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是指引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名著作品。目前,名著導讀的課型主要有三種:一是「讀前導」,即在學生全面、系統地閱讀名著之前引導學生閱讀,旨在激發學生對未知文本的閱讀欲望;二是「讀中導」,即在學生閱讀名著的過程的引導學生閱讀,旨在維持學生持續的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能對名著作品豐富的內涵有準確、深入的理解;三是「讀後導」,即在學生全面地熟悉基本內容、主要思想之後,引導學生重讀名著,旨在激發閱讀個體對名著更準確、更深入乃至創造性的理解,並為閱讀個體創造表達的機會。本文所指的「名著導讀」是指第一種——讀前導,更具體地說,是指學生在對所讀名著比較陌生或完全陌生的情況下,教師在課堂時間內(一般為一節課),通過合理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下一步的全面、系統閱讀做鋪墊。該課的基本教學內容包涵作者介紹(所處時代、生平)、名著作品的時代背景、名著作品的文學史地位或思想意義、作品主要人物及關係、經典情節欣賞等。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在中國小說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學生必讀經典著作之一。而小說的導讀,大多可從情節、人物、語言角度去挖掘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元素。具體地說,教師可以從以下角度開展《水滸傳》的相關導讀活動。
開展名著導讀,教師與學生都需要直面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為什麼要讀這部書?我們為什麼要讀《水滸傳》?教師可以先引用名家的相關評價。《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金聖歎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馮夢龍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日本漢學家木村英雄認為,在500年中,流行最廣、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書,並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理性語錄,乃是幾部白話小說,《水滸傳》就是其中的一部奇書,是中國文學的正宗;延安時期,毛澤東在抗大說:「《水滸》裡面講的梁山好漢,都是逼上梁山的。我們現在也是逼的上山打遊擊」……除此之外,《水滸傳》的影響已遠遠超過了文學和演唱的範圍。根據記載,歷代強盜和造反者都喜歡借用《水滸傳》英雄好漢的綽號,近代20世紀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遊擊戰術也是從《水滸傳》得到啟發的,這些都是《水滸傳》令人驚嘆的影響力。
順著這個思路,名家對《水滸傳》的高度評價可以喚醒學生對該書的興趣,此時不妨又拋出第二個問題,金聖歎又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激發學生開展討論。
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助力名著閱讀教學,簡便易行,一張紙一支筆即可進行,且可操作性強,易被學生接受。在名著導讀中使用思維導圖,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多維度對名著進行內容掌握、人物分析、情節梳理和比較閱讀。思維導圖就像一個神奇的魔棒,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使學生更多地思考研究與作品有關的內容,從而拓寬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從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
在《水滸傳》真正的閱讀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從作品書名品析(又名《忠義水滸傳》)、作品背景(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內容概括(108位英雄逼上梁山)、語言特色(人物語言極具特色、動作描寫準確恰當)、結構獨特(單線縱向進行)、擴展(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等方面,引導學生獲得《水滸傳》的初步認識。教師也可從目錄人物出發,引導學生從綽號分析(外形特徵、才能特徵、性格特徵)、人物情節(林衝、魯智深、武松、宋江、吳用等主要人物的情節)、性格分析(情緒型、理智型、意志型等)、性別差異(男性人物與女性人物)等方面,對人物進行分類。
影視資源作為電視資源與電影資源的統稱,涵蓋了電視劇、電視節目、電影、動畫等多種內容。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影視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影視資源作為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晶,正藉助其強大的影響力和極高的應用價值,在審美、教育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影視資源與閱讀文本存在著視覺化與文字化的關係。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學改編作品的呈現,影視劇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閱讀教學中。
在《水滸傳》的導讀過程中,教師可藉助影片、圖片,指導學生思考水滸英雄所處的是一個怎樣的時期,是一種怎樣的世道。通過影片,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昏庸荒淫的統治者、貪贓枉法的朝廷重臣、無惡不作的貪官汙吏,進而思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何來百姓的立身之地,進而得出《水滸傳》「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思想主題。
