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用酒精沒貨的時候,大家又把主意打到了各類烈酒身上。
畢竟比起醫用酒精,經過更加嚴格檢疫步驟的烈酒,本質上就是加了料的食用酒精,有需求時用來擦拭消毒,無需求時還能用來豪飲買醉。這不,又給一幫子酒友提供剁手的藉口。
90多度威士忌?
以訛傳訛假的啦~不過話說回來。75度,甚至度數再往上走的烈酒,基本上是伏特加,以及一些不陳年的朗姆酒,苦艾酒之類的。但是強度這麼高的威士忌卻幾乎找不著。
蘇格蘭法律規定,威士忌蒸餾原酒的酒精含量必須低於94.8%,(美國的法定數值則是95%)因為所有烈酒的酒精含量一旦超過這個數值,就會被定位成「中性酒精」,也就是食用酒精。
而且由於只經過兩次蒸餾(頂多三次)的原因,大部分蘇格蘭威士忌,在未經陳年的原酒狀態,其酒精含量就很少會超過75%啦。
再加上長年累月的熟化,每年的天使份額會帶走0.5~1度的酒精度,裝瓶時大部分還要再稀釋一次,所以無法呈現出像伏特加這樣,可以翻來覆去蒸餾提純,接著立刻裝瓶出貨的超高酒精度。
啥?你說明明有90多度的威士忌?
別說是你,我也在很多莫名其妙的自媒體平臺上看到過《世界十大/二十大/百大烈酒賞》這種獵奇帖子。
裡面十有八九會列舉一款「世界上酒精度最高的威士忌」——布赫拉迪的「BruichladdichX4QuadrupledWhisky」,並宣稱這款威士忌酒精含量在90度,92度,93度,95度不等
其實,的確有這麼一款威士忌。
這款酒是布赫拉迪2008年做一款實驗產品,採用Quadrupled pot still 的17世紀蒸餾法,經過四次蒸餾,蒸餾原酒也確實有92%的酒精含量,但是入桶前已經被稀釋至62%,最終以原桶強度發行,分3年版和無陳年版,而並非是什麼90多度的「超強威士忌」。
這則謠言從2014年傳到2020年,從國外小網站傳到國內自媒體,也真是讓人腦闊疼哦
要說威士忌的酒精含量,1988年蘇格蘭頒布法律規定威士忌酒精含量必須達到40%,因此市面上大部分量產蘇威,都是踩著40度這根線的,畢竟酒精含量高了還得多交稅,酒廠也是要恰飯的嘛。
還有一部分產品,出於對風味的追求,裝瓶稀釋的時候下手會輕一點,甚至根本不稀釋,直接保持原桶強度裝瓶,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桶強」
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最強」桶強,巧了,也是布赫拉迪的,這款Càirdeas 10年(2006款),酒精含量達到68.1%,如果大家有見過強度更大的威士忌,不妨在留言區說說,讓我們也開開眼。
威士忌有多「強」蒸餾步驟來決定
威士忌酒精含量,往往被我們以「強度」(strength)來形容
而威士忌有多「強」,主要是通過蒸餾方式來決定的。
和陳年一樣,蒸餾同樣是威士忌製作的重要一環。在這個環節中,麥芽汁完成了向原酒的轉變——酒精度被提升,帶來宿醉和粗糙口感的原料同源物質被過濾,威士忌在入桶陳釀之前,終於被塑造好了雛形。
除去慕赫(2.81次)雲頂(2.5次)這些「奇葩蒸餾法」不談,大部分蘇格蘭威士忌會經過兩次蒸餾,而三次蒸餾則在愛爾蘭更為常見。
一般來說,麥芽碾碎發酵後形成的麥芽汁會被倒入銅質蒸餾器中加熱。
蒸餾器的設計份兩種:
壺式蒸餾
顧名思義,其原理就如一個燒熱的大水壺。
