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習塾,可理解為我國的培訓機構,其類型與生態卻在靜悄悄地發生著新的變化。在歷經生存營利與規範治理之後,日本學習塾回應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走出了公益多樣的新樣態。
青少年心理問題突出使得公益性學習塾應運而生
日本社會進入高齡少子化階段帶來的諸多挑戰,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此衍生出的生育率驟降、養育子女等問題愈發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城市化加速、經濟高速發展、競爭壓力大等多重社會矛盾衝突,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動漫、網路遊戲的文化影響,「喪」和「宅」是兩大最為突出的特點。這導致了許多日本青少年遠離真實社會及其社交,迷茫消極,形成了過度「佛系」、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但將這一問題的改善僅僅訴諸學校和家庭,仍是無法形成連貫合力且有效解決的。
在日本教育體系的歷史發展和現實構成中,民間(民辦)教育一直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對於學校教育功能的必要性補充、對於家庭教育支出的習慣性組成、對於孩子成長的必然性經歷,均成為一種必要且關鍵的組成部分。因此,青少年教育須依靠學校、家庭和社會攜手共同努力。各種公益性、非應試型的學習塾就應運而生。
針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校外學習支援
以日本「Stepup」塾為例,該學習塾是針對貧困家庭學生開展的校外學習支援,為每個貧困家庭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精細的個性化服務。所謂「學習支援」,更多強調的是學習塾對貧困家庭學生成長過程中,伴隨學習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的支持和援助輔導,這裡的「學習」是一個更大的概念,不僅僅是知識學習,而更多地代表著發展性的成長變化。
因此,他們不僅僅致力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性和獨立性,為他們融入社會提供必要的支持。他們提供的校外學習支援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類別,分別是知識學習、晚餐食育、志願者清掃活動和心理健康諮詢服務。這四個類別也分別指向著智育、食育、勞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而必要。
該學習塾的任課教師由在讀大學生和社會志願者構成,並通過一對一的個別輔導開展學習支援活動。每周周四一次,共分為兩個學段,一個學段是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17:30—20:00學習;另一學段是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三年級,18:00—21:00學習。這裡的教育是完全免費的,學費、夥食費和教材費全部免除。
雖然每周僅一次,但是對學生個體的幫助是不容忽視的。針對貧困家庭的學生,輔導教師會優先關注學生孤僻、不自信等的融入性方面的心理特點與需求,結合生活方面的援助,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性和協調溝通能力,注重對學生的鼓勵和表揚等正向激勵,注重學習塾中規則紀律的遵守與執行,幫助他們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與互助,並提供感受生活、人際交往和學習進步的真實體驗,累積社會經驗的真實情境。
通過一學期的輔導後發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發生了整體性的變化:其一,通過每周的輔導和練習,學生數學計算的時間較之前明顯縮短;第二,原本不擅長交流的學生,可以開始主動大聲地與人打招呼;第三,原本挑食、吃飯慢的學生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吃完所有的食物。
為不到校上學學生提供個性化校外學習支援
日本的「Kizuku」學習塾提出「以想要重新學習的人為目標」,以榜樣為力量,在心理上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持,關注學生的社會回歸及自強自立並加以指導,為每個學生量身設定合適的目標,根據每個學生的需求設計課程。這類學生不到校、自閉在家,多是由於不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因此,該學習塾開展的學習支援內容包括: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多元化的價值觀教育、耐心陪伴學生成長、提供他們信任依賴的等同於容身之所的空間,幫助學生在心理空間和物理空間上均有所認同和歸屬。輔導教師也是由在校大學生和機構專任講師構成,注重一對一的跟蹤性,即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的專人陪伴和守護。
經過一個學期的輔導支援與陪伴成長,學生們在心理上、精神狀態上產生了明顯可感知的變化,從高度緊張戒備到慢慢敞開心扉,從沒有養成學習習慣到逐漸摸索到自己的學習節奏,從在家閉門不出到開始參加社會體驗類的課外活動。
形成這些積極變化的成功因素在於,將愛與包容的理念從價值到行為的一以貫之,耐心對待每個學生,幫助學生們順其自然地在細微過程中積累自信,將學習塾作為其可以信賴、具有安心感和安全感的容身之所,提供社會參與、社會融入的機會。
校外培訓業的一股「清流」
日本的公益性學習塾與普通學習塾可以對應理解為非營利性學習塾和營利性學習塾,它們的相同點在於受聘教師均是在讀大學生和機構專任教師,而最大的差別則體現在培養目標、舉辦者性質、針對對象、學習培訓支援的目的和組織形式、課程內容、學習頻次而不同。
普通學習塾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民辦企業,因此校外輔導質量,也就是學生考試成績、升學率是衡量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唯一指標。其招生對象是所有有升學和提高成績需求的家庭和學生,學習內容也主要集中於應試類的知識補習,大班授課的批量式高強度訓練,課程頻次大密度高、收費高與成績目標相輔相成。公益性學習塾則完全不同,它們更多像是公益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註冊為企業法人的學習塾,其針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學習支援性業務領域是免費的。更為重要的是,公益性學習塾不以知識補習、成績提高為核心競爭力,而是聚焦於貧困家庭、自閉不到校上學的弱勢群體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與社會融入,幫助他們掌握解決其心理和生活層面問題的能力,更深層次的目標是致力於解決日本的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日本發達的校外培訓業態發展,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而公益性學習塾的出現,則是校外培訓業的一股「清流」,它敏感發掘社會真實需求、快速響應社會需要、完善建立有效運行機制,不失為一種必然而有益的實踐創新。
(作者王學男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究所博士,阿部千明系日本河合塾教師,小林敦子系日本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25日第6版 版名:環球周刊·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