、翻譯家、音律學家、星象學家、西域高僧鳩摩羅什。也許他是帶著使命和願力來的也許,他就是乘願而來度化眾生的。因為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太優渥的生活條件不利於學修,其母帶他赴印度學習了三年,依止著名高僧為上師。因少年才俊每每在辯經中戰勝外道,而受到國王的上賓之禮遇。12歲的時候,鳩摩羅什隨母回國,因飽學大乘佛教經典,在龜茲名聲大噪並遠播西域,各國爭相延聘但不動心。
  • 「國王新衣」淵源和《高僧傳》裡的故事
    呂夢周也寫過一篇《國王的新衣》(載1932年《小朋友》第530期),可主人公卻成了反躬自省而知錯能改的聖明賢君。這位國王也曾不惜一切代價,「四面八方去搜求新奇的衣料」,但因為恰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依然能受到熱烈擁戴。他每換一次奇裝異服,舉國上下就召開盛會,「慶祝他們國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