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圓了誰的夢?

2020-12-20 網易新聞

  夢幻般的建築--國家大劇院年內就要建成了。這座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宏偉建築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佔地11.89萬平方米,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5463個座位,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藝術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建設工期4年。  

  據媒體描述,國家大劇院的橢球屋面將由20000多塊鈦金屬板和1200多塊大小不等的有色玻璃幕組成。巨大的綠色公園內,一泓碧水環繞著橢圓形的銀色大劇院,鈦金屬板和玻璃製成的外殼與晝夜的光芒交相輝映,色調變幻莫測。歌劇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網狀玻璃牆,頂上是從建築內部能夠看到的天空。有人將建成後大劇院的外形形容為「一滴晶瑩的水珠」。國家文化部長孫家正在國務院新聞辦記者招待會上說,建成國家大劇院可以說是圓了中國民眾多年以來的一個夢(中新網北京2月12日電)。  

  大劇院主體投資26.88億元,外圍工程由北京市投資8億多元,正式營業尚需開辦費3億元。整個項目共需資金38億元,分攤後每個座位平均造價70萬人民幣。  

  那麼大劇院將來的門票該賣多少錢呢?媒體沒有介紹,我們不妨做一個推理。

  前幾年投資5億元建成的上海大劇院正式演出票價是100元到800元,國家大劇院投資38億元,以投資金額判斷,平均門票低於1000元肯定賠錢。我國劇院演出的一大特點是官員和關係戶免費,據說組建人員從建院那一天起就打算由國家補貼實行公益票價。也就是說,這個項目從出娘胎那一天起就註定了賠錢,而且是填不滿的無底洞。  

  孫家正部長的圓夢說可以成立,誰也不能說十三億中國人中沒有一個人做大劇院的夢,但可以肯定建大劇院絕對不是圓了「中國民眾的夢」。馬斯洛說人的需求是按層次遞進的,中國古語說衣食足知榮辱。讓我們用排除法分析一下,當今中國社會中究竟誰想圓國家大劇院的夢:  

  --圓了農民的夢嗎?農民佔社會「民眾」總數的60%,去年農民年均收入2600元,他們當中固然有少數人先富了起來,但是絕大多數還沒看過有線電視,誰也不會將老婆孩子的嘴縫起來,當了褲子跑到國家大劇院過戲癮,說大劇院是圓了農民的夢才是痴人說夢。  

  --圓了工人的夢嗎?工人佔社會「民眾」總數的25%。除了少數壟斷行業能保持較穩定收入外,大多數工人沒有社會福利保障,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決定了他們只能呆在家裡看電視,連看電影大片都是奢侈享受,到國家大劇院看演出,也許只是他們今生的夢。  

  對於壓根就沒想過到大劇院看演出的民眾來說,建成這個大劇院除了讓他們對比人生的反差和失落,更深刻地認識什麼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代版,恐怕難有其它感受。  

  建設大劇院的人恐怕從來沒想讓這85%的人實現夢想--如果他們真有這個夢想的話。因為其它人雖然只有15%,但絕對數也不算少。還是讓我們接著分析:  

  --圓了中產階級的夢嗎?這是一個正在崛起日漸增加的群體,但是據權威統計,這部分人在中國社會只佔10%左右。這些人論收入也許能進幾次大劇院,如果認為他們會把進大劇院當成夢想追求,恐怕只是建院者的一廂情願。  

  --圓了金領群體的夢嗎?這部分人在中國也許只有千分之幾,出入大劇院對於他們來說和普通人逛商場差不多。但這極其有限的群體中對歌劇、舞劇、音樂劇真正感興趣的有多少?  

