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禮失求諸野」的救贖之義

2020-12-1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對名著的解讀,向來是因時代語境之變而變。

李慶西的《水滸十講》在否定了「起義說」「市民說」「講史小說」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水滸傳》是借江湖敘事演繹儒家政治倫理之弊,在綱紀崩壞的背景中,賦以浪漫化之悲劇想像,推演一種不成功的王道復興之路。

本文摘自《水滸十講》一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 | 李慶西

摘編 | 張進

本文出處:《水滸十講》,作者:李慶西,版本:書城大家|文匯出版社,2020年8月

早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半期),我曾迷於幾部中國古典小說,在《水滸傳》一書上虛擲不少功夫。過去這書被認為是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作品,乃至有「農民起義教科書」之稱。至八十年代初,「起義說」已大受質疑,有些學者便相應提出另一種解釋,將其視為摹寫市民階層生活與理想的敘事之作。這種「市民說」的來由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裡談論《三俠五義》的一句話,所謂「《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乃似較有《水滸傳》餘韻」云云。從魯迅這話裡是否可以反推《水滸傳》也是「為市井細民寫心」之作,而「為市井細民寫心」是否就等於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市民文學」,這些都是當時研究者們爭論的焦點。我不贊同「起義說」,同樣也不認為「市民說」有何道理,一部成書過程漫長而複雜的作品,是否能夠體現某種清晰的階級(階層)的主體意識,這本身大可懷疑。可是,在學院派的判牘中,「階級論」和「反映論」的觀念已是根深蒂固,而以「市民說」取代「起義說」,更像是與時俱進的姿態調整,這讓人覺出一種「鹹與維新」的學術焦慮。當時,我寫了一篇題為《〈水滸〉主題思維方法辨略》的論文(原載《文學評論》1986年第3期,收入拙集《文學的當代性》,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提出《水滸傳》的命意在於揭櫫中國人的倫理危機,書中觸及的儒家倫理思維的扞格之處正是解讀這部作品的關鍵。我認為,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一種被歷史陰影遮蔽的二律背反——「忠君」/「造反」,「替天行道」/「犯上作亂」,在「冠屨倒施」的語境中恰是等位關係,或者確切說是一種互為前提的因果轉換。

當年寫那篇文章時,我自己也有一種焦慮,就是急於從「階級論」以外去找尋文本解讀方案,現在看來那篇東西仍有許多問題沒有談透。

其實,《水滸傳》也是一部極富社會學研究價值的中國作品。五百年來它流行於人稠地廣而災難深重的漢語文化圈,以羼雜著傳奇、史詩與悲劇意味的英雄話語教化民眾,給一個精神失落的民族帶來了自我救贖的慰藉。當古老的文明已經失衡,制度安排只能為威權政體補苴罅漏的時候,留給個體的生存空間只能是充滿暴行與無知的荒蠻之地。按霍布斯的說法,既然國家體制限制了個體自由,那就應當讓每一個公民都享有安居樂業的權利;國家作為一種國民共同體,應當是「理性、和平、富足、體面、友誼、優雅,乃真與善的國度」(《論公民》)。可是,誰來保證霍布斯的政治設計不出問題呢?在《水滸傳》所展現的那種弱肉強食的語境中,弱者最終的自救只能是反抗,哪怕是想像中的反抗。

在許多無聊的夜晚,我重新翻開《水滸傳》,又看見許多殺戮,許多血和許多淚,徒生許多無奈的感慨……

青面獸楊志,明陳洪綬水滸葉子

1

一部大書,何以開篇不寫那一百八人而先寫高俅?金聖歎在《〈第五才子書水滸〉七十回總評》中提出這個問題,照他的說法是隱括「亂自上作」的春秋筆法。不過,細細斟量這個「亂」字,實有其雙重含義:在朝是綱紀混亂,在野便成了社會動亂。由高俅一類人物胡作非為,推衍出林衝一類人物聚嘯山林,即魯迅所謂「國政弛廢,轉思草澤」的敘事邏輯。

