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CI的前世今生,看「唯指標論」與「去指標論」誤區

2020-09-05 又在划水

SCI引入中國評價體系之初,到今日提出「逐漸取消」,我們變的只是評價方式,不變的是評價宗旨——科學公正;不變的是目的,即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與學術初心。

教育部、科技部2020年二號文件《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一時間引起廣泛討論。

SCI(《科學引文索引》)創辦於1957年,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改革開放前,我國科研領域處於「人治」狀態,個人的科研水平與科研經費評價主要看領導的評價。80年代開始,出現同行評審。直至80年代中後期,南京大學物理系系主任龔昌德提出:搞基礎研究一定要到國際舞臺上去競爭,要在國際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要有SCI論文,要以此作為衡量物理系教師科研成果和水平的標準之一。南京大學從1992年起到1998年,SCI論文在中國大陸所有高校中連續7年雄居榜首;論文被引用數,從1994年起到1998年,連續5年當「領頭羊」。從1987年開始,我國也將SCI作為衡量基礎研究的一項指標,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年底公布上一年的統計數據,每年編制《中國科技論文統計》,人們稱它為中國大陸的「學術榜」。

80年代後,中國的SCI發表數逐漸呈現指數增長,而SCI在中國學術領域的地位更是「雲霄直上」。

【1979-2019年SCI發表數前十國家數據統計】數據來源:WOS資料庫

四十年間,中國以指數增長的速度從「排行榜底端」趕超前列國家,在近幾年穩居排行榜第二且增速穩定,令人震驚。然而,除卻上文提到的教科部文件,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書也提出將取消填報「SCI他引次數」的硬性規定。究竟是基於怎樣的環境與變化推出了這系列決定?SCI在中國至上的位置將不保了嗎?不少研究生博士紛紛慶賀未來將不用寫SCI論文,事實真是如此?

缺乏公正評價體系

SCI為評價提供相對公正客觀的指標


改革之初,中國科研界處於主觀評價的狀態,人們亟需公正、客觀的評價標準,同時為對接國際,讓科技走上世界舞臺,SCI成為科研界的「救命稻草」。自此,它與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結上了深厚淵源。

SCI與學校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是可信度較高的綜合性高校排名體系。中國高校一直努力與世界接軌,實現更流通的人才知識交流。在上述權威排名中,佔據前列的位置無疑是重要的。對內,有權威體系排名更加佐證高校能力水平,吸引優質生源,樹立良好的社會聲譽;對外,與世界高校接軌,增加國際知名度,吸引國際生源,提高國際化水平。從排名指標桑基圖右側可以看到各類與SCI相關的評價指標,從「被引數目」到「影響因子」,其佔據了相當可觀的份量。這「份量」一定程度上落到了高校科研人員身上,落到了高校教師研究生博士身上。

【四項綜合性高校排名體系指標統計 】


數據來源:項目官方網站

SCI與人才評價。對高校碩博科研能力的評價通常由參與的科研項目、論文發表、學術會議參與情況、專利或技術發明等指標實現。其中,論文發表幾乎是每個碩士博士研究生必須完成的。我們根據開放資源隨機統計了C9高校部分博士畢業生的在讀期間論文發表要求,根據學院、專業的不同,論文要求標準也不同。絕大多數論文要求SCI/SSCI/EI等國際期刊,未勾選此項的可能原因是期刊要求是本專業領域指定期刊或國內核心期刊。部分專業對發表的論文還有總的影響因子要求,對畢業生來說有一定壓力。

【C9高校部分博士畢業生在讀期間論文發表要求統計 】

*對於論文發表要求有多項選擇的,作者選取第一要求統計

*SSCI、EI是與SCI類似的國際論文檢索工具

*影響因子是期刊被引頻率,一般來說影響因子越高,論文質量越高

*論文發表要求1-2篇或3篇以上處為「?」,表示需發表論文若干篇,但未明確數目


數據來源:高校研究生官網或學院官網

SCI與職稱評定。不少機構和單位職稱評定是與SCI掛鈎的,尤其在高校科研領域。例如,任職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需要滿足「發表SCI論文數5篇,其中浙大TOP期刊論文至少1篇」的條件,任職教授,則需「SCI論文數10篇,其中浙大TOP期刊論文至少1篇」。這種情況在醫生評職稱時也是常見的。可以說,SCI幾乎是科研工作者科研路上的「通關卡」,碩士畢業後讀博士,博士後科研,再任職高校講師,繼而評副教授、教授,這一路往往與SCI密不可分。我們假設A是浙大數學學院基礎數學專業碩博畢業生,畢業後任職本院講師,再評副教授、教授,這一路會是怎樣的呢?