  經過簡單篩選,大家不難看出,把國家大劇院當成夢想追求的也許只有數量極為有限的「民眾」代表者和文藝界個別人。而這些人恐怕壓根就沒想過自己花錢買票進劇院,而且我敢斷定,如果讓寫提案要求建大劇院的人大政協代表買票看戲,他們不罵娘算我白說。  

  再讓我們看看國家大劇院的1000元門票是個什麼概念?它是城市失業低保者半年的活命錢,是貧困大學生一個學期的生活費,是大半個中國農民將近一年的收入!……  

  讓我們再看看建國家大劇院投資的40億元是個什麼概念?有的人大代表說,多建一所學校就是少建一座監獄。20萬元可以建一所希望小學,40億足以建兩萬所希望小學,一個學校如果招收200名學生,足以使400萬貧困學生受到教育。這些人中哪怕只有1%的人犯罪,全國就會新增4萬個罪犯!  

  我國是世界上最重視國情的國家之一,依據國情確定國家路線、方針、政策不僅寫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報告中,也是政治教科書必不可少的要點。然而,無論從國情還是從民意出發,無論從共產黨的宗旨還是三個代表思想出發,都沒有建設如此豪華大劇院的任何依據。  

  人們可以用無數華麗的辭藻把國家大劇院本身及其象徵意義描繪的美侖美奐,但是在我看來,它只是把我國所創造的世界最懸殊城鄉差距做了具體詮釋。對於任何國家的政府來說,只要還存在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的貧困人口,只有還存在因貧窮無法上學的人口,建這樣的大劇院就是恥辱!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把實現人人平等當成夢想,孫中山把實現中國民主富強當成夢想,周恩來把實現四個現代化當成夢想,這都是順應時代迎合民心得出的科學結論,不知孫家正部長依據什麼得出結論,中國民眾會把建成國家大劇院當成夢想。  

  不要在夢中胡思亂想了。建國已五十多年,對於我國公民來說,不折不扣地落實國家憲法,讓人民充分享受憲法賦予的全部權利還相當遙遠,遑論其它。什麼時候官員們不再佔據媒體說夢話,什麼時候民眾心聲在媒體得到充分表達,中國民眾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轉載自《中國報導周刊》 田奇莊