酒精的沸點低於水,會在壺中率先蒸發,並在天鵝頸的引導下被分離進冷凝器,冷凝器多採用水冷遠離,不斷流過的冷水讓酒精蒸汽降溫,重新變為液體形態。
直白的說,這是一種相對原始的蒸餾方法,蒸餾出的原酒強度也不高,蒸餾兩次之後的原酒,一般酒精含量在70% 左右。
大部分蘇格蘭與愛爾蘭的酒廠,都採取的壺式蒸餾,還要經過稀釋,入桶陳釀,裝瓶前還大概率會被再稀釋一次……
因此,想找到75度乃至以上的單麥,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柱狀蒸餾
柱狀蒸餾器,以高高的柱子著稱,看著就一股蒸汽朋克味兒。
蒸餾器加熱時,麥芽汁從柱子頂端灌入,流到底部時預熱產生酒精蒸汽,酒精蒸汽又順著柱子往上跑,進入「過五關斬六將」的過程。
柱子上的層層分節俗稱「盤子」,盤子上設有孔洞供蒸汽穿過。
酒精蒸汽在每層盤子上被液化,又被後面的蒸汽燙得再度汽化,往上面一層躥去。
相當於蒸汽每上一層都要經過一次蒸餾現象,這個提純效率可比壺式蒸餾器高多了,只要柱子夠高,層數夠多,可以蒸餾出酒精含量95%的原酒,用來製作100%純度的乙醇也是可以的
在威士忌的領域中,柱狀蒸餾器是波本的主場,絕大部分美國大酒廠都靠它生產。不過美國法律規定,波本威士忌蒸餾原酒不得高於160 proof,所以波本的原酒強度,也只在80度左右。
再加上稀釋+入桶+裝瓶等一系列操作,想要找到75度以上的波本,也難。
一次蒸餾取Low Wine二次蒸餾定風味
雖然找不到75度的威士忌,但是威士忌從碾碎發酵的麥芽糊糊(Wash)變成40~60度不等的高度烈酒,究竟經歷了什麼?
下面我們以蘇格蘭威士忌的蒸餾模式為大家舉例吧:
第一次蒸餾
第一次蒸餾會耗費6小時左右的時間,酒精與水的混合液體從發酵後的麥芽糊糊(wash)中分離出來,被稱作「low wine」,此時的酒精含量在21%~30%左右,並且十分渾濁。
這些「low wine」必須經過再次蒸餾,才能進一步去除酒體中的雜質。
第二次蒸餾
第二次蒸餾去除了更多的水分,獲得酒精濃度更高的原酒,這時酒液中已經沒有固體雜質殘留了,酒體也變得澄清。
如何停止蒸餾,需要依靠蒸餾師的判斷。
你可以管這個步驟叫「切割酒心」,不過我習慣將其稱作「喊卡」(Making the Cut)——不同風味化合物的沸點不同,因此,「卡」在合適的時候,能讓原酒最大程度保留風味物質。
何時喊「卡」
如何在合適的時候喊「卡」,業內並無定論,只有依據酒廠特色與蒸餾師經驗進行判斷——蒸餾師們往往採取感官預判(嗅覺為主視覺為輔)+化學分析輔助的方式,這對蒸師的專業水平與製作經驗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蒸餾師需要直接檢查蒸餾器中的酒液才能做決斷。於是,就需要這個「分酒箱」(spirit safe)來幫忙了。這是一個安裝在蒸餾器上的金屬箱,通過它可以直接查看蒸餾器內的酒液狀態。
最先入箱的酒液叫做「酒頭」(head),也可稱作foreshots,這時加熱溫度還不夠高,因此酒頭中帶有低沸點的各種雜質,比如乙醛,甲醇,乙酯等等——簡單來說,不能喝,不好喝,有毒。
順便一說,假酒上頭的原理也在於此——假酒工藝粗糙,酒頭沒有卡乾淨,導致假酒中積攢了大量的甲醇。人喝了之後輕則頭痛,重則致盲。很多私釀酒有安全隱患,也是這個道理。
酒頭必須被移除,引入偽酒接收器中(feints receiver)中。
