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舉 :小抄 小手帕上藏4萬字
核心提示 >>>
手帕大小的絲絹上竟寫有4萬多字;狀如火柴盒的小冊子印有8000多字,每字長度只有1毫米出頭,眼神不好的得用放大鏡才能看清。這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市民莊珩收藏的古人參加科舉考試時作弊用的「小抄」,學名「夾帶」。昨天,西海岸新區博物館專家稱,這幾件「夾帶」保存完整,為研究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提供了實物。
◆ 講述 >>>
「小手帕」上寫有4萬多字
記者來到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雙珠路東端的琅琊美術館時,莊珩正在整理自己收集的部分收藏品。這些藏品個頭都比較小,薄厚不一,裡面的字都特別小。「這些物件叫『夾帶』,用咱們現在的話說叫『小抄』,是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作弊工具。」莊珩告訴記者,他一共收藏了十幾件「夾帶」,其中兩件是手抄的,另外的都是印刷品。
「你看,這件『夾帶』最有代表性,也是我最喜歡的。」莊珩一邊說著,一邊拿起擺在桌子上的一件「夾帶」給記者展示。記者看到,這是一塊像手帕大小的絲絹,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小字,眼神不好的根本看不清楚。「我量過,這件『夾帶』長42釐米,寬38釐米,裡面每個字的大小只有1.5毫米見方,共有4.2萬字,我平時得用放大鏡才能看清。」莊珩一邊說著,一邊拿來一枚一角錢的硬幣蓋在 「夾帶」上,笑著說:「看看吧,這麼小的硬幣就能蓋住20多個字。」
莊珩介紹,這件「夾帶」上面的字都是手寫的,是魏碑風格的楷書,別看字小,楷書的關鍵要素盡含其中,字體工整,頗有神韻,讓酷愛書法的他很是喜歡,因此也格外珍惜。「寫這麼小的字不容易,首先,書寫者的書法造詣得相當高;另外,他所用的毛筆肯定是極品;此外,所用的絹也是上品。」莊珩告訴記者。
◆ 幕後 >>>
「小手帕」:10年前花3000元買來
說起這塊絲絹「夾帶」的來歷,莊珩打開了話匣子。「我平時特別喜歡收藏跟科舉考試有關的老物件,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當地的文物市場看看。」莊珩說,10年前的一個夏天,他去廣州出差,一次在鬧市區溜達時,意外發現路邊有一家文物店,他趕緊進去看看。「我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看到這件『夾帶』,立刻來了精神。」莊珩說,他立即喊來店主,將「夾帶」拿出來仔細觀看,愛不釋手,決定要買。
「咱是實在人,也不會掩飾自己的喜悅之情。店主看出來我特別喜歡這物件,一口就喊出了7000元的價格。」莊珩說,在那個年代,這筆錢可不是個小數目,最後,經幾番討價還價,他花3000元將這件「夾帶」買了下來。「這些年來,我都將它放在藏櫃較顯眼的地方,沒事就拿出來欣賞一下上面的書法,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和收穫。」莊珩說。
「火柴盒」:從忘年交那裡淘來
莊珩特別喜歡的還有一件「夾帶」,它火柴盒大小,小巧玲瓏。「這件『夾帶』是紙質的,屬於印刷品,每頁印有三四百個字,共有20多頁,大約8000多字。」莊珩介紹說,這件『夾帶』每個字的長度僅有1毫米出頭,是他收藏的所有『夾帶』裡面字體最小的。「雖說是印刷品,但也得有人寫出來啊,可見其難度。根據我的研究,印刷這樣的小字一般得用滑石刻版,因為滑石質地較軟,刻小字相對容易些。」莊珩說,因為這種『夾帶』是作弊用的,因此印刷數量肯定不大,通常是寥寥幾本。
「因為喜歡收藏科舉老物件,我認識了不少朋友。其中,西昌一位年過七旬的李老先生跟我是忘年交。」莊珩說,李老先生也特別喜歡收藏,是當地的文化名人。「幾年前的一天,我去他家拜訪,偶爾發現了這件『夾帶』,非常喜歡,就厚著臉皮向他討要,李老先生很豪爽,臨別時,我象徵性付了些錢,就把這件『夾帶』帶回來了。」莊珩笑著告訴記者。
◆ 揭秘 >>>
「夾帶」藏匿方式多種多樣
青島西海岸新區博物館員於元林也來到琅琊美術館,認真查看了這些「夾帶」。
「這些『夾帶』上書寫的都是《四書五經》等跟科舉考試有關的內容,其中,從字體跟絹的製作方法來看,絲絹『夾帶』應該是清初的;而『火柴盒夾帶』應該是清中後期的,那時的印刷水平已相當高。這些『夾帶』保存較為完整,為研究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提供了實物;有幾件『夾帶』上面的書法造詣較高,具有不錯的研究和收藏價值。」於元林告訴記者,對不同類型的「夾帶」,考生攜帶的方式也不同。「像這件絲絹『夾帶』,是疊起來藏在衣服裡面的;而那個『火柴盒夾帶』,則是藏在鞋底的;至於其他個頭較大的『夾帶』,考生不會全部帶到考場,只能是感覺哪幾頁掌握得不好,就撕下來偷偷帶著。」於元林介紹說。
「科舉考試作為古代的 『高考』,考取功名後不僅可以加官晉爵,更意味著一生的榮華富貴。如此誘惑,考生自然趨之若鶩,作弊者眾多。只要考生在應試時能攜相應的『夾帶』入場,穩操勝券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於是各種各樣攜帶方便的『小抄』便應運而生了。」於元林介紹說,根據他的研究,早在唐朝科考時,「夾帶」就已經出現,具體操作方法是,考生事先將應考的材料用蠅頭小楷抄寫在薄如金箔的紙上,然後藏在筆管裡、空心硯臺底部、衣服中間或夾於鞋底之間,或者乾脆寫在衣物、身體上攜入考場。除此之外,另外一個常用的作弊手段便是替考了,古代稱為「槍替」,這種手段在唐朝也已經出現。
為防作弊 科舉搜身很嚴格
記者了解到,針對考試各個環節,歷代統治者也都推出了嚴格的防作弊手段。據說金國時期,每個考場都安排了進行搜檢的士兵,負責搜檢的士兵一般都不識字,這是為了防止士兵與考生勾結在一起。每個考生進考場前都要搜身,而且搜檢得很嚴格,要求考生必須解開發髻,袒露身體,連鼻子、耳朵都要細細搜索。後來因這樣檢查有辱斯文,受到不少官員的反對,於是改成了考試之前必須在考場指定的地方沐浴洗澡,然後換上官方準備的衣服,這樣一來,作弊現象大大減少。
到了明清時期,對作弊的查處變得更加嚴格。據說清代考生入場,連辮子都要解開檢查。而對於作弊者的懲罰也相當嚴厲,按照《大清律例》,科考舞弊者,輕者罰款,重者要戴枷3個月示眾,杖責一百,最後發配到邊疆充軍。如若發現有印刷與科舉考試有關的「袖珍書」者,則會株連九族。
清朝的科考作弊現象到中期的時候已經日趨嚴重,和歷朝歷代相比,清朝對科場作弊案的處理也嚴厲得多,防範措施在當時已非常周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施以重刑,卻總有考生在功名利祿的誘惑下,懷揣僥倖心理。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趙玉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