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讀前導」策略

2021-02-16 寶安初語

「名著導讀」是指引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名著作品。目前,名著導讀的課型主要有三種:一是「讀前導」,即在學生全面、系統地閱讀名著之前引導學生閱讀,旨在激發學生對未知文本的閱讀欲望;二是「讀中導」,即在學生閱讀名著的過程的引導學生閱讀,旨在維持學生持續的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能對名著作品豐富的內涵有準確、深入的理解;三是「讀後導」,即在學生全面地熟悉基本內容、主要思想之後,引導學生重讀名著,旨在激發閱讀個體對名著更準確、更深入乃至創造性的理解,並為閱讀個體創造表達的機會。本文所指的「名著導讀」是指第一種——讀前導,更具體地說,是指學生在對所讀名著比較陌生或完全陌生的情況下,教師在課堂時間內(一般為一節課),通過合理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下一步的全面、系統閱讀做鋪墊。該課的基本教學內容包涵作者介紹(所處時代、生平)、名著作品的時代背景、名著作品的文學史地位或思想意義、作品主要人物及關係、經典情節欣賞等。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在中國小說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學生必讀經典著作之一。而小說的導讀,大多可從情節、人物、語言角度去挖掘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元素。具體地說,教師可以從以下角度開展《水滸傳》的相關導讀活動。

開展名著導讀,教師與學生都需要直面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為什麼要讀這部書?我們為什麼要讀《水滸傳》?教師可以先引用名家的相關評價。《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金聖歎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馮夢龍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日本漢學家木村英雄認為,在500年中,流行最廣、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書,並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理性語錄,乃是幾部白話小說,《水滸傳》就是其中的一部奇書,是中國文學的正宗;延安時期,毛澤東在抗大說:「《水滸》裡面講的梁山好漢,都是逼上梁山的。我們現在也是逼的上山打遊擊」……除此之外,《水滸傳》的影響已遠遠超過了文學和演唱的範圍。根據記載,歷代強盜和造反者都喜歡借用《水滸傳》英雄好漢的綽號,近代20世紀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遊擊戰術也是從《水滸傳》得到啟發的,這些都是《水滸傳》令人驚嘆的影響力。

順著這個思路,名家對《水滸傳》的高度評價可以喚醒學生對該書的興趣,此時不妨又拋出第二個問題,金聖歎又為何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激發學生開展討論。

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助力名著閱讀教學,簡便易行,一張紙一支筆即可進行,且可操作性強,易被學生接受。在名著導讀中使用思維導圖,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多維度對名著進行內容掌握、人物分析、情節梳理和比較閱讀。思維導圖就像一個神奇的魔棒,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使學生更多地思考研究與作品有關的內容,從而拓寬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從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

在《水滸傳》真正的閱讀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從作品書名品析(又名《忠義水滸傳》)、作品背景(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內容概括(108位英雄逼上梁山)、語言特色(人物語言極具特色、動作描寫準確恰當)、結構獨特(單線縱向進行)、擴展(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等方面,引導學生獲得《水滸傳》的初步認識。教師也可從目錄人物出發,引導學生從綽號分析(外形特徵、才能特徵、性格特徵)、人物情節(林衝、魯智深、武松、宋江、吳用等主要人物的情節)、性格分析(情緒型、理智型、意志型等)、性別差異(男性人物與女性人物)等方面,對人物進行分類。

影視資源作為電視資源與電影資源的統稱,涵蓋了電視劇、電視節目、電影、動畫等多種內容。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影視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影視資源作為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晶,正藉助其強大的影響力和極高的應用價值,在審美、教育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影視資源與閱讀文本存在著視覺化與文字化的關係。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學改編作品的呈現,影視劇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閱讀教學中。

  

在《水滸傳》的導讀過程中,教師可藉助影片、圖片,指導學生思考水滸英雄所處的是一個怎樣的時期,是一種怎樣的世道。通過影片,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昏庸荒淫的統治者、貪贓枉法的朝廷重臣、無惡不作的貪官汙吏,進而思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何來百姓的立身之地,進而得出《水滸傳》「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思想主題。

對於《水滸傳》中「高俅出場」這一片段,教師可以用視頻形式先播放相關段落,然後選取出關鍵文字進行設疑。《水滸傳》中對他的描寫是:「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亦胡亂學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只在東京城裡城外幫閒」。教師引導學生就這樣一個人在著作中會有怎樣的發展進行猜測。如此設疑,一可引起學生興趣,二在無形中引導學生對名著中所描述的社會之荒唐有所了解。