對於《水滸傳》中「高俅出場」這一片段,教師可以用視頻形式先播放相關段落,然後選取出關鍵文字進行設疑。《水滸傳》中對他的描寫是:「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亦胡亂學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只在東京城裡城外幫閒」。教師引導學生就這樣一個人在著作中會有怎樣的發展進行猜測。如此設疑,一可引起學生興趣,二在無形中引導學生對名著中所描述的社會之荒唐有所了解。
高俅只是作品中的一個人物而已,教師可以由他進行「輻射」——由此及彼,把有關連的人物及故事一一梳理出來,「從全書的一個點出發,進行多向度的發散和深入」[1]。在學生充分表達猜想之後,教師可以出示幾個相關情節的文字材料,再提出更深層次的疑問。這些疑問,從情節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要真正解決需求諸名著的全面閱讀。這樣,導讀的目的就達到了。
情節、人物、環境構成了小說重要的三要素,《水滸傳》中有太多精妙絕倫的故事情節,在導讀課上,利用情節進行設疑激趣是重要的導讀策略之一。此處舉兩例。
(一)林衝誤入白虎堂
教師可以先用視頻的形式把這個情節截取出來在導讀課上播放,播放完後設疑:林衝身為禁軍總教頭,難道不熟悉朝廷的法度?居然會帶著寶刀闖入軍事機密重地白虎堂?之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林衝被抓後能想到自己是被設計陷害嗎?請你幫他把心裡可能想的話說出來,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林衝被抓後高太尉心裡會想什麼?如果可能,他會對林衝說什麼?請你表演一下。
(二)吳用智取生辰綱
教師可以先介紹這個情節的起因,然後把情節的高潮部分用文字展示給學生:
「楊志道:『你這村鳥理會得甚麼!到來只顧吃嘴!全不曉得路途上的勾當艱難!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
那對過眾軍漢見了,心內癢起來,都待要吃。……楊志見眾人吃了無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氣甚麼熱,二乃口渴難煞,拿起來,只吃了一半,棗子分幾個吃了。」
這裡,教師可以從這些角度設疑:楊志以及眾軍漢喝了酒,能沒有事嗎?酒裡的蒙汗藥是什麼時候放進去的?楊志武藝高強,對押運生辰綱這等大事更是小心謹慎,但最終還是著了吳用等人的道,你從觀眾的角度,想對楊志說什麼,想對吳用說什麼?教師均可視教學需要,挖掘情節中的「可疑」之處,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猜想,然後以表演、講話、對白、角色互換等方式呈現。猜想與呈現的過程本身就可以激趣,更重要的是有了猜想自然就要有印證,而印證只能求諸名著本身的閱讀。這樣,名著導讀的激趣目的就得以實現。
《水滸傳》作者描寫手段高超。《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魯是性急(如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史進粗魯是少年任氣(如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李逵粗魯是蠻(如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展浪裏白條」),武松粗魯是豪傑不受羈約(如第二十四回「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阮小七粗魯是悲憤無說處(如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兒窪,徽宗帝夢遊梁山泊」),焦挺粗魯是氣質不好(如第六十七回「宋江賞馬步三軍,關勝降水火二將」)。教師可以引幾個例子,激發學生思考作者的用意。此處舉兩例。
(一)魯智深和林衝的出場
魯智深一出場,是打,打的是人,惡霸鎮關西;林衝一出場,卻是不打,不打的也是人,色狼高衙內。對此如何理解?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後明確打有打的道理,不打有不打的原因。魯智深這樣個性的人,碰到鎮關西這樣的市井惡霸,不得不打;林衝這樣性格的人,碰到頂頭上司高太尉的養子,只能忍氣吞聲不打。
(二)武松、李逵打虎
李逵連殺四虎,毫無膽怯退避之意,乃是因為這四隻虎吃了他的母親,也就是說,他是為母報仇,不得不打虎。而武松打虎則是躲閃、棒打、腳踢、拳打。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二者打虎的對比。最後告知學生,武松打虎,臨事而懼,不但不會損害英雄形象,在孔子看來,恰恰是真正勇者的行為和心理。一再說明武松的「怕」,不是要說武松膽怯,武松窩囊,武松不夠英勇,恰恰是說,這才是真實的英雄,而且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往往需要真正的對手,面對真正的有實力的對手,心存敬畏,心存戒懼,小心應對,恰恰是英雄的必備素質。
總之,《水滸傳》名著導讀課的教學設計,應該圍繞「激發閱讀興趣」這一核心目標進行,但同時也要兼顧教學基本內容的了解。「作者及生平」「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文學史地位」都應在介紹範圍內,而「名著中的主要人物」「作品中的經典情節」則可以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可藉由人物命運、經典情節設疑激趣,指導學生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有根據地猜想人物之間關係的發展及結局。另一方面,在進行《水滸傳》導讀時,應注意教學過程的多角度激趣。名著導讀的角度是多樣的,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與任務,觀察學生學情從一個角度或多個角度進行設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課堂更顯得充實而且富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