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蜓蜓,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2013級2班學生,曾獲安徽省職業規劃大賽銀獎,華東地區英文辯論賽三等獎,海峽兩岸「民族心、中華情」徵文演講比賽優秀獎,校自立自強演講比賽第一名、校三等獎學金、校優秀共青團幹部等榮譽。生活裡的她,笑得奔放而真切,比賽中的她,言語犀利卻又令人折服。輾轉於各個地方,擔起文化使者的她,一路執著倔強地前進,幸運有時,困境亦常顧。
馮蜓蜓在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校園(圖片由馮蜓蜓提供)
大學生活,她這樣過
學習上,她並不是班級成績最好、專業水平最高的學生,但是她一直保持著班級前五的水平,在實踐與各種比賽中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做到學習、比賽兩不誤。「希望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多實踐,多出去看看,做一個能夠看到身邊之外的世界的人。」 大學三年,她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努力著。大一的寒假,當其他同學踏上回家的旅程時,她就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的同學們一起選擇到安徽省利辛縣望疃鎮盧溝小學支教,「支教之前我一直以為只要對生活一直保持著衝勁,就能勇往直前。但是支教卻教會了我勇往直前路上的一個必需品,那就是堅持。」她這樣描述她的支教經歷。支教的地方離住處很遠,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雖然要走將近兩個小時的路才能到達學校,但是她仍堅持了下來。正是憑著堅持的這股勁,讓她比別人多了很多經驗。
2015年6月,安徽省委統戰部要在我校選拔兩名大學生代表省赴澳門參加「民族心、中華情」交流活動,沒有任何經驗的她憑著一股衝勁,參加了選拔活動,最後脫穎而出,作為安徽省學生代表赴澳門參加海峽兩岸中華情徵文演講比賽,獲優秀獎。「儘管邊準備期末考試邊參加選拔的過程很痛苦,每天深夜別人沉睡時自己還坐在電腦面前改稿子,只有鍵盤敲擊的聲音陪伴我。但是正是這樣的堅持讓幸運降臨於我。」回憶起那段時光,馮蜓蜓深有感觸。在澳門短暫而又有意義的幾天裡,她和來自海峽兩岸的上百名師生一起,共同感受澳門,感受著不同文化的差異,喜愛黃梅戲的她也把安徽民間藝術帶到了澳門。
交換生活,她這樣過
「書本上的東西,你可以短時間內把它背下來,但是很多知識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實踐去體會的,開拓自己的視野,有機會要走出去,感受新東西。」堅持個性,堅持走出去也讓馮蜓蜓在眾多大學生中脫穎而出,被學校選為赴臺灣雲林科技大學的交換生。
炎熱的氣候,不同的作息,以及完全自主的選課及學習讓剛到臺灣的馮蜓蜓焦頭爛額,雖然新生活的一切似乎都不是很順心,但是她卻遇到了很多很棒的朋友。回憶起臺灣交換生的生活,馮蜓蜓說:「臺灣人都很好,新遇到的同學幫我分析每一節課,凌晨一點多帶我們找住宿買生活用品,即使我們都還是不知道名字的陌生人。」度過剛開始的過渡期,她開始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參加了應外系最重要的Drama演出,參與出版了系辦的Newsletter,還參加了全臺灣第一屆德明杯創新創業大賽,並獲得第二名。戲劇課的美國老師James說:「I love Tingting because of her own personality.」馮蜓蜓說:「創業大賽得獎後,看著自己的名字在學校的跑馬燈上出現,我比任何時候都驕傲,因為我在這片全新的土地上讓臺灣同胞看到了大陸人的努力,讓雲科大的同學看到了安理人的堅持。當我在臺北,站在全臺灣創業大賽總決賽的領獎臺上時,評委老師說我改變了他們對大陸學生的看法。我想這就是交換的意義所在,我們在相處中更新觀念,學習彼此。
雲科大是一個完全Student-center的學習模式。學校創造的一切都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從選課到考試。一個應外系的學生也可以修設計系的學分,這是讓初接觸這個系統的馮蜓蜓很驚訝的。「一個電子系的同學可能大部分的課卻是企管系的,所以同學們就可以在一個課堂上聽到各種不同的看法,有時候正是這些不同的看法讓我突然想通了一個問題,一些事情。」這樣的學習交流模式也讓她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其實走出去的意義,不在於能見多少人,能看多美的風景,而是走著走著,在一個機遇下,突然發現一片新的天地,遇見一個更好更有可能的自己。
(撰稿、核稿:外國語學院 韓紅娟、宮耀,程秀霞 編輯、審稿:宣傳部 夏雅鳳、董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