高俅由「破落戶」佞倖小人混到主管軍事的殿帥府太尉,顯然是秩序失範,意味著倫理、價值體系的徹底崩潰。高俅既非科舉進身的文官也不是疆場上拼殺出來的武將,他只是一個身陟高位的流氓。以傳統現實主義觀點來看,雜流出身而至高官未免缺少經驗世界的真實依據。按,王明清《揮麈後錄》言其原為蘇軾書僮,後入王晉卿門下,因擅於蹴鞠為端王賞識而發跡。《水滸傳》顯然採用了這個由潛邸親隨領殿前司職事的傳聞,但此說不見正史,也缺乏其他史料支持。高俅此人《宋史》無傳,其殿前司都指揮使一職見於《宋史·徽宗紀》和《東京夢華錄》等書。小說附會這樣一個史載不詳的人物,是以個案的偶然性傳奇性繞開制度層面的若干話題,直接投射道德批判意圖。

顯然,《水滸傳》一書對「破落戶」尤為警覺,尤為痛恨。楊志天漢橋下賣刀,正是遇上牛二那種破落戶潑皮,終於上演英雄失路的一幕。王法管不了牛二放刁耍賴,卻不能容許楊志刃血除惡,可見「破落戶」周旋人世比別人有更多的空間。在《水滸傳》的語彙中,「破落戶」並非指家道敗落,而是禮義盡失的一班無賴。如西門慶出場時,書中介紹說是「陽穀縣一個破落戶財主」,其實他家境殷實,甚至財大氣粗。按,潛說友《鹹淳臨安志》云:「紹興二十三年,上謂大臣曰:『近今臨安府收捕破落戶,編置外州治,本為民間除害……』」當時「破落戶」已是一種社會痼疾。《水滸傳》前四十回中,除了打劫生辰綱的晁蓋一夥,諸多好漢上山落草前都是遇上了這樣的惡勢力,如魯智深之於鄭屠戶,武松之於蔣門神,宋江之於無為軍的黃通判。如果說高俅算是「國家羅漢」,鎮關西、牛二之類則是遍地出沒的閭巷惡煞,他們的存在便是好人失足的契機。

評騭《水滸傳》素有「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說法——矛頭止於官僚集團,足以證明梁山革命的不徹底性,這是一個政治敘事的後設命題。不過,這裡有些歪打正著的意思,如果可將官員 / 皇帝視若一種二元格局,那倒不難窺識「只反貪官」的真實意圖。皇帝不妨作為權力意志的象徵,而官僚集團才真正是國家機器。《水滸傳》的敘事策略是把官僚集團與儒家的政治理想剝離開來,描繪出一幅國家自上而下的流氓化圖景,從而顛覆了古代聖賢建構的理想國。

作為官員的儒者失去了精神依傍,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話語權已被褫奪,這何嘗不是整個文官制度的大失敗。這裡無疑展現了一個頗有創意的政治倫理主題:執政者從道義上喪失了執政的合法性,而千瘡百孔的王權制度依然不失其自我修復功能,那就是有另一種力量在「替天行道」。不用說,「替天行道」的前提是「天下無道」。

豹子頭林衝,明陳洪綬繪水滸葉子

2

《水滸傳》中吏治問題尤為嚴重,尤其是司法部門。誰有權誰是大爺,如董超、薛霸只是解押犯人的差役,高俅想在林衝遠戍滄州途中下毒手,還須陸虞候出面花錢買通他倆。這對超霸組合絕不放過任何創收機會,日後押解盧俊義也照收李固兩錠大銀。

李固陷害盧俊義著實花費不少。官府裡上上下下都打點到了,他還想買通押牢節級蔡福、蔡慶兄弟在獄中做掉盧俊義。書中有一段他與蔡福的密謀,出價五十兩蒜條金,人家竟討至五百兩。不料梁山泊硬是要搭救盧俊義,柴進找上門來,出手就是一千兩黃金。這蔡氏兄弟後來也上了梁山,可在牢裡盡做這等「吃了原告吃被告」的勾當。