高俅只是作品中的一個人物而已,教師可以由他進行「輻射」——由此及彼,把有關連的人物及故事一一梳理出來,「從全書的一個點出發,進行多向度的發散和深入」[1]。在學生充分表達猜想之後,教師可以出示幾個相關情節的文字材料,再提出更深層次的疑問。這些疑問,從情節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要真正解決需求諸名著的全面閱讀。這樣,導讀的目的就達到了。

情節、人物、環境構成了小說重要的三要素,《水滸傳》中有太多精妙絕倫的故事情節,在導讀課上,利用情節進行設疑激趣是重要的導讀策略之一。此處舉兩例。

(一)林衝誤入白虎堂

教師可以先用視頻的形式把這個情節截取出來在導讀課上播放,播放完後設疑:林衝身為禁軍總教頭,難道不熟悉朝廷的法度?居然會帶著寶刀闖入軍事機密重地白虎堂?之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林衝被抓後能想到自己是被設計陷害嗎?請你幫他把心裡可能想的話說出來,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林衝被抓後高太尉心裡會想什麼?如果可能,他會對林衝說什麼?請你表演一下。

(二)吳用智取生辰綱
教師可以先介紹這個情節的起因,然後把情節的高潮部分用文字展示給學生:

「楊志道:『你這村鳥理會得甚麼!到來只顧吃嘴!全不曉得路途上的勾當艱難!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


那對過眾軍漢見了,心內癢起來,都待要吃。……楊志見眾人吃了無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氣甚麼熱,二乃口渴難煞,拿起來,只吃了一半,棗子分幾個吃了。」

這裡,教師可以從這些角度設疑:楊志以及眾軍漢喝了酒,能沒有事嗎?酒裡的蒙汗藥是什麼時候放進去的?楊志武藝高強,對押運生辰綱這等大事更是小心謹慎,但最終還是著了吳用等人的道,你從觀眾的角度,想對楊志說什麼,想對吳用說什麼?教師均可視教學需要,挖掘情節中的「可疑」之處,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猜想,然後以表演、講話、對白、角色互換等方式呈現。猜想與呈現的過程本身就可以激趣,更重要的是有了猜想自然就要有印證,而印證只能求諸名著本身的閱讀。這樣,名著導讀的激趣目的就得以實現。    

《水滸傳》作者描寫手段高超。《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魯是性急(如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史進粗魯是少年任氣(如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李逵粗魯是蠻(如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展浪裏白條」),武松粗魯是豪傑不受羈約(如第二十四回「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阮小七粗魯是悲憤無說處(如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兒窪,徽宗帝夢遊梁山泊」),焦挺粗魯是氣質不好(如第六十七回「宋江賞馬步三軍,關勝降水火二將」)。教師可以引幾個例子,激發學生思考作者的用意。此處舉兩例。

(一)魯智深和林衝的出場

魯智深一出場,是打,打的是人,惡霸鎮關西;林衝一出場,卻是不打,不打的也是人,色狼高衙內。對此如何理解?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後明確打有打的道理,不打有不打的原因。魯智深這樣個性的人,碰到鎮關西這樣的市井惡霸,不得不打;林衝這樣性格的人,碰到頂頭上司高太尉的養子,只能忍氣吞聲不打。

(二)武松、李逵打虎
李逵連殺四虎,毫無膽怯退避之意,乃是因為這四隻虎吃了他的母親,也就是說,他是為母報仇,不得不打虎。而武松打虎則是躲閃、棒打、腳踢、拳打。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二者打虎的對比。最後告知學生,武松打虎,臨事而懼,不但不會損害英雄形象,在孔子看來,恰恰是真正勇者的行為和心理。一再說明武松的「怕」,不是要說武松膽怯,武松窩囊,武松不夠英勇,恰恰是說,這才是真實的英雄,而且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往往需要真正的對手,面對真正的有實力的對手,心存敬畏,心存戒懼,小心應對,恰恰是英雄的必備素質。

