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 蘇顥雲
2017-09-09 06:32 來源:澎湃新聞
「婚姻」是大多數「適齡」青年逃不開的一個熱詞,是傳統意義上長輩認定你已「成人」的標準。從表面上看,逢年過節「催婚哀嚎」準時出現,「出軌」、「離婚」定期登上熱搜,正體現了我國人民婚姻觀的變化。
但根據民政數據,在2005年到2015年的十一年間,內地居民整體呈現出結婚年齡推遲、離婚人數持續上升的趨勢。由於年鑑數據的局限性,我們只能粗略地呈現各省及直轄市的概況。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觀念的水位,正在悄然變動。
結婚年齡推遲 區域差異大我國不同省份居民的結婚年齡有較大差異。2015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裡,26.3%處於20-24歲。共有14個省份高於這一水平,除廣東和河北以外全是中西部省份。其中,河北省當年的登記人數中有36%都是20-24歲的人群,是鄰居北京(7%)的5倍。地區之間的「婚姻常態」如此不同,離家在一線城市打拼的都會青年所面臨的「逼婚」壓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鑑於法定結婚年齡是男性不得早於22周歲,女性不得早於20周歲,20-24歲年齡段結婚的人多為初次結婚。不少研究者曾分析初婚年齡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教育、職業和家庭對初婚年齡有著顯著的影響,且教育程度對女性初婚年齡的推遲效應大於男性。從某種程度上而言,20-24歲結婚的人群比例折射出了各地女性的教育程度、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
離婚人數逐年上升與數十年前不同,「搭夥過日子」的經濟型結合已不是青年人的主流觀念。人們更加注重個人選擇和自由,對於離婚的接受度也更高。
即使各省市區的人口在不斷變化,我們依然能從離結率(當年離婚對數和結婚對數之比)來看出某地的婚姻狀況。從2005年到2015年,大多數省份的離結率在攀升,離婚人數越來越多。
從國家統計局的地域劃分來看,東三省的離結率高於大部分省市。究其成因,從2005年到2015年,黑龍江和吉林的居民結婚對數增幅約40%,離婚對數卻分別飆升了200%和119%;在遼寧,則是結婚人數在11年裡只上漲了23%,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0%)。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城市會出現居民「政策性結婚、離婚」的情況,無法排除幹擾。另一個因素是結婚「吉年」的影響,即農曆年份上有兩個立春(「雙春」)還是沒有立春(「無春」)會影響登記結婚的人數。所謂「吉年」只是農曆和陽曆上的巧合,但在某些地方還有一定的影響力。「無春」和「雙春」在過去十一年中交替出現了四次,從省級數據來看,對人們的結婚意願並無深刻影響。
初婚比例走低離婚的人多了,再婚的接受度如何?一般而言,離結率高的省市,如果婚姻觀念開明,再婚人數佔總結婚人數的比重也應較高。例如,北京、上海和重慶的初婚比例已經下降到了70%,表明人們對再婚的接受度較高。雖然全國的初婚比例在持續下降,依然有好幾個省份不降反升,甚至超過了95%。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婚姻 離婚 婚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