不用說,有錢的也是大爺,一部《水滸傳》充滿金錢與權力的交易 / 博弈。不說官場上貪賄成風,即使江湖上義氣為重的好漢們也總是金錢開路。晁蓋、宋江、柴進等都有「仗義疏財」的美譽,但他們的慷慨解囊往往是買通關係的賄賂手段。如,劉唐醉臥靈官殿讓雷橫(其時尚在縣裡管治安)逮住了,晁蓋便用十兩銀子通融下來。林衝在柴大官人莊上與洪教頭比武時,柴進使了銀子讓董超、薛霸給林衝開枷。林衝進了滄州牢城營內,忙不迭地給管營、差撥塞上銀子,於是免了進門的一百殺威棒,還給開了枷,派他一個好差事。

這種行賄在書中被賦予仗義行善或是自我保護的正當性,既然反派人物花錢買兇,正面人物也照式解囊應對。蔣門神賄賂張都監、張團練陷害武松,施恩想援救武松也便花錢辦事,正邪之間似有一種共謀關係。施恩用一百兩銀子買囑康節級多予照料,另以一百兩銀子打通辦案的葉孔目,硬是把武松的文案改輕了。按,書中有詩為證:「贓吏紛紛據要津,公然白日受黃金。」每次進牢裡探視,都還少不了酒食錢財一路打點。

宋江也有這一節,進了江州牢城營,從差撥到管營的一路銀兩照應。只是漏了押牢節級戴宗,這戴院長便在點視廳上大發作,理直氣壯地來討他的「常例錢」。戴宗在江湖上久已聞名(後來梁山排座次在天罡之列第二十位),勒索起犯人卻是毫無道義可言,這就是「體制內」養成的惡霸作風。宋江不給戴宗上貢是因為吳用說過那是他哥們。其實,哥們義氣也是要金錢維繫的。晁蓋很懂得這一層關係,阮氏兄弟一來就給了三十兩花銀,後來上山坐穩了頭把交椅,他派劉唐給宋江送去一百兩黃金——當初官方緝捕生辰綱要犯,是宋江「擔著血海也似干係」來通風報信,惦著這份人情也就是義氣。不過,這一百兩黃金差點坑了宋押司,閻婆惜捏著他私通盜賊的把柄,硬叫他把金子交出來。其實那些金子宋江只是「受了他一條」,剩下的都讓劉唐拿回去了。可這話閻婆惜死活不信,照她的說法是「公人見錢,如蠅子見血」。

不論「公人」還是「賊人」,什麼事情離了金錢都是萬萬不能的。後來梁山派人往京城活動招安一事,也是大把撒錢。中國小說裡邊,將金錢作用寫得如此無孔不入,大概沒有超過《水滸傳》一書的。

難怪,金聖歎評點《水滸傳》見到處使銀子,竟有「十三可嘆」之嘆。

武松醉打蔣門神,明刊容與堂本插圖

3

評論者通常忽略了書中一個重要事況:《水滸傳》並沒有描述百姓的生存艱難,古人所說赤地千裡、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壓根未見,相反各處都是一派豐饒富足的圖畫。按小說家敘事意圖,造反的動因根本不在於民生疾苦,而是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的失衡失序,亦即所謂綱紀廢弛、禮義盡失,其實就是缺乏公平與正義。

壞人作惡無以治罪,好人犯事必被懲處,這是小說敘述的一個重要特點。如宋江殺惜、武松殺嫂、雷橫打死白秀英,其中各有款曲,卻一概難逃法網。反之,牛二、西門慶那些人作惡,官府卻是管不了,只能讓楊志、武松們去解決。這與其認為是官府的選擇性執法,毋寧說是小說家用以陳述世道惡劣的敘事策略。

顯然,書裡任何一宗案子都能找出好人壞人甚或第三者第四者的共謀關係。譬如,宋江之殺惜,不只是宋江的焦躁和孟浪,那婆惜的貪婪和無賴,以及她與張三的私情,還有招文袋裡晁蓋信件提供的口實,所有這些轇轕不清的交互關係,一併做成了紅粉殞命的慘案。在更為普遍的意義上,「賊人」作亂,「公人」作惡,亦相輔相成,有著扯不清因果關係。於是,以惡制惡堂而皇之地成了一種崇高的道義。在一個倫理盡失的社會裡,自然是弱者的抗爭被賦予正義色彩,亦足以令人同情,所謂江湖道義本源於此。