相關焦點

  • 美報:國家大劇院圓了中國50年的夢
    文章認為,國家大劇院圓了中國50年的夢想。文章摘要如下。    這是晨曦中的國家大劇院(1月12日攝)。但對許多來過這裡的人而言,國家大劇院像是個熱水中的雞蛋。     事實上,在去年12月國家大劇院開放後,這座建築物就有了「雞蛋」(巨蛋)的外號。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在不久前的春節招待會上說:「我個人不喜歡『雞蛋』這個外號,但每個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觀點。」
  • 國家大劇院青少年音樂會 圓理工院校的藝術夢
    2014國家大劇院青少年新年系列音樂會之一——2014年北京大學生新年音樂會現場。董慧良 攝  12月3日至17日,國家大劇院推出了2014國家大劇院青少年新年系列音樂會,來自北京6所高校及中學的學生登上舞臺,共圓藝術夢。其中為觀眾奉上精彩演出的高校是以理工類學科見長的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
  • 國內遊:國家大劇院,承載民族夢的大水滴
    導語:國家大劇院,承載民族夢的大水滴!哈嘍,大家好,今天呢,小編帶大家去的是國家大劇院,早在20世紀50年代政府對長安街的規劃就設想了國家大劇院的建設,周恩來首次提出建設國家大劇院批示,地址「在天安門以西為好」,如今,這座承載了半個世紀夢想的巨大半橢圓形的、閃著夢幻般光澤的建築物,終於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 誰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聚焦國家大劇院現象(上篇))
    肖一攝 【編者按】一天20萬元的運營成本,4個劇場每年至少需要600場的演出,每晚至少6000人的設計容量……2007年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開門迎客,質疑聲不絕於耳:我們能與國際演出市場接軌嗎?誰將來這裡演出?誰能看得起演出?誰能養得起這個龐然大物?
  • 國家大劇院到底由誰來管
    本報北京訊「中國國家大劇院到底由誰來管?」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吳祖強1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談起了對國家大劇院的明確「歸屬」及需要儘早籌備運營的憂心。  吳祖強、王蒙、劉忠德、翟泰豐、高佔祥、艾青春、潘震宙及不少著名藝術家和非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向政協大會聯合提交了提案《儘快明確國家大劇院的性質、主管部門和運營方案》。  「大劇院自2001年正式開工以來,完工期限一再推遲。
  • 郎朗杜達梅爾兩位80後國家大劇院攜手造夢
    11月22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座無虛席,柏林愛樂樂團時隔七年再次為觀眾奏響伯恩斯坦的《嬉戲曲》和馬勒的《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擔任指揮的是80後著名指揮家古斯塔夫·杜達梅爾。兩位80後藝術家共圓藝術夢。杜達梅爾作為當今最具影響力新生代指揮家,與柏林愛樂樂團進行多年密切合作。2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他說:「這次能夠指揮柏林愛樂,對我來說是一個夢,尤其是演出馬勒的作品和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另外還選擇了伯恩斯坦的《嬉戲曲》以紀念這位古典音樂大師100周年誕辰。
  • 走進國家大劇院——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
    儘管,北京國家大劇院自2007已經建成並上演好幾年了,我一直嚮往,但是去過北京幾次,總是陰差陽錯地和國家大劇院擦肩而過,未能如願。好在,這個秋陽鋪滿首都的豐碩季節,我有幸再次踏上了北京這片神奇的土地。幾經打聽和詢問,才找到了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的國家大劇院,西長安街以南,是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親暱它的尊榮。
  • 十一周年公眾開放日 國家大劇院迎萬餘觀眾
    原創舞劇《天路》中演員帶來舞蹈快閃 肖一 攝  「公眾開放日藝術節」是國家大劇院踐行「人民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大劇院最具人氣和特色的活動之一。每年的這一天,為了讓更多觀眾感受藝術的魅力,國家大劇院各個劇場和公共空間精彩的藝術活動輪番上演,為觀眾奉獻一場場精彩的藝術盛宴。
  • 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國家大劇院開幕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閩南古韻、兩岸傳情」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開幕式29日上午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來自福建漳州華安高山族舞蹈團、臺灣戲曲學院的兩岸藝術家為觀眾們奉上了一臺原汁原味的閩南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一周年 多彩演出回饋大眾
