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3月19日電 題:土專家會診茶苗病
新華社記者王新明、潘德鑫
3月18日,陰,微風在山間悠閒地打轉。剛吃過午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茶業公司副經理趙仁希就坐不住了,他拿起手機撥通了電話。
「喂,盧老師,我們茶園的茶苗出了點問題,能來看看嗎?」趙仁希有點著急,受疫情影響才復工一個星期,就有茶苗出現黑枯。
「哦,好,我們一哈就來。」電話那頭傳來肯定的答覆。
放下電話,趙仁希感覺輕鬆了些。因為他知道,黔西南州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盧永成可是本地茶葉種植方面的「土專家」。
約一個半小時後,盧永成和同事們趕到茶苗基地。
趙仁希帶路,車子穿行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路兩邊一排排遮光棚向遠處延伸。茶苗「躺」在遮光棚下,蓋著兩層「被」,上面是遮光棚,棚下是一層塑料薄膜。
茶苗基地共750畝、約1.2億株,可上山栽種3萬畝左右,是全縣的茶苗繁育中心。每年有數百名貧困群眾在此務工增收。
10分鐘後,車子停在一片苗圃旁,只見遮光棚和薄膜被掀開,一個工人正在往茶苗上噴水。
「不要澆水了,茶苗長到現在這個階段,正是煉苗的關鍵期,煉不好就會前功盡棄。你們這樣澆水不是煉苗,是毀苗。」盧永成很著急。
說完,專家們蹲下去查看,只見發黑的茶苗一株挨著一株,雜亂地擠在一起。抓起一把土,盧永成捏了又捏:「你這很可能是土壤溼度太大,擠壓了茶苗的呼吸空間,導致缺氧而發黑枯死。」
聽完,晴隆縣茶業公司技術人員汪級剛不服氣:「這是溫度太高燒死的,因為這裡是陽坡,日照強,溫度高。」
意見不統一,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起來:
「你們的遮光棚是幾針?」
「三針加密,遮光80%以上。」
「棚內溫度35℃以上才會燒苗,現在這個天氣,溫度不高溼度高,遮光棚又能遮掉80%以上的陽光,不太可能燒死苗。」
「那是怎麼回事兒?」
「是土壤溼度太大。它們就像保溫箱裡的嬰兒,煉苗期間得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你們還澆水,苗會死得更快。」
「那怎麼辦?」
「逢陰雨天,不動遮光棚,打開薄膜兩端通風;遇到晴天,就把薄膜兩端合上;如果溫度太高,就在遮光棚和薄膜之間支一個5到10公分的架子散熱。這樣反覆三到四次,持續20天左右,再逢陰雨天,就可以揭去薄膜,保留遮光棚。」
「然後呢?」
「揭膜一個月左右,揭掉遮光棚。再過半個月,就可以正常田間管理了。」
「我是土辦法,他們是真專家。」汪級剛口服心服。
沿著田埂走來走去、問這問那的趙仁希更加著急:「你們得趕緊給我出個方案。」
走出基地,專家們經過討論,明確了方案的原則:簡短、管用。
於是,盧永成開始手寫解決方案。約半小時後,方案出爐,共有四條,短短幾百字,分別對出現黑根的地塊、未生根地塊、土壤過溼地塊以及氣溫過高時的處理均提供了詳細的應對方法。
「這下心裡有底了」,拿到方案,趙仁希笑了。他把公司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迅速召集在一起:「就按專家的辦,要是因為用過去的土辦法出問題,你們得摟(兜)底。」
技術難題解決了,盧永成跟記者開玩笑:「我們是科技先遣隊成員,哪裡有問題就往哪兒跑。太忙了,院裡開會,都得提前約我們。」
趙仁希也跟著笑:「我都找他們三次了,每次都幫我們解決難題,以後還得靠他們。」
天漸漸晚了,遠處的山慢慢躲進夜幕中,盧永成坐上車,發動引擎。在車燈的照亮下,山路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