劉唐來向晁蓋報告生辰綱的消息,振振有詞地說,「小弟想此一套是不義之財,取之何礙?」這是江湖上黑吃黑的道理。智劫生辰綱的事兒看著解氣,可用現在的話來說,正是「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犯罪」。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江湖上的不法之徒,那些體制內的不義之人豈不是更為無法無天,梁中書每年為蔡京祝壽送上十萬貫金珠寶貝的大手筆,豈不就成了京中官府大院裡飯餘茶後的美談?

黑吃黑的以惡制惡注射了正義的雞血,就像病毒似的遍地蔓延。金眼彪施恩倚靠其父的官方背景在快活林開設酒店(按,《水滸傳》裡的公務員亦有自家營生,病關索楊雄原是薊州政府裡做押獄兼劊子手的,又在城裡開了一家屠宰作坊,於是宰人兼宰牲),生意原本十分紅火,「每朝每日,都有閒錢」,這讓蔣門神看了十分眼紅,便仗著張團練的勢力奪了酒店。其時武松正在施老爹的安平寨裡服刑,正好讓施恩找來給自己出氣。武松上演了一套醉打蔣門神的全武行,施恩完成了「義奪快活林」的復仇敘事。整一個黑社會的快意恩仇。

無序造成整個社會的黑社會化。權力和暴力各逞其能,交相輝映。毛太公的兩個兒子孔明孔亮,「因和本鄉一個財主爭競,把他一門良賤盡都殺了,聚集起五七百人,佔住白虎山,打家劫舍。」讀《水滸傳》,每遇這種越軌出格的事情,總讓人豪情衝動,殺戮與劫掠不經意間納入了「義」字當頭的話語體系。

該出手時就出手,實際上很難定義該不該的必須條件。所以,這種江湖上的程序正義往往遮蔽了實體正義的問題,乃至與扶危濟困相號召的江湖道義構成巨大的悖謬。宋江上山後杜絕了打家劫舍那種貿然出手的草寇作風,也算是「去邪歸正」的自我救贖。

4

老話說「逼上梁山」,其實未必都是被逼上來的。一百零八人上山的路線圖值得研究,除了那些沒有敘事意義的零星投靠者,大體可描述為四種類型:

一、個體冤案(或犯事)的事主,成了被追殺被迫害的對象,如林衝、魯智深、楊志、武松、柴進等人。這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一撥。按人頭算來這些人並不多,但多是重量級人物,或是在書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當然也有解珍、解寶之類的小角色(這哥倆居然混了個天罡之屬)。像楊雄、石秀殺了人,還沒來得及被官府通緝就投了梁山,姑且也歸入此類。或許,宋江也該歸入這一撥。宋江因殺惜而被緝拿和刺配,不能跟林衝那些人相提並論,但最終也算是被逼無奈上山入夥。

二、存心與官府作對的團夥,主要是打劫生辰綱的晁蓋、吳用等人,他們構成了水泊梁山的早期班底(先前王倫那幾位不成氣候)。也許為了突出梁山泊這條主線,書中對分布各處的江湖社會著墨不多,但不時也有述及,如少華山、清風山、桃花山、二龍山、黃門山諸部,還有十字坡上賣人肉饅頭的張青、孫二娘夫婦。許多人並非因個人命運走投無路而造反作亂,劉唐和公孫勝找上晁蓋是來送「一套富貴」與他。同一個江湖,同一個夢想,大家都有一套論秤分金銀的發財之夢。晁蓋等人後來上山落草雖是為躲避官方緝捕,但他們的行為具有主動性,與林衝、楊志的英雄失路絕非同調。

三、被「賺」上梁山的主兒,如朱仝、徐寧、盧俊義等人,這幾個被「賺」的故事都相當精彩。還有玉臂匠金大堅、聖手書生蕭讓、神醫安道全也是這樣弄上山的。拿下祝家莊後,宋江讓人假扮官員傳喚李應,又暗中取來家眷,便將他與杜興賺上山來。活生生斷了人家後路,實為「逼良為寇」,或許算是另一路「逼上梁山」。這是梁山招募人才的一種特殊方式。