【小A科研路 】


數據來源:浙江大學數學學院官網及人力資源官網

而在績效考核、學科評估、資源配置等方面,SCI也是重要的評價指標。與科研相關的領域,似乎是SCI必然存在的地方。其實關於科研能力的評價指標,SCI僅僅是較為普遍與大規模適用的一個,還有專利成果、基金項目等也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而SCI被推上風口,最為爭議,又是為什麼呢?

SCI相關指標被過度使用

誤入「唯指標論」誤區


1975年經濟學家Charles Goodhart提出「古德哈特定律」,意指「當政府試圖管理這些金融財產的特別標識時,它們便不再是可信的經濟風向標」,後來也表示一項指標一旦成為政策制定的依據,便立刻不再有效。因為政策制定者會犧牲其他方面來強化這個指標,使得這個指標不再具有指示整體情況的作用。當我們再看SCI,近十幾年這個科學索引工具更多以評價指標出現在視野中。在當初科研評價缺乏客觀的年代,SCI帶來了希望,而似乎逃不出「古德哈特定律」,這個指標被過度強化,而其他某些指標則一定程度被弱化。

文獻他引率往往被認為可以衡量文章研究的意義與影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評價一國的學術質量。2009年至2019年十年中,但看中國SCI論文數量十分可觀,然而其他引率卻不高。「數量」可觀,但其「質量」參差不齊,夾雜不少「水貨」。

【2009-2019年SCI「發文數」與「被引頻率」對比 】

*「發文數」排名為全球前16排名;「被引次/篇」排名為發文數前16國排名


數據來源:ESI資料庫

另一方面,不少人為職稱評估或人才評價等利益鋌而走險,不惜違背誠信與律法,捲入學術造假、代寫代發等漩渦。2019年《學術出版規範》定義論文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包括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複發表、違背研究倫理及其他學術不端行為。其中,最直觀的表現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論文撤回。「論文撤回觀察資料庫」收錄了的所有國際期刊中的的撤回論文。從2009年至2019年來自中國學者的撤回論文總計9539篇,其撤回原因統計有95類,一篇論文撤回原因往往不止一條。我們將撤回原因分為發文前作者主觀原因導致與發文後客觀原因導致兩類。在所有撤回原因中,「通知-有限信息或無信息」原因在撤回原因中出現的頻次最高,主要指撤回通知中信息較少或無,這是客觀層面的。其次是面臨「期刊/出版社調查」而撤回。第三方機構導致的客觀原因與發文後作者主觀原因導致的撤回除外,在所有發文前、作者主觀導致的撤回原因中,作者違反政策(指相關研究或出版政策)出現頻次最高,其次是虛假同行評議、自我文章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

【2009-2019中國撤稿論文原因分析 】


數據來源:retraction database

科研工作者的職稱與sci相關,職稱與個人發展與福利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個人會為SCI的發表投入時間與精力,而往往是非常巨大的,不利於科研工作者沉下心來做研究。科研評價機制與實際的學術研究脫軌,使科研無法達到最大效用的產出。比如醫生的職稱評定需要SCI、科研項目等指標的支撐,而醫生最主要的任務是醫治病人,治癒患者千萬但可能評不上任何職稱,評上了職稱又有可能實際醫學水平不高。科研評價機制亟需科學、客觀、公正、的改革與探索,助力提高科研效率與質量。

「去指標論」勢在必行

但非完全摒棄指標


「去指標」就能走出「唯指標」的誤區嗎?也並非如此。總有新的評價體系會替代,我們破了「唯指標」,但若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立」,則學術誠信、腐敗、風氣消弭等問題依然會來到。「唯指標」與「完全去指標」都是兩個極端的誤區,我們需要做的是尋找這中間能發揮指標最大意義與價值的位置。縱然過去幾十年中,科教領域對SCI的指標依賴越來越強以至步入一定誤區,但不能否認與SCI相關的指標體系對激勵科研、加快科研與國際接軌、促進學術發展的積極作用。

再回到文初提到的《若干意見》,「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要摒棄的是「直接依據」,以更加客觀的視角去看待。不破不立,既然有「破」,必然要有「立」。立在「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

反思:SCI真的是關鍵嗎?

