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國家大劇院青少年新年系列音樂會之一——2014年北京大學生新年音樂會現場。董慧良 攝 |
北京工業大學生在音樂會上演奏。董慧良 攝 |
12月3日至17日,國家大劇院推出了2014國家大劇院青少年新年系列音樂會,來自北京6所高校及中學的學生登上舞臺,共圓藝術夢。其中為觀眾奉上精彩演出的高校是以理工類學科見長的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
近年來,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推動高校的藝術教育發展,理工類高校是如何進行藝術薰陶的,他們推行的一系列舉措是否起到了應有的效果?
引領校園文化
北京大學生藝術團成立於1992年,最先由7所高校負責承辦,目前已有20所院校加盟,每所院校只限承辦兩個藝術團,每三年進行一次資格評定。北京工業大學是北京大學生藝術團成員之一,它有合唱團和舞蹈團。除此之外,學校自己還組建了交響樂團、話劇團等藝術社團,每個團都有專業的指導老師。其中合唱團發展較成熟,有的指導教師已有30多年的教齡。
為了加大藝術教育的力度,該校還從各個方面對這些藝術團進行了扶持,不僅提供單獨的排練場所,還給予成立較晚的藝術團不少優惠政策。如交響樂團最初只有幾名藝術特長生,目前,在學校的支持下,可以演出的人數達到了40名,演出次數也有所增加,不僅每年要舉辦兩場專場演出,而且還參加了校際比賽。
幾年來,北京工業大學擁有了幾個較為成熟的藝術團,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北京工業大學團委書記王文杰感慨地說:「還記得合唱團在最初的專場演出時,可以容納900人的音樂廳只坐了不到一半的觀眾,大家的積極性受到很大挫傷。現在情形大不一樣了,每次演出不僅座無虛席,買票都需要排隊,大家觀賞演出的熱情大大提升了。」
然而,藝術團的成立並非為了少數藝術特長生的技藝展示,而是得到更大範圍的普及。王文杰認為,雖然特長生的專業水平比較高,對其他學生可以起到引領的作用,但是成立藝術團的目的是為了向所有學生普及,所以就需要學校思考如何轉型的問題,比如交響樂團可以通過改變作品的呈現形式、曲目的選擇等降低演出難度,逐漸將更多非特長生吸納進來。
讓藝術駐校、以藝術為友
為了推動學校藝術教育的開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行了一系列探索。2006年5月,北航以「公益性、專業化、高品位」為宗旨建立北航藝術館,7年多來連續舉辦高水平藝術展覽150餘次;2011年5月,學校成立了北航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期望通過關注與回應國家文化發展和文化育人需求,建立起惠及更多師生及社會公眾的文化藝術教育傳播體系;2012年5月,北航音樂廳正式落成啟用,一年半來已引進和推介了60餘臺共80餘場海內外高水平的音樂、舞臺藝術精品演出。就讀於北航的一位姓劉的同學說:「不少演出的質量很高,非常火爆,常常得排隊領票。」
2013年10月,北航啟動了駐校藝術家計劃,這是北航校級重大教改課題「大學文化視閾中校園人文藝術氛圍生成機制及傳播途徑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首次駐校藝術家計劃受邀的是著名畫家石晉先生,36位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習中國山水畫賞析與創作。為了提高教學成效,學校為每位受邀的藝術家配備了輔導教學的導師組。經過16個學時的傳統教學模式,36位「零基礎」的同學創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筆墨之中呈現的意趣令人驚喜。參加課程的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殷然然說:「從這一刻起,一扇通往藝術世界的門就那樣在我面前打開,我滿心歡喜,滿心期待地踏進了這扇門,去探索我眼中的神秘殿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傳部部長、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蔡勁松認為,大學藝術教育作為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的重要內涵,應當改變規模「散、小」、層次「低、差」、方法「無序、不專」的現狀,發揮大學文化建設及傳播對美育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為學生提供一種公共氛圍與體驗,形成濃鬱的藝術人文傳播場。北航的這種探索才剛剛起步,關鍵是要結合實際,在頂層設計、機制創新和推進落實方面,開闢一條可以持續運轉、讓更多學生受益的藝術教育新路徑。
科技與藝術共融
北京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王鸝介紹,學校的藝術教育理念是:科技與藝術共融,堅持「高雅藝術、原創藝術、群眾藝術」三元並舉。為了體現科技與藝術共融的理念,學校上半年舉辦藝術節,下半年舉辦科技節。三元並舉中的高雅藝術是指將精品演出引進校園;原創藝術是指高水平的創作和文藝比賽;群眾藝術則是強調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文藝活動中去。這主要通過校團委開展的主題團日活動與「藝術進課堂」活動來體現,學生依託團日活動可以集體參加到文藝活動中。「藝術進課堂」活動是將藝術課作為一門課程為學生傳授。但上課形式不拘一格。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組織討論會,最後選擇一種藝術形式呈現一臺全員參與的演出就可以結課。「這兩個活動不僅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藝術才華的機會,也可以讓他們體驗創作的激情,感受藝術氛圍,對學校來說,可以從中發現文藝人才。」她說。
除了在演出活動與競技活動中培養學生之外,北京科技大學還開設了藝術講堂,來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而且他們還與中國音樂學院合作,利用他們的專業技能來薰陶在校學生的藝術修養。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 陳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