四、被梁山俘獲或招降的官軍將領,如秦明、黃信、李雲、呼延灼、關勝、索超、宣贊、郝思文、韓滔、彭玘、單廷珪、魏定國、凌振、董平、張清、龔旺、丁得孫等。加上林衝、魯智深、楊志、武松、花榮、朱仝、雷橫、徐寧、孫立、孫新那些人,梁山一百零八人中官軍舊將差不多佔到四分之一。這大批官軍將領相繼反水,意味著梁山泊的道義勝利。

以上四種類型中,被動入夥的是絕大多數。有趣的是,主動者原本逐財而嘯聚山林,被動者則是見義而投身水泊。從黑社會的山林草寇,到雄踞一方且以「替天行道」為號召的武裝集團,江湖道義終而由私誼變為公義。梁山泊在與官府和朝廷的不時周旋中,實現了自身的改造和提升。

5

過去有一種權威意見認為,宋江改聚義廳為忠義堂是「搞修正主義」,是「投降」。在批評者看來,宋江將造反納入王權格局下的政治博弈,乃至為朝廷招安,不啻革命者自廢武功。可是,這跟小說的敘事旨意完全不是一回事。

聚義廳改名在宋江嘴裡只是一言帶過(第六十回),而李卓吾評容與堂百回本《水滸傳》指出,「改聚義廳為忠義堂,是梁山泊第一關節,不可草草看過。」由動賓結構的「聚義」變為「忠義」並列,且以「忠」字為先導,實際上納入了「政治正確」的大方向,是將重建國家倫理秩序的政治訴求引入草澤社會。從打家劫舍到「替天行道」,梁山在做大做強的同時完成了自我升級,這一點確實「不可草草看過」。前邊第四十二回中,宋江回家取爹被官軍一路追殺,於還道村遇九天玄女,受三卷天書,水窮雲起之際得神授法旨:「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以神道設教,從道義上賦予自己一種莊嚴使命(同時將黑道漂白),此乃一大轉折。

其實,「替天行道」是一個共同綱領,在「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的平均主義目標之上,提出了輔國安民、去邪歸正的政治改革目標。缺了這個大目標,很難結成某種統一戰線,很難籠絡那些被動入夥(被俘和被「賺」)的好漢們。

值得注意的是,宋江夢遇的玄女娘娘是道家神祇,傳說中也算是「替天行道」的創始人。按,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曰:「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五帝本紀》)聯繫到當日天子是有「道君皇帝」之稱的徽宗,這裡似乎有意在思想情調上與朝廷保持一致。

梁山泊人物中儒道釋俱全,但是道家的地位絕對顯赫,吳用、戴宗都是道者一路,四把手公孫勝乾脆是職業道人,其下還有朱武、樊瑞諸輩。小說第七十一回受石碣天書,在忠義堂上做醮,那是梁山泊最重要的典儀,做的就是道家的法事。《水滸傳》在檢討儒家倫理政治失敗的同時,對黃老之術、讖緯之學表現出濃厚興趣,無疑是一個可以深入研究的問題。

6

中國人歷來說「官官相護」,可是從《水滸傳》的情形看,官僚集團並沒有那種一損俱損的整體意識。官場本來就是殺戮之地,從林衝誤入白虎節堂那一刻起,命運就開啟了圈套中的格殺。楊志被高俅一腳踢出職場,花榮與劉知寨為宋江而兵戎相見,殷天錫仗勢侵佔柴皇城的宅子……可見官場儘是互相傾軋。

後來說到梁山泊招安,朝中明顯是兩派,蔡京、高俅一班人竭力阻撓,宿元景等人是促成派。殿前太尉陳宗善奉旨往梁山招安,蔡京派來一個張幹辦,高俅派來一個李虞候,氣焰囂張地惹惱了梁山好漢,硬是把事情給攪了。