未來如何科學評價和使用它?


雖然我們從SCI評價指標的角度展開對「唯指標論」和「去指標論」的過程闡述,看似科研界的指標論從SCI開始,去指標又以SCI為導火索,SCI真的是其中的關鍵嗎?實際上,SCI指標只是大大小小評價體系中的一個突出點,它本身是客觀的,就像科技,是把雙刃劍,究竟是利是弊,取決於使用者。因而,SCI從來不是關鍵或中心,而是使用者,SCI不背「引入誤區」這個巨大的「鍋」。

從SCI引入中國評價體系之初,到今日提出「逐漸取消」,我們變的只是評價方式,不變的是評價宗旨——科學公正;不變的是目的,即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與學術初心。國家出臺「去指標」政策,並不是要對SCI下手,而是優化評價方式,使其與評價宗旨更加擬合。所以,論文該寫還得寫,科研該做還得做。

參考文獻:

[1]李志民.SCI崇拜別把中國科研帶偏了[N]. 中國青年報,2019-12-09(006).

[2]吳田. 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4-14(001).

[3]王朗.學術不端行為及應對策略[J].傳媒論壇,2020,3(06):98

[4]趙君,鄢苗.科研不端行為的概念特徵、理論動因與影響因素[J].中國科學基金,2016,30(03):243-249.

[5]楊雪梅,劉玲玲,楊芳,張可.科研院所科研項目全過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分析[J].科技風,2020(06):254.