除去酒頭之後,接下來的則是「酒心」(the Cut 也稱 Heart),酒心風味濃鬱,酒精飽滿,並且沒有雜質,是需要保存下來的「精華部分」。在蒸餾師的操作下,蒸餾器可以引導酒液的流向,並將它們引入專門儲存酒心的接收器中。
酒心分離之後,酒精也蒸發得差不多了,蒸餾器中剩下的那些酒精含量低,風味物質少的液體則被稱作「酒尾」(Tail), 和酒頭相同,酒尾也是需要分離的物質。在蒸餾師的操作下,酒尾也會被分離到「偽酒接收器」中,和酒頭混合,等待再度蒸餾提純。
上述一系列操作極大的依靠蒸餾師自身經驗,他們必須熟練掌握時機——何時放慢蒸餾器中酒液的流速,何時操作蒸餾器,將酒頭,酒心,酒尾分流進不同的接收器中。
這就是「喊卡」(Making the Cut)的全過程。
二度蒸餾的原酒,酒精含量為70%左右,大部分蘇格蘭威士忌酒廠,到這一步就停手了。有些不合群的哥們比如歐肯特軒,會像他們的愛爾蘭鄰居那樣進行第三次蒸餾。
接下來,將蒸餾出的原酒稀釋到63.5度左右的原桶強度。不懂就問,為啥偏偏是63.5度?
這大概就是威士忌行業裡那種「大家都了解,但深究起來誰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的常識。
為此,我們專門採訪了一位世界知名的釀酒師,尼克薩維奇(Nick Savage),他的回答用四個字可以概括——行業共識。
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釀酒師之一,尼克曾經在麥卡倫任職,並監督製作了許多傳世酒款,比如最高年份的麥卡倫:麥卡倫72年萊儷水晶瓶;麥卡倫1950;以及年度限量款Macallan Edition No.4等等…… 去年7月,尼克加入磐火酒廠(Bladnoch Distillery)以追求更加小巧精緻的工藝。
為什麼大部分威士忌會以63.5%的酒精度入桶?
入桶強度並不像「蒸餾強度不高於94.8%」或者「裝瓶強度不低於40%「這樣被寫進法律中,但是經過經年累月的實踐證明,威士忌以63.5%的酒精含量入桶,熟成的效果非常好,即便熟成之後以40%的強度裝瓶,也能完整呈現威士忌的風味與個性,久而久之,63.5度入桶,就成為了蘇格蘭威士忌產業中不成文的行規。
不過63.5度並不是硬性規定,只是大部分酒廠這樣做,也有些酒廠會採取高於或者低於這個度數的酒精度進行裝桶。
Anyway,這些稀釋好的新酒被裝入酒桶丟進倉庫,接下來就開始了漫長的熟化時光……
此處略過很多很多年……
陳釀結束後,就迎來了開桶裝瓶的好日子。
這時候,大部分威士忌會再次被稀釋至40度左右的強度裝瓶,而很少一部分威士忌,則會不再稀釋,以原桶強度進行裝瓶,成為我們熟悉的「桶強」(Cask Strength)
桶強帶來啥滋味對比評測看明白
大家都知道,桶強一曰「少」,二曰「貴」,因此這種開桶之後就沒兌過一滴水的威士忌,這幾年來格外受到酒友的追捧。
不過,威士忌的評判標準是風味而不是酒精度,所以關於桶強和非桶強孰好孰壞,不同偏好的愛好者,甚至權威意見,都在持續爭論中。
有人認為,桶強是酒廠最直觀的風味體現,原則上來說,桶強的酒體中包含著更多溶於酒精而不溶於水的芳香物質,帶來更好的飲用體驗。並且除了純飲之外,自行加入不同比例的水,也可以探索出更多的味覺變化。
水和酒精的比例理想值究竟在哪裡?就像尼克說的那樣,並沒有定數。但說到底,威士忌的酒精含量還是要根據其風味來決定。