官場不諧是出問題的關鍵。《水滸傳》毫不涉筆民生問題,是有意撇開更廣泛的危機因素,將矛盾集中於制度與倫理問題。按書中描述的情形,官僚集團內部顯然缺乏起碼的凝聚力。像梁中書、蔡九、高廉這些有家族背景的地方大吏最敢胡作非為,搜刮生辰綱之類的橫徵暴斂,沒有弄出民怨沸騰的局面,卻使官僚集團利益分配格局明顯失衡,屢屢造成情勢失控的突發性事件。《水滸傳》歷來被稱作「官逼民反」,這種看法實為大謬。其實書中更多的情形是「官逼官反」,是上層官僚逼得下層官僚走投無路,是文官逼得武官鋌而走險。

趙宋王朝一向是重文抑武,多以文臣制軍,而《水滸傳》卻分明表現出崇武貶文的敘事意圖,無疑是對那套文官制度所代表的政治倫理的批判。舉凡朝中的蔡京、童貫、高俅,地方上的梁中書、蔡九之儔,乃至清風寨的劉知寨、東平府的程太守,文官一個個都是壞蛋。國家就壞在這班人手裡。文官裡邊,大概只有鄆城知縣時文彬一人還算為官清正,相反那些武將世家、軍班行伍多是忠良之輩,如林衝、楊志、花榮、武松、關勝、呼延灼……等等,武將多竟身懷冤屈,終不改報國之心。所以,梁啓超認為《水滸傳》大有「鼓吹武德,提振俠風」之義(見《小說叢話》)。

7

《水滸傳》與其說是謳歌農民起義,莫如說是表現一種想像中的地主階級的「光榮革命」,明火執仗的革命黨不是別人,正是莊院主人及其依附者,而書中那些大大小小的莊院多為江湖勢力的「金主」與「樁腳」。

當體制內的官僚們都成了國家的蠹蟲,體制外的鄉紳們便是社會中堅。

梁山泊先後做一把手的晁蓋、宋江都有自家的莊院。諸多好漢中,柴進、史進、穆弘、穆春、孔明、孔亮、李應等人,都曾利用自家的莊院周濟天下豪傑或掩護山寨行動。莊院與山寨,並無邁不過去的溝塹,像史進還在莊裡時就跟少華山上的強人稱兄道弟,打得一片火熱。而柴進的莊院乾脆廣納天下豪客,更像是江湖社會的秘密聯絡站,跟各處山寨都有關係。

《水滸傳》中的莊院大多有自己的武裝,莊主本人也都有棍棒拳腳上的功夫,實際上莊院也跟山寨一樣形成了某種武裝割據。同時,莊院也是秘密活動的掩體,晁蓋策劃劫掠生辰綱正是有這份方便。不同的是莊院具有兼容黑白兩道的兩面性,表面上它不與官府對立,暗地裡卻是通向江湖社會的中轉站。小說描述的這種體制外的經濟-軍事實體不能說沒有真實依據,但其中明顯具有想像的成分,它在士紳階級主持的鄉村自治的基礎之上,極大地延伸了民間賢達的政治訴求。由於這種組織的反體制性,更由於它與黑道接軌的自由度,它很容易刺激人們的某種幻想。

從莊院到山寨,不僅逃避世間的苛政,亦可藉此打造某種烏託邦想像。其實,水滸的故事正是「禮失求諸野」的一個典型案例。在缺乏糾錯機制的儒家禮治學說中,王道復興的唯一機會就是向民間尋求變革動力,《水滸傳》正是演繹了這種古老的政治傳統。

當然,不是所有的莊院都是梁山革命的同道,像曹太公、毛太公那類莊院主人就是齷齪小人,而祝家莊和曾頭市更是梁山的對立面。祝家莊、曾頭市那樣的莊院有如軍事堡砦,兵馬齊備,糧草自足,儼然國中之國。

8

三打祝家莊,兩攻曾頭市,可謂書中的重頭戲。不過,看上去這兩次徵戰多少有些師出無名。打祝家莊起於時遷偷了祝家店的一隻雞,打曾頭市是因為對方搶了段景住盜取的一匹馬。時、段二人偷雞失馬尚在上山落草之前,他們還不算是梁山泊的人,礙不著山寨的面子,犯得著如此大動幹戈?

