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依靠付費貼圖和廣告服務大舉實現商業盈利的 LINE 賺足了關注的眼球。我們對 LINE 事業部總經理姜玄玭先生和大中華區負責人 Frank Lee 進行了一次專訪,從中得到了這款正在風靡世界的應用背後的故事。
前不久,常被稱為「日本版微信」的 LINE 在 2013 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收 128 億日元(約合 1.323 億美元),同比大增 348.9%。然而 LINE 正式面向市場不過是 2011 年 6 月的事情,為其商業盈利作出巨大貢獻的付費貼圖也直到去年 4 月才推出。如此華麗的業績不得不令國內諸多 OTT 產品豔羨不已,陌陌和微信先後上線付費表情也就不難理解了。
相比外界的種種解讀,Frank Lee 更願意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 LINE 為何先從日本流行起來。2011 年 3 月的東日本大地震給日本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創傷,很多日本民眾尤其是原先比較玩世不恭的年輕人們開始領悟到人終究難逃死亡的宿命。在日本傳統的社會文化中,人們相互之間一般不太願意把真心話說出來,總喜歡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許比中國人更「婉轉」)。
然而在大地震之後,日本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他們覺得人為什麼不能更加乾脆地面對他人,尤其是很多年輕人開始勇於表達自己的內心。但習慣的改變並非一蹴而就,日本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文字來傳情達意可能仍會感到不好意思。LINE 在此時適時推出,以貼圖表達和文字同樣意思的時候就可以不用非常直接地表現出來,同時能夠滿足人們加強交流的需求。
LINE 的母公司是韓資企業 NHN,但其開發全部在日本完成,LINE 產品也率先在日本推出。日本有著極為深厚的動漫文化傳統,在上世紀 60 年代出生的日本人在 70 年代開始看經典漫畫《哆啦A夢》(也就是中國人愛稱的《機器貓》),而此後的每代人基本都是從讀著《哆啦A夢》的童年中長大。因而日本從生於 60 年代起直至今天的數代人都被稱為「哆啦A夢世代」,這些人現在可以說已經是日本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他們當中誕生出了獨具特色的「萌」文化,LINE 的各種萌態十足、好玩搞笑的貼圖表情自然備受日本人的喜愛。
LINE 的收入主要來自於面向個人的付費貼圖商店、遊戲,以及針對企業的廣告服務。其實在貼圖商店在其推出之初飽受質疑,人們很難相信會有多少人為了這些「幼稚」的玩意付錢,Frank Lee 坦言就連他自己在加入 LINE 之初也並不看好這塊。隨後的市場反應表明,人們對這些貼圖表情的付費意願之強甚至超過了 LINE 內部的預期。即使是在微信橫掃天下的中國大陸,LINE 目前在用戶數量和付費行為上都保持著高速的增長。
不少人會把 LINE 的官方帳號和微信的公眾號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之間截然不同。姜玄玭直言 LINE 的官方帳號就是一種營銷工具,幫助企業和名人進行品牌推廣和營銷。在 LINE 非常流行的日本、臺灣以及其他一些市場上,官方帳號一年的開通費用高達 20 到 30 萬美元。如此高昂的價格在一向吝於投入營銷費用的亞洲企業中相當罕見,但是 LINE 用自己的數據證明了這塊市場的商業潛力。
相比人人皆可註冊運營的微信公眾號,LINE 官方帳號並不打算讓自己變成草根的樂園。高價使官方帳號的準入門檻變得極高,從而將個人用戶和實力不足的企業拒之門外。用 Frank Lee 的話來形容就是,LINE 官方帳號要打造的是高檔的購物中心,而非熙熙攘攘的菜市場。
國際化與本土化兩者之間永遠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不同於微信在其中文版和英文版之間存在巨大差異,LINE 在全球範圍內都保持了產品的高度一致,只是在不同國家的登錄支持和支付方式上適應當地的情況。LINE 的本土化更多體現在其運營方面,其往往會在當地選擇合作團隊來進行產品推廣,最為成功的例子就是臺灣團隊使得 LINE 奪得了臺灣的絕對領先地位。根據今年 6 月 LINE 官方披露的數據,臺灣已經有 1700 多萬人在使用 LINE,而臺灣的總人口不過才 2300 多萬人(2011 年數據)。
Frank Lee 介紹了 LINE 在拓展臺灣市場初期遇到的一個本土化問題。在臺灣企業的的傳統經營策略中,一般在營銷方面的投入相當謹慎。LINE 團隊認為按照官方帳號原本的定價在臺灣根本沒辦法推廣出去。但是經過內部研究討論後,LINE 高層堅決地要在臺灣推行其全球化的價格體系。而後來 LINE 在臺灣的大賺特賺證明,全球化策略並不是一定要遷就於本土化的習慣或者風俗,把產品本身做得足夠好,並贏得用戶讚譽的時候,自然有人會為此買單。
而在 WhatsApp 佔據主導地位的歐洲,LINE 也成功地撕開了一條防線。截至目前,LINE 在西班牙已經擁有 1500 多萬用戶(西班牙人口 4700 多萬)。
微信光是在中國大陸擁有的 4 億用戶就已經比 LINE 的全球用戶多出 1 倍,而且挑戰和機遇總是並存的。在 Frank Lee 看來,微信所擁有的巨大用戶量正說明中國這塊市場蛋糕是足夠大的,而一個社會達到真正發達和成熟的時候,其民眾的需求必定是多元化的。競爭雖然不可避免,但 Frank Lee 認為 LINE 與微信之間更多是互補共生的關係在未來愈加細分的市場和需求背後正是 LINE 的機會所在。比如與海外用戶進行交流,或者是為了更具趣味性的產品體驗,這些都是 LINE 能夠有所作為的地方。
極客筆記:其實說到 IM 表情,QQ 才算是這個領域的元老。經典的金黃色小球伴隨中國網民走過了十多年的網絡時光,但這麼久以來 QQ 卻一直未曾在表情產品的商業化上有大的舉動,而出自同門的 IM 新貴微信的表情收費也姍姍來遲。LINE 的貼圖攻勢是否會遭到微信的阻截和分流還有待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