不過原理說破天都是虛的,還是橫向比較更加實在。
下面就列舉幾款比較知名的桶強威士忌,與同品牌的普通版進行對比。讓你看看,味蕾上最直接的差異。
艾倫1995創廠vs.艾倫21年
這款艾倫1995來頭可不小。艾倫酒廠非常年輕,成立於1995年。這款艾倫正是為了紀念酒廠成立而發售的限量款。如此珍貴的單桶,自然要以最原始的面貌來呈現它。2019年裝瓶,算下來這是一款24年的老酒。打開它,倒一杯,你就知道雪莉桶的香氣充滿整個屋是怎樣的體驗。
同是限量款的艾倫21年則沒有這般的貴氣。46度的它雖是酒廠常規年份款的一員,它的香氣和口味依然值得大為稱讚。鮮明而濃烈的莓果風味讓它很多新手愛上威士忌的轉折點。雪莉桶的特性足夠明顯,卻又不至於沉悶。
泰斯卡15年桶強vs.泰斯卡10年
自從泰斯卡8年桶強在市面上取得了巨大反響之後,帝亞吉歐按捺不住激動地心和顫抖的手,乘勝追擊在19年年底的SR系列中發行了泰斯卡15年的桶強款。它一如既往的帶著泰斯卡典型的海洋風味,很多飲者對它的評價是煙燻和海鹽味相當猛烈,重度海味愛好者千萬不能錯過。
而泰斯卡10年則是你們都知道的性價比神酒,能接受它,離登島就只差一步了。口味上的泥煤沒有太多艾雷島同僚的消毒水味,它更多是煙燻胡椒,柑橘,海鹽等等。在它的價位上,酒體的深度和厚重感完全秒殺大部分同檔次的對手。如果說10年的風味有五分重,15年那款則有九分之餘。
Aberlour A'Bunadhvs.Aberlour 12
亞伯樂原汁原味的極致雪莉小炸彈就是它了。葡萄乾和水果蛋糕的風味足夠豐富,足夠複雜。
但如果你想給舌頭減減負,它的12年就很好了。清爽而不單調,不常見的非冷凝款12年會更多的保留風味物質。
阿貝漩渦vs.阿貝10年
如果沒有喝過阿貝旋渦,但是喝過阿貝10年的話,想像一下,把一杯阿貝10年的風格加重一倍的感覺。是的,旋渦這款57.1度的桶強,喝第一口下去就如同迎面挨了一拳似的。接著湧進來的是海藻胡椒,還有黑咖啡的味道。濃鬱而兇猛,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只有勇敢者才敢去挑戰它。
而阿貝10年呢,它更能讓你想到天空密布的烏雲。比起旋渦來說已經纖細了很多。但和其他的小清新比較來說,它依然是個重泥煤的角色,畢竟阿貝消毒水的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
Black Bull 12vs.Black Bull 21
當同一品牌兩款酒都處於50%abv的較高強度時,年份帶來的風味差異則進一步凸顯出來。集高地,斯佩塞麥芽與低地穀物於一身的調和威士忌「黑牛」(Black Bull)就是一個好例子。
這款12年的Black Bull是品牌核心酒款,一半一半的穀物和麥芽原酒與50度的酒精含量共同為這款威士忌奠定了甜而順滑的口感,口感中帶有奶油巧克力,水果與蜂蜜的味道,並帶有濃鬱的堅果風味。
如果說12年的味道還有些許毛躁,那21年款則顯示出歲月沉澱之後的服服帖帖。溫暖的香料風味在口感中佔了主導出了肉豆蔻,丁香之外,還有香草和大麥糖的甜味。
所以說,與其死磕75度,不如選擇一瓶心儀風味的桶強威士忌。
50度+的威士忌已經可以滿足日常消毒需求,還不會像75度+的烈酒那樣閃電低,易燃易爆,稍不注意,你和病毒就一起被燒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