打祝家莊是宋江的主意,他對晁蓋說,「若打得此莊,倒有三五年糧食。」一語道破天機,原來是要解決山寨給養。曾頭市同樣油水不少,後來破寨之日,「抄擄到金銀財寶,米麥糧食,盡行裝載上車,回到梁山泊給散各都頭領,犒賞三軍。」像攻打高唐州、大名府等處,除解救柴進、盧俊義,亦是錢糧之計。

不過,小說家未必有心矚意山寨錢糧細事。打祝家莊,是宋江上山後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書中這樣安排自有讓宋江建功立業的考慮。拔了祝家莊、曾頭市這兩個釘子,亦藉以鋪述梁山泊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因為有招安的戰略目標,梁山泊希冀獲得與朝廷對話的地位,必須做大做強。宋江作為梁山二把手,先後指揮了一系列戰事:三打祝家莊,破高唐州解救柴進,擊敗呼延灼和青州官軍,攻陷華州救出史進魯智深,芒碭山收服樊瑞一夥。如果說早先宋江以「仗義疏財」獲得江湖上的美譽,現在這實實在在的戰功更是讓弟兄們信服。

之後就是曾頭市了,這回是晁蓋執意而往,再讓宋江獨佔風光,老大的面子上就不好看了。結果,初打曾頭市,晁蓋率眾親徵,竟將自己這條命搭了進去。其實,礙不著誰的面子,小說家的意圖很明顯,梁山泊的故事到此須作出「換帥」安排。那晁天王說到底只是草莽英雄,缺乏胸襟與涵容,凡事都是江湖上的手段,終究不堪大用。

《水滸傳》的後半截是按照宋江的招安思路推進,晁蓋若是不出局也只是一個擺設,這時候要讓有政治頭腦的宋江坐頭把交椅才行。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明刊袁無涯本插圖

9

潯陽樓題反詩是宋江少有的失態。那首《西江月》竟道「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如此直白的表露,顯得有些大傻,或是老酒喝多了。他在粉壁上寫下的一詞一詩,都有「他年若得」或「他時若遂」的字樣,以示困厄中不失大志向大抱負。「血染潯陽江口」的預言很快就應驗了,宋江也許預感一場大風暴將至,他的人生不會就此劃上句號。至於詩中「敢笑黃巢不丈夫」一句,實際上是別有心曲。黃文炳的解讀是,「這廝無禮,他卻要賽過黃巢,不謀反待怎地?」當然,這是存心找茬。宋江「敢笑黃巢」並非取笑黃巢作亂不夠,恰恰是不認同那種玉石俱焚的造反目標。其謂「不丈夫」,是說黃巢沒有扶危濟困的責任感。

自幼攻讀經史的宋江相信秩序與規範,他對王權的合法性並無異議,故忍辱負重之際,面對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混亂局面,仍是心懷整頓乾坤的大使命,後來上山落草自是命運機緣的安排。他一再聲稱「權居水泊,專等招安」,不能僅視為對朝廷表白忠誠,更重要一點在於:他不能將山寨作為他和弟兄們的最終歸宿,且並不打算改朝換代自己做皇帝(李逵倒是屢屢叫嚷殺去東京,讓宋大哥做皇帝),既是「替天行道」,梁山泊的江湖道義正可作為「去邪歸正」、改造體制的倫理精神。

《水滸傳》的「造反-招安」的敘事模式帶有某種救贖之義,是水滸故事流傳中出現的頗有想像力的政治解決方案。當然,以文學想像擘劃這類軍國大事,並不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故而這在書裡書外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這裡暫不討論此中的是非曲折,但收斂反抗鋒芒不能不讓人想到某種策略性思路。招安的設計很可能具有雙重敘事策略——除了安排故事走向,演繹梁山人物之命運,似乎亦有規避官方文字檢查的考慮。