    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迎來建院十一周年,一年一度的「公眾開放日藝術節」也如約而至。上午九點,國家大劇院橄欖廳銅門在一群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中正式開啟。音樂戲劇電影《美麗的藍色多瑙河》展現了「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一段鮮為人知的音樂冒險;歌劇電影《長徵》則帶領觀眾重溫崢嶸歲月的苦難與輝煌。音樂廳裡,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為觀眾帶來《同一首歌——國家大劇院建院11周年合唱音樂會》。小劇場內,由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藝術家帶來弦樂四重奏《莫扎特第一弦樂四重奏》《新春樂》《飲酒歌》等。
  • 國家大劇院:僅有殿堂是不夠的
    本月20日,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大劇院演出經營部部長周志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心急如焚:解決不好,誰敢拍胸脯擔保,國家大劇院不會唱「空城計」?  首先,是國家大劇院的歸屬關係尚未明確。「國家大劇院由誰來主管?文化部,還是北京市政府,還是其他部門單位?不清楚!」因此,一系列運作不能經由正常程序準備。譬如,演出立不了項。   其次,國家大劇院定性問題尚未解決。究竟是企業還是事業單位?不確定。進入大劇院演出的,算公益演出還是商業演出?不確定。這就使得演出運營的籌備無法開展。因為,不同屬性的演出,有不同的經營方式。
  • 國家大劇院元旦節目單出爐 多臺好戲「接力」跨年
    隨著2015年新年腳步的臨近,一年一度的國家大劇院新年音樂會與迎鐘聲新年音樂會也將於12月31日至1月1日再次如約而至。  「一條大河波浪寬」,這首傳唱了數十年的經典旋律將拉開國家大劇院2015新年音樂會的序幕。
  • 國家大劇院平民化「試水」 (組圖)
    1月1日,國家大劇院的售票廳出售起了劇院裡「特殊」的票種——站票,站票「試水」結果引來徹夜等候的人群和站、坐之間存在的道義爭論。惠民舉措也需思慮周詳,畢竟國家大劇院是藝術教育普及的引領者。  國家大劇院票價貴嗎?
  • 國家大劇院:一顆奢華的蛋(圖)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可以用「歐化」「奢華」和「頂級」三個詞語概括整個國家大劇院的內部  ★ 文/楊時暘 攝影:劉震/本刊記者  前往國家大劇院採訪那天,天氣很陰沉,整個大劇院看起來像是漂浮在霧氣之中。走進裡面,到處是電鋸和打磨石料的轟鳴,最後的裝修還在進行。但3個主要的場館已經基本完成。
  •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中國首演 一圓「仲夏夜之夢」
    《仲夏夜之夢》呈現給觀眾原汁原味的復古體驗  新聞晨報訊 去英國看莎翁戲,環球劇院絕對是戲劇愛好者的朝聖之地,這座可以說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接近莎士比亞時代的建築日前,記者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獲悉——9月,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將首次訪華,用純正英式對白演繹的原版話劇《仲夏夜之夢》 揭幕東藝2014/15演出季。此版由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藝術總監多米尼克·壯古親自執導,將以最符合莎翁原始精神的手法,還原莎士比亞時期舞颱風貌,讓上海觀眾「足不出滬」,穿越回400年前,親歷一場「原味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
  • 大型主題音樂會《小康之歌》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中國音協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協同全國多個省區市音協和老中青音樂家共同創作並推出的大型主題音樂會《小康之歌》,23日晚在國家大劇院歌劇廳上演,呂繼宏、張也、王宏偉等歌唱家聯袂獻上歡歌。著名歌唱家呂繼宏(左)和張也(右)。
  • 為什麼這樣設計中國國家大劇院
    安德魯說,「我對中國國家大劇院的理解主要有4點:第一,地點決定了它的象徵意義:旁邊的人民大會堂象徵國家的最高權力,而大劇院則應該成為文化的代表;第二,它是一個新的、龐大的重要建築,一個可代表新世紀的建築,一個傾注了人們強烈願望的建築
  • 國家大劇院送上春節藝術套餐
    本報訊(記者 韓軒)春節即將來臨,國家大劇院為觀眾送來「新年藝術套餐」。2月6日至10日,即大年初二至初六,將有音樂會、舞蹈、京劇、兒童劇四大門類五臺演出在大劇院上演,伴市民們在藝術中迎來新年。大年初二至初六,愛爾蘭國家舞蹈團踢踏舞劇《舞之韻》將連續4天上演,以熱烈的舞姿恭賀新春。踢踏舞是愛爾蘭的文化名片,這部《舞之韻》則是與《大河之舞》《舞之王》齊名的踢踏舞劇,被譽為「歷時兩個小時的藝術奇蹟」,講述了兩支凱爾特部落從敵對到聯手重建家園的故事。
  • 青年歌唱家烏蘭圖雅國家大劇院唱響「小康之歌」
    12月23日晚,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主辦,協同全國多個省區市音協和老中青音樂家共同創作並推出的大型主題音樂會《小康之歌》在國家大劇院歌劇廳隆重上演。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夏小湯執棒,中國電影樂團擔任現場伴奏,北京音協合唱團、天使童聲合唱團擔任現場合唱。
  • 國家大劇院打開公益之門
    而已經竣工且正在試運行的國家大劇院,每天都能傳來一個又一個於民有利的消息,國家大劇院是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其總投資達幾十個億人民幣,即便從整個世界上來進行考量,其殿堂的豪華和先進的功能,也是為數不多的。在此之前,無論平面媒體還是網絡,都對國家大劇院的未來進行過各種各樣的討論,其中說得最多的,是國家大劇院的門究竟將向誰開?普通的老百姓,是否能有機會與之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