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朝康在康德集團總部的27樓董事長辦公室望出去,重慶渝中區和九龍坡區交界部分的都市天際線一覽無遺。在這裡,看得遠,在生意上,盧朝康也算得上富有遠見,用他的話說,在重慶房企中,康德不是最強的,但經營很健康,這麼多年屹立不倒。同樣長久屹立的,還有中國桌球職業聯賽中的重慶康德俱樂部,5月份桌球甲A聯賽又要在重慶開戰了,也是因為有這個由頭,才促成了這次專訪。
喝兩江水長大,為重慶做力所能及的事
這是康德俱樂部徵戰職業聯賽的第13個年頭,打過超級聯賽,拿過甲A冠軍,更多時候則缺少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重要的是,考慮到桌球項目的職業化程度和市場運作能力,一家俱樂部幾乎沒有辦法盈利——但是盧朝康一直在堅持,往裡面投錢,甚至於每個賽季只有兩站賽會制比賽的甲A,有超過10年都在重慶設站,說重慶是乒甲的半壁江山,一點也不誇張。
「爬坡上坎的階段吧,那時候我們還在江北。」回憶起2005年,盧朝康用了這樣一個形容,創辦才8年,說不上到了多高的一個坡,但狀態上是在攀爬。聯想到現在許多人對康德的印象,更多的反映是他們在嘉陵江以南的一些樓盤,但他們卻是從北區發展起來的。那一年,盧朝康在成都買了個殼,請了那邊的教練,花了50萬,這才有了重慶康德桌球俱樂部。
「前前後後,六七千萬是有吧。」盧朝康給這13年算了筆帳,「我們的比賽不售門票,沒有收益,純粹是淨投入。」對於一個生意人,這是不合算的,但即使是中超,你怕是也沒見過靠足球盈利的。
「為什麼,我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喝長江水、嘉陵江水長大的,應該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不去做,也應該有人去做。」這樣的說法聽過很多,但盧朝康可能是真的認為喝一方水,就該為一方人盡責。
希望有本土選手為重慶而戰
在十多年徵戰桌球聯賽的過程中,盧朝康認為康德隊遇到最大的困難,還是來源於成績上。「遇到過很多困難,包括我們的聯賽各個方面都還不太成熟,有時候覺得我們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我們也打過超級聯賽,但是總是打輸,輸球的原因有很多,希望我們能有更多重慶本土的高水平運動員走出來。」從這個小遺憾上看,康德掌門人確實很贊同這種「為重慶而戰」的想法。
上個賽季,重慶隊的人員儲備在整個乒甲來看還算不錯,但最終排名只能叫差強人意,休賽期,一口氣從超級聯賽引進三名球員,江越和周欣彤都來自國家一隊。從陣容配備上來說,是比上一賽季有了升級,但從人員的地域結構上看,還是沒能實現盧朝康用熱愛重慶的本土球員的願望。
體育拼搏精神,成了傳承企業的文化
康德集團內的鐵訓十條有著濃鬱的體育精神氣息
「企業需要一些活力吧,一種向上的企業文化。」這是盧朝康投資一家俱樂部的初衷,「我們重慶的競技體育基礎不能說太好,但是桌球作為國球,學校也好,社會上也好,打球的人多,群眾基礎擺在那裡,所以選擇了桌球。」13年過去了,桌球真正影響到他們的企業文化了嗎,他覺得影響有限,「社會影響力倒是不錯,讓外界知道了重慶有這麼一個職業俱樂部,在那之前,重慶的桌球專業隊也沒建起來,後來也有所發展,業餘俱樂部也有了很多,當然,外界也通過桌球知道了重慶康德。」贊助一個運動隊,給企業會帶來一定的宣傳作用,這在足球中超聯賽裡有一些成功的先例。
說起在康德參加職業賽事13年的收穫時,盧董用了「堅持了企業文化、理想信仰」來形容。
在他看來,就算參與到運動中的員工不多,但體育的拼搏精神已經傳承下來了。在康德總部的走廊裡,用藝術字體寫著企業的「鐵訓十條」。不管是否如一些員工所說的那樣濃縮於西點軍校的22條軍規,甚至傳說中西點軍校的軍規也不是22條,但這十條誡訓確實軍事化管理的味道十足——無條件執行、沒有任何藉口、細節決定成敗、團隊精神、火一般的熱情、盡職盡責、沒有不可能、永不放棄、敬業為魂、立即行動。
這些關於執行力、態度、工作方式和責任感的表述,很像軍人,也很像運動員,這也是體育精神在企業的一種傳承。「體育講究拼搏精神,我也希望員工能在做事時有拼勁,甚至要有點匪氣。不要循規蹈矩,這樣才會有突破,你看就像我們鐵訓裡說的,沒有不可能,你說不可能,你不去做,什麼都不可能。你說是不是?」
小目標就是繼續堅守不割捨
多年耕耘,這支重慶職業桌球隊在山城擁有不少忠實粉絲。
無論是出於自我激勵也好,或者是真是信心勃勃,出戰聯賽前,各支球隊總會喊出爭奪第幾名的目標口號,作為背後的掌舵人,盧朝康對於俱樂部有什麼樣的規劃,哪怕是個小目標呢?「說真的,真沒有一個具體的想法,我的目標就是不割捨,希望它接下來還一直存在,因為這麼多年都做下來了,不能讓它就這麼沒了。」
盧董沒有講太多長遠計劃,畢竟桌球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一個企業不計收益地投入在其中,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盧朝康最後也說回了自己的康德集團,接下來的規劃,他沒有用賺他多少個億的句式,「跟大方針同步,這是肯定的,具體一點,就是讓我們的員工和他們的家人,過得更滋潤,活得有幸福感、有尊嚴,我的考慮就是,今年要不要組織員工出去旅遊一次。」盧朝康的口頭禪是在句末加上一句「你說是不是」,他要的並不是他人的附和,相反他更希望對方跟他有些思想上的碰撞甚至是交鋒,不過這一次,他沒這麼問,他反問記者,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有點消極?」。「很實在的想法」,得到記者的肯定後,盧朝康又補了一句,「還有就是明年要不要給員工漲一次工資,去年我們就漲過一次了,今年就不漲了。」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李卓然/文 錢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