總之,《水滸傳》名著導讀課的教學設計,應該圍繞「激發閱讀興趣」這一核心目標進行,但同時也要兼顧教學基本內容的了解。「作者及生平」「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文學史地位」都應在介紹範圍內,而「名著中的主要人物」「作品中的經典情節」則可以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可藉由人物命運、經典情節設疑激趣,指導學生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有根據地猜想人物之間關係的發展及結局。另一方面,在進行《水滸傳》導讀時,應注意教學過程的多角度激趣。名著導讀的角度是多樣的,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與任務,觀察學生學情從一個角度或多個角度進行設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課堂更顯得充實而且富有變化。

相關焦點

  • 水滸傳思維導圖怎麼畫?迅捷畫圖教你繪製主要人物性格圖
    《水滸傳》是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整部小說人物刻畫分明,故事情節栩栩如生,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成就。接下來看看水滸傳人物性格塑造思維導圖怎麼畫。《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主要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 《水滸傳》可以怎麼讀?
    人們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擔心的是少年人血氣方剛,怕他們讀了《水滸》,缺乏理性,失去控制,模仿效法,鬧出亂子,小焉者聚眾鬥毆,大焉者犯上作亂。但我自幼膽子不大,人也長得孱弱,或許是不自覺地在閱讀中尋找一種代償與平衡,至少從小人書走近四大古典小說,最早選擇的卻是《水滸》。
  • 推薦中學生讀《水滸傳》應注意什麼?
    《水滸傳》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四大名著之一,現在很多學校都推薦中學生在課外閱讀。讀《水滸傳》有什麼意義、應該怎樣閱讀呢?我們知道,《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在我國北方發生的以宋江為首的一次農民起義。學校推薦這本書為課外讀物,讓學生了解那段歷史是其次,最主要的還是提高閱讀能力。《水滸傳》的版本很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繁本」和「簡本」兩種。
  • 走進經典,品味魅力——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初探
    一、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教學現狀 「名著導讀」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讀」能否在教學的過程中落到實處。加之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學生受網絡、影視等媒體誘惑,喜歡「快餐文化」,一味地追求文字的新穎,習慣用快速瀏覽代替對作品的細細品讀,導致學生在名著閱讀的過程中很難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綜上所述,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的現狀並不樂觀,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名著導圖」教學的方法策略,提升「名著導讀」教學的有效性。
  • 《水滸傳》人物專題研討課以及學生展示
    通過研讀刻畫最為成功的幾個人物,可以幫助我們把《水滸傳》讀懂、讀深。 ——《<水滸傳>導+讀》第606頁《水滸傳》教學目標:1.以《水滸傳》主要人物為例,掌握專題研讀小說人物的方法;2.用批判性思維閱讀《水滸傳》,進一步掌握閱讀同類型小說的能力。
  • 九上名著《水滸傳》人物深度分析——林衝(另附最全《水滸》資料大匯總)
    往期推薦10分鐘快速讀名著:《水滸傳》每回內容概括《水滸傳》人物專題系列——林衝
  • 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600字讀書心得5篇
    俗話說:「每讀一本文學名著,就是與文學大師在心靈上的一次對話。」而這一次又一次的對話會使一個人對一生和世界獲得更豐富而全面的認識。
  • 小學生讀《水滸傳》筆記(含文學常識題)
    2020年庚子年正月初八·教育箴言·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面對梁山義軍越戰越勇的形勢,朝廷改變策略,派人招撫。於是,在宋江等人妥協思想的指導下,梁山全體接受招安,改編為趙宋王朝的軍隊。統治者採用「借刀殺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漢前去徵遼、徵方臘。連年的戰事,弄得一百零八條好漢最後只剩下了二十七個人。然而,就是這些倖存者也未能逃脫接踵而至的厄運。
  • 讀了這麼多年的《水滸傳》,你知道「水滸」這兩個字的含義嗎?
    眾所周知,《水滸傳》是古代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筆者人生中閱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到目前為止,筆者已經把一百二十回版本的《水滸傳》讀了四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起初,筆者眼中的《水滸傳》就是一部古典武俠小說,武松的鑌鐵雪花刀、林衝的丈八蛇矛代表了「武」;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史進義刺賀太守代表了「俠」。但是後來筆者發現,把《水滸傳》當做一部武俠小說來看,是把《水滸傳》想得太淺薄了。《水滸傳》通過梁山108條好漢,通過高俅、童貫、方臘、石寶,講述了芸芸眾生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游離。
