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來自全世界的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大會期間指出「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中國將進一步降低關稅,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跨境電商之門將大開。
作為亞洲最大的精品生活方式平臺——寺庫,在世界高端品牌入駐數量、產品SKU和銷售額方面業已成為行業的標杆, 此次受北京商委邀請參加進博會,旨在通過和世界品牌交流引進全球高質量產品,為平臺會員提供更優質的內容。
政府為企業背書,抓住家門口的機遇
本次進博會一大亮點是,各國企業組團參展,中國企業組團參與。共計約有36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超過40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到會洽談採購。其中多為國際一線(流)品牌,包括寶馬、特斯拉、歐萊雅、高島屋、SMCP集團等在內的超過200家世界500強和龍頭企業均在列。
以跨境電商為業務板塊的平臺自然不會放過家門口的機遇。據率隊參加進博會的寺庫集團高級副總裁宋玉偉表示,寺庫集團致力於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全球知名品牌商品和服務,本次進博會的各國參展商與寺庫的品牌定位高度契合,預計進博會期間的籤約金額達1億美元以上。
跨境電商一直是寺庫全球化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隨著國內北京、上海、成都、青島、天津、廈門線下體驗中心的建成,寺庫在香港,紐約,馬來西亞,米蘭等頂級商圈,都建立了體驗中心,提供國際流精品的購物、體驗、品鑑、保養服務,這些渠道,都將成為中國時尚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前哨戰」並加入寺庫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
隨著國家館的相繼開放,寺庫已經將目光對準了法國、義大利、韓國、美國、英國等時尚元素較為集中的國家和地區,並與各國的品牌交易團代表品牌籤署戰略協議,為寺庫海外布局佔得先機。
消費升級,中國電商的腳步愈加踏實
電商是近年來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領域之一,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主要的消費渠道之一。而隨著中國消費升級趨勢的不斷推進,中國消費者對境外高品質消費品的需求也不斷提升。
2017年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約還停留在千億級別,而2018上半年中國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就已達達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9.4%,預計2018全年將達到1.9萬億元。並且進口消費逐步走向常態化,且進口消費群體呈現更年輕化特徵,這些都為中國進口電商更快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發展的新機遇。
高速增長的多樣化需求要求電商行業能夠快速做出市場反應。曾以奢侈品銷售為核心的寺庫顯然在數位化資源和營銷策略方面更加得心應手。通過一系列的跨界合作,打造新零售全鏈路數字商業,進而提升整體的運營效率,與消費者對接、互動並且及時準確高效地滿足消費需求。
據國際知名調研機構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寺庫目前已擁有中國及亞洲地區高端在線市場第一的市場份額。參加進博會之前,就已經與超過3000個高端品牌合作,匯聚來自全球超過30萬件商品,超百個國際硬奢品牌核心品類入駐,是中國直籤奢侈品品牌最多的線上銷售服務平臺。其中不乏Versace、Ferragamo、Tod's、Lanvin、Roger Vivier 、Armani等國際硬奢品牌核心品類入駐。
為國產賦能,打造中國的奢侈品對外平臺
進博會對跨境電商的業務發展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也為國內的同類品牌帶來了挑戰。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經常進行跨境網購的用戶達7500萬人,預計到2018年底用戶數量將達8800萬人。
由於國家政策以及地方政策支持推動,進口跨境電商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海淘購物。一方面是跨境電商的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卻是我國的「傳統名物」面臨著出國無門的窘境,甚至有些傳統文化、工藝面臨傳承無人的境地。
與普通電商造節的營銷方式不同,寺庫打造了「名物節」覆蓋傳統名物當中的「衣、食、住、行、妝、禮」旨在喚醒人們對於傳統老字號和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
登陸納斯達克之後的寺庫,更加注重致力於搭建中西方文化的溝通橋梁,除了為國內消費者提供全球優質好物外,寺庫還創新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傳承發展,扶持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例如始建於公元1853年,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的老字號鞋業品牌內聯升,與擁有百萬粉絲的時尚達人左岸瀟聯合發布的限定手工布鞋,就是寺庫名物的首發IP,這是時尚和傳統工藝融合發展的典型之作。
寺庫希望通過原創設計品牌的展示、消費者與設計師面對面互動的深入了解為消費者搭建線下場景式體驗的平臺,讓全球消費者近距離地接觸中國文化、中國設計師,集中感受中國原創設計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滿足其對品質生活、時尚生活的消費需求,進而為「一帶一路」沿線58個國家和地區甚至全球用戶帶去來自當代中國的精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