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料、點焊、底鋼板粘貼……
工人們伴隨著機械發出的陣陣轟鳴聲,井然有序地忙碌著。
這是記者日前在位於遵義市匯川區貴州航天高新技術產業園,貴州凱宏匯達冷卻系統有限公司、貴州新雙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的產業發展「熱鬧」景象。
可誰能想到,三年前的這裡,是「一潭死水」。
從一樓生產車間走出來,記者留意到,通往二樓辦公區的臺階、牆上印著的「前車之覆,以此為鑑」「實實在在地幹,踏踏實實地幹,不空談,不虛誇」等標語格外醒目。
在與該公司總經理殷少良簡短交流後,記者找到了答案。
貴州凱宏匯達冷卻系統有限公司、貴州新雙立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國營紅崗機電廠(代號:國營3409廠),隸屬061基地,1969年籌建,1970年逐步投產。2008年,公司完成主輔分立改制,組建了生產軍品的貴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生產民品的貴州航天凱宏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然而,隨著歷史的車輪向前飛速滾動,八年後,曾經成功研製出國內首臺銅硬釺焊散熱器、航天汽車發動機散熱器首個零部件自製國產化,以散熱器聞名中國的凱宏,因經營不善破產。
用殷少良的話來講,「這樣的悲劇,是400多凱宏人都沒想到的」。
作為公司分管銷售的副總,想到多年苦心經營的一切付諸東流,令他痛心不已。
而當年凱宏破產後,面臨的難題,儼然要比他的個人情懷要嚴峻得多。
最核心的問題,如何安置這幾百號失業工人。
上面的領導思謀一番後,決定重組新凱宏,這一次凱宏將徹底轉變身份——從國企轉變為民企。一為繼續耕耘散熱器品牌,二是解決職工就業問題。
最後,殷少良臨危受命,扛起了振興民企凱宏的大旗。
而他將要面對和攻堅的難題,可謂是「步步驚心」,險阻重重,心酸吃盡。
首先是資金問題。組建新公司,需要購置生產設備、原材料,這些錢從何而來呢?
殷少良回憶,當時他找到許多老部下,談論重振凱宏的想法,大家聽完後一拍即合,並動用自己的資源,為組建新公司籌集「第一桶金」。
另一邊,「凱宏又活過來了」的消息不脛而走後,很多此前因公司破產待業的工人們開心極了,紛紛來找殷少良,表明自己想回來幹的想法。
就這樣,貴州凱宏匯達冷卻系統有限公司、貴州新雙立科技有限公司兩個公司迅速成立,總算解決了近200名「老凱宏人」的生計問題。
可情懷畢竟不能當飯吃!
殷少良和公司其他高層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如何贏回此前因凱宏破產流失的市場,以及如何保障工人收入兩大難題。
「從2017年初兩個新公司投產,直至去年才真正生存下來」 。其中的心酸,儼然歷歷在目。
回想起這段艱難的創業歲月,殷少良眼裡噙滿了淚水。
據他回憶,此前公司最難的時候,繳納社保、水電、稅費,均是幾位股東到處東拼西借,才挺了過來。
可工人們並未抱怨過。
這一點,在兩位即將年逾50的女工身上得到充分印證。
今年47歲的庫管員黃春華,在老凱宏幹了整整18年。2016年,她失業後找不到工作。如今,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崗位,她坦言自己很開心。
她還告訴記者,自己和殷總說好了,會一直做到自己幹不動的時候,才離開。
與黃春華年齡相仿的李春霞,感觸則更深。
她所述,作為「航二代」,她出生、上學、就業,均是在航天小區。當年,凱宏破產,她和同是工廠職工的丈夫雙雙失業。那時,女兒正在天津上大學,突然沒了收入,夫妻倆焦急不已。丈夫更是「一夜白了頭」。
正是在這份沉甸甸的期待下,殷少良和公司高層們打起十二分精神,絞盡腦汁研發新產品、到處跑市場,使凱宏一步步走向正軌,實現了涅槃重生。
近四年的攻堅克難,公司的產值從2017年的2850萬增長至2019年的7000餘萬。今年,雖受到疫情影響,但隨著數月來訂單不斷增多,公司有信心完成年初擬定的銷售收入破億的目標任務。
「永遠要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想著田裡的」。
雖然凱宏已經重新活了過來,但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絲毫不能鬆懈,只有不斷創新求變,才能穩得住、走得遠。
殷少良給公司制定這樣的居安思危、砥礪前行發展理念,可謂是「話糙理不糙」。
目前,該公司正在不斷進行技改升級,產品品類也在從單一的冰箱水箱、汽車散熱器生產,向軍用配套、電子產品冷卻系統等高端領域延伸。
「儘管公司現階段仍存在融資、研發等困難,但只要我們堅定「傳承三線、涅槃重生、齊心協力、共創未來」信念,一定能書寫新凱宏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殷少良說。
貴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建
編輯 牛波
編審 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