相關焦點

  • 系統工程講堂第五十二講——納什均衡:博奕論的前世今生
    題目:系統工程講堂第五十二講——納什均衡:博奕論的前世今生主講人:劉進副教授(系統工程學院作戰運籌與規劃系)時間:2019年4月12日(周五) 8:30-10:30地點:系統工程學院一樓110學術廳目前,博弈論已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的重要方法論,也是聯合作戰任務規劃的重要工具。本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響應「40周年院慶」的主題講述博弈論在我院發展的輝煌歷史;第二部分響應「本科教育質量年」的主題講述報告人如何建設博棄論課程系列;第三部分響應「提高備戰打仗能力」的主題闡述如何做好博奔論的科研為智能系統工程添磚加瓦。
  • 前世積陰德的手相 今生註定圓滿!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人不相信所謂的前世論,覺得人根本就沒有前世輪迴。但是老一輩的人依舊相信報應的說法,覺得前世只要有積德那麼今世就會圓滿,前世如果缺德那麼今世就會有報應。 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下,前世積陰德手相今生圓滿有哪些吧?
  • 小兒推拿的前世今生(前世篇下)
    小兒推拿的前世今生(前世篇上) 上一期我們講了小兒推拿的史料積累期,那麼當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那麼就會交叉混合產生出新的學科。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小兒推拿的形成期。這個時期主要從明清時代開始。小兒推拿專篇的產生最早的小兒推拿專篇見於1574年莊應琪補輯的《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第10卷。
  • 索達吉堪布: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痛苦不悅意」:學過《俱舍論》的人都知道,痛苦可分為心的痛苦和身體的痛苦,如《四百論》中說:「高官有心識上的痛苦,小民有身體上的痛苦。」五根識群體所產生的痛苦,叫做身苦;意識不悅意、不舒暢,叫做心苦。不管是身體的痛苦,還是心裡的痛苦,全部來源於前世所造的惡業。
  • 前世今生因果輪迴
    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要去經歷各種磨難。世界如此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生活在這美好的世界裡,人生在世是否真的會有前世與今生。每一個人都在猜想,都在找答案。如果真的有前世,就會想到有沒有來世。前世與今生如果真的還有今生,那麼今生無法報答的恩情等到來世再報 。人世間是如此美好,今生修來的福分是前世的因果。好人必有好報。前世的因果,決定了今生的命運。
  • 範縝論無神,神滅論後,放逐嶺南
    遇到問題時,只要自己有理,不會隨便認同別人的想法,他一定會去找出真相。他非常擅長辯論。只要他是對的,他就必須反駁對方,說服對方。人們對他非常的敬畏。一天,當範鎮去縣城遊歷時,他看到許多寺廟建都在縣城裡。非常壯觀,人們紛紛去寺廟燒香拜佛。他們大多數是顯貴,他們跪在佛像前喃喃自語。臨去時,還會留下了很多錢來表達自己的仁慈和對佛的虔誠。也有窮人來做禮拜。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如何看待與「唯SCI論」脫鉤
    因此,SCI也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科學研究機構、一所高等學校、一本期刊,乃至一個研究人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造成了SCI至上論。SCI與科研獎勵在美國、英國、荷蘭等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及其周邊國家都把SCI作為科研績效評價工具。
  • 西北師大助力海外華文教育 「雲課堂」解漢字「前世今生」
    劉玉桃 攝西北師大助力海外華文教育 「雲課堂」解漢字「前世今生」中新網蘭州6月11日電 (記者 劉玉桃)「中國有句俗語叫『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門面。能寫一手好字,無疑是筆寶貴的財富。」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講師侯宇說。
  • 從現代課程論到後現代課程論——從泰勒到多爾
    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後現代課程理論流派的前世今生吧!一、現代課程論(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現代課程論是20世紀早期,受到美國進步主義運動及兒童研究運動等影響而形成的關於課程編制、課程模式的理論。代表人物有查特斯、博比特、泰勒等人。
  • 輪迴的實證:貝滿中學老師的前世今生
    (整個探索過程絕不亞於《國家寶藏》)由於貝滿女中是著名的學校,有很多舊檔案遺留了下來,我們由此引發了尋找自己前世照片的想法。不過這個從網上是很難找到的,得去檔案館查閱。於是,我們在2009年的夏天驅車來到了宣武區檔案館。
  • 催眠看前世今生?不僅看到……還療愈
    L女士在集體催眠看前世今生時,坐在裡間,因為聽不到催眠引導語,沒有看到前世而深為遺憾。      為了讓自己也能看到前世,中午一吃完飯,L女士就主動約我為她做催眠。大家的學習興趣很高,即便是正午時間,大家也都主動放棄了休息時間,主動分成小組練習起來。在我們開始催眠的同時,其他四五個小組的練習也開始了。
  • 神數易的前世今生
    下卷首論聖人作易,揲蓍布卦,次論納甲法,次論二十四氣候配卦,與夫天地人鬼四易,父母兄弟妻財官鬼子孫等爻,龍德虎刑,天官地官與五行生死所寓之類。四、神數易神數易的理論基礎是河圖洛書,代表人物是署名陳摶的《河洛真數》和託名諸葛的《諸葛神數》。
  • 論天道『承負』!品自然之道!
    大家好,之前看了留言,大家對『因果之道』挺感興趣。有人問我,『道』的『無』和『有』,誰是『因』誰是『果』。大家細想下就明白了,都可以是因果,它是可以轉換的,他們之間的『緣分』是時間,空間又或者說是『炁』,仔細看下我上一篇文章就能明白了。這裡有個大問題!『說有人沒做什麼壞事甚至經常做好事,為何還有惡運?
  • 人人值得一看——談前世 | 贈書《前世今生》
    要老實念佛誦經,三界六道是苦海,不是個好地方,還是到極樂世界去好。佛在經上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這前世的因果,你看看現在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來世什麼樣的果報,現在造的因就是。 你看看現在這個世界,這果!你就曉得前世造什麼樣的因;再看看現在社會大家造的因,我就曉得將來社會會有什麼果報。歷史是一面鏡子!這決定不是假的。
  • 今生的夫妻是前世情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夫妻:善待每一份相遇!
    作者:胡楊映月情人之所以對你柔情似水,之所以是浪漫溫柔的代名詞,之所以讓你感覺愛得百轉柔腸,之所以讓你刻骨銘心,是因為你們是前世的夫妻。今生之所以尋你而來,只因為前世的一份緣還沒有盡,所以今生來續前緣,是來還債的。
  • 實在論與反實在論,到底在爭論什麼?
    其中,關於mechanism的討論,在哲學中算作「實在論」,尤其在社會學有影響的是「批判實在論」。  1  爭論的是什麼?  3  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理由 實在論依靠什麼理由,來支持他們的看法? 最經典的是「非奇蹟論證」(no miracles argument)。如何「讓科學不是奇蹟」?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 科學引文索引(SCI)的前世今生
    尤金·加菲爾德博士這裡,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科學引文索引的前世今生吧:1957年,尤金·加菲爾德博士創立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以下簡稱ISI),其宗旨是為科研人員提供全球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