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重慶,只有初中文化,卻憑藉肯鑽研、敢創新,攻破了建橋世界級難題。他叫孫家林,是中交二航局的一名「土專家」。昨日,孫家林向重慶晨報記者講述了他一步一步攻克世界級難題的歷程。
自主設計節省成本近400萬元
「我只有初中學歷,但是這並不妨礙我鑽研啊!」今年52歲的孫家林是地道的重慶人,現在是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港渝設備租賃工程分公司副經理,從1980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起重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起重吊裝和架橋經驗,被譽為中交二航局吊裝、架橋方面的「土專家」。
孫家林記得,在1996年浙江溫州大橋動工時,採用了架橋機進行公路橋梁架設的新工藝。當工程進入上部結構施工的橋梁架設階段時,因為項目部聯繫的架設外援隊伍要價太高而使工程陷入困境。「當時我就想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呢?」孫家林和工程技術部門的同事一起,憑著多年的經驗,自行設計用萬能杆件拼裝了中交二航局第一臺架橋機。通過測試驗收,架橋機順利完成了溫州大橋重達30噸的砼空心板批次安裝任務。經技術質量檢測,合格率為100%,為公司節省成本近400萬元,填補了中交二航局公路橋梁領域的技術空白。
參建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橋解難題
2005年,孫家林參與到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的建設,擺在他面前的是兩大難題:大橋TP75型兩跨式支撐架橋機及75米跨T梁懸拼技術攻關。他反覆琢磨施工圖和施工方案,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測試了數十種架橋機安裝方案,最終通過設制專用的吊具、軟繩捆綁法、鋼絲繩捆綁法,攻破了當時業界公認的世界級難題,圓滿完成了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施工中的75米跨T梁懸拼梁安裝。
刻苦鑽研發明調梁方法縮短工期
2008年,中交二航局第一次進入鐵路市場,項目中的箱梁溼接縫節段拼裝又是國內外新工藝。孫家林憑藉自己過硬的技術,結合現場現有條件,發明了預調高程+撬棍+螺旋頂的調梁方法,縮短了50天的工期,為項目部節約了可觀的施工成本。隨後,孫家林參加到西寶客專的建設中,架橋機由50米/跨提高到60米/跨,技術難度頗高。他通過學習鑽研,提出了改造意見,增加託架接地支撐,提高安全性,吊具受力改在箱梁下,增加頂升螺旋絲杆,降低架橋機的高度便於溼接縫模板施工,最後終於保質保量完成了箱梁架設任務,被建設單位評為優秀工作集體。
吃力查看英文圖紙啃下硬骨頭
在大門大橋項目,孫家林擔當起了中交二航局首次自主拼裝移動模架的重任。因為模架是國外設計的,圖紙全是英文,查看起來十分吃力,但這也沒難倒孫家林。為了拼裝模架,孫家林翻爛了兩本3釐米厚的模架設計安裝圖紙,純白的紙張也變得褐黃。功夫不負有心人,20天的時間清理出所有構件並進行保養和改造,40天完成第一套模架的拼裝,這塊硬骨頭硬是被他給啃了下來,填補了中交二航局在模架安裝方面的空白。本報記者 杜海
■屢獲殊榮
孫家林先後獲得重慶市「十大傑出技術能手」、重慶市「十大金牌工人」、重慶市「勞動創新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職工創新能手」、「全國勞動模範」、「中華技能大獎」等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