  • 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
    篇一:讀《水滸傳》有感[1000]  《水滸傳》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由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編寫的
  • 線上「溪山書會」|作家王劍平講述一本《水滸傳》如何從少年讀到中年
    至初中,我讀完了《三俠五義》《七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說嶽》,還覺《水滸傳》最好。《水滸傳》於我心中,重過上述任何一部。其時遺憾,及時雨宋江,該帶上自己的一百零七個兄弟做皇帝。中學時,我讀此類武俠書,非刻意為之,那個年代只有這些。儘管,我隨家父習拳腳槍棒,卻不愛武俠小說。我知道,武俠小說裡的招式,皆著者編造,不可認真。
  • 為什麼有些人的書是白讀了,因為沒有讀下面這篇文章
    用好六個策略 閱讀更加有效□ 宮水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採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才能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呢?策略一:導讀激趣策略。例如,讀《水滸傳》這類古代白話小說時,可從把握教材特點、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手法、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語言風格等4種方法入手。運用這些閱讀方法遵循了閱讀教學的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了閱讀的效率與效果。策略三:資源助讀策略。
  • 《水滸傳》在德國:兩百年的遇見與等待
    也是年輕膽兒大,24歲出頭他就推出了《論語》前十章的譯文,題為《中國智者孔夫子及其弟子的著作》(1826)。不過,這個譯本一經發布便遭質疑,有明顯從馬士曼的英譯本轉譯的痕跡。碩特在翻譯時的確參考了英文本,由此也可以推斷,此時他的漢語水平尚有限。之後,碩特在普魯士王家圖書館負責中文圖書編目,過目大量的中國經典,勤學苦讀,學問日進。
  • 盤點水滸傳人物綽號主要人物前十名
    盤點水滸傳人物綽號主要人物前十名水滸傳人物綽號很多,未必人人都知曉,在水滸傳裡面,個個都有特有的水滸傳人物綽號。宋江及時雨宋江(1091~1124),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第一號人物,為梁山起義軍領袖。
  • 《水滸傳》:「禮失求諸野」的救贖之義
    《水滸傳》顯然採用了這個由潛邸親隨領殿前司職事的傳聞,但此說不見正史,也缺乏其他史料支持。高俅此人《宋史》無傳,其殿前司都指揮使一職見於《宋史·徽宗紀》和《東京夢華錄》等書。小說附會這樣一個史載不詳的人物,是以個案的偶然性傳奇性繞開制度層面的若干話題,直接投射道德批判意圖。顯然,《水滸傳》一書對「破落戶」尤為警覺,尤為痛恨。
  • 名著導讀《水滸傳》教學設計
    輔助教具準備〕:歌曲《好漢歌》,電視劇《水滸傳》中演林衝的片斷,多媒體演示課件。課前學習:1、課前閱讀名著《水滸傳》,觀看電視劇《水滸傳》節選,熟知故事內容,做好複述準備。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分析其中一個經典人物,形成材料。3、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摘抄在積累本上。
  • Netflix翻拍《水滸傳》面臨哪些門檻?
    不過誰都阻止不了Netflix拍《水滸傳》的腳步,因為《水滸傳》雖然是中國的古典文學,卻屬於公版IP,Netflix拍攝《水滸傳》不需要取得授權,也無須支付任何版權費用。Netflix翻拍《水滸傳》面臨的四大門檻其實,Netflix瞄準《水滸傳》,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 寧稼雨:《水滸傳導讀》
    第三種研究離不開前兩種研究提供的既有材料基礎和學術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水滸傳》這部奇書的價值判斷。從表面上看,第一種從政治角度對《水滸傳》的關注研究已經成為歷史。但實際上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從政治角度對《水滸傳》的價值認知仍然還以各種變體的形式不斷再現,影響人們對這部奇書的關注和閱讀,乃至成為文化傳承的認同尺度。
  • 《水滸傳》作者考
    《水滸傳》的作者,通行本都作施耐庵,或者施耐庵、羅貫中合著。羅貫中的生平基本清晰,據元末明初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但是施耐庵的生平卻不容易弄清楚。明高儒《百川書志》說他是錢塘人,還有人說他是江蘇大豐人。餘謂以上諸說均不可信。從《水滸傳》的用字情況以及所敘風物,可知作者應為濟州(今山東濟寧、菏澤一帶)人無疑。
  • 怎麼給孩子讀繪本才有效?用好「思維導圖」,幫助孩子精讀繪本
    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讀了很多書,閱讀水平卻遲遲不見提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我們在家庭中的閱讀大多是泛讀,泛讀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時看不到成效,且需要長期的積累,達到一定的量才能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