作為一部在民間流傳甚廣的大書,《水滸傳》如果只是煽動鬧事和講述反政府故事,顯然很犯忌。施耐庵們不想落個利用小說反朝廷的罪名,大抵也會想到自我設限的辦法,故而藉招安拉開一連串「糾偏」的行動序列。梁山泊皈依朝廷以後的主題變調一眼就能看出,後邊的「徵四寇」全是攘外安內的關目(徵遼和平田虎、王慶三部分,應非原本所有,鄭振鐸認為是閩中坊賈所添加,但如今可與全書視為一個整體加以討論),那些倉促、混亂的敘事明顯是在找平衡,似有浪子回頭、戴罪立功的意思。按魯迅的說法便是:「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三閒集·流氓的變遷》)不過,招安並非迫於「大軍一到」的軍事圍剿,這一點魯迅說的不對,其時梁山泊反倒是兩贏童貫、三敗高俅,軍事上佔有很大優勢,朝廷根本無奈其何。很明顯,招安是被招安者的主動行為,如果說「終於是奴才」,亦須從這個角度去詮解。

武松血濺鴛鴦樓,明刊袁無涯本

10

「奴才」這說法未免太損,抑或可以說是一種犬儒主義。在嚴苛的專制統治下,反抗敘事難免會採用一種扭曲的形式,屈就也許是為了伸張,苟且之中掩蔽著顛覆性話語。

然而,統治者並非不能勘破這遮遮掩掩的把戲,文網密布之日自有大批鷹犬,像黃文炳那樣的「誤讀」倒也未嘗不是正解。雖說坊間《水滸傳》刊本多標以「忠義」名目,可是崇禎末年終遭官方查禁,入清以後始終在禁毀書目之中。按,同治八年,江蘇巡撫丁日昌發布禁書《省例》,譴責《水滸傳》等書,有謂:「鄉曲武豪,放縱為任俠,而愚民鮮識,遂以犯上作亂之事視為尋常。方以為盜案姦情紛歧迭出,殊不知忠孝廉節之事,千百人教之,然未見為功;奸盜詐偽之書,一二人導之而立萌其禍。」

官方不能讓「奴才」逞意於文學想像,尤其不能讓他們沉浸在血色夢幻之中。英國人柏克在觀察法國大革命那場風暴時,留下一句名言:「罪惡的手段一旦得到寬容,很快就為人們樂於採用。」(《法國革命論》)明清兩朝對《水滸傳》的禁毀同樣表現為這種擔憂:崇尚反抗與殺戮的文學一旦得到欣賞,很快就會變為現實。

文學絕不等於現實,但文學的豪情快意等於給了世人一個說法,在秩序不能約束強勢階層的時候,反抗與殺戮即成了自我救贖。譬如,讀到血濺鴛鴦樓一節,確實讓人十分痛快。武松一連殺了蔣門神、張都監和張團練,蘸著血在粉壁上寫下「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八個大字,真是凜然一股英雄之氣。至於他手刃張都監妻妾丫鬟傭僕八九口人,你都不覺得是在濫殺無辜。

但是,反抗與殺戮終究只是手段,反抗與殺戮不能替代公平與正義。《水滸傳》的救贖之義在於確立道義的價值,而且包括重建倫理秩序的構想。招安的政治設計或可視作與虎謀皮,小說以悲劇收場亦足以表明此路不通。然而,如何讓反抗者回歸社會,實現人的體面與尊嚴,這是一個永久的問題。

二○○八年七月至九月漫記

本文節選自《水滸十講》,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原文作者:李慶西;摘編:張進;編輯:張進;導語部分校對:陳荻雁。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博物學:「禮失求諸野」的復興之路
    近年來博物學似有復興之勢,博物類書籍也逐漸暢銷,而作者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的學者。這種現象或許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禮失求諸野。  博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  實際上,博物學是一門有著悠久傳統的學問。歷史上很多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當他們在世的時候,其實是以「博物學家」知名的。
  • 歐陽鍾燦:禮失求諸野 多一些哲學素養
    歐陽鍾燦:禮失求諸野 多一些哲學素養 發表時間:2011-04-19   來源:家鄉泉州有「海濱鄒魯」之稱,燈謎都出自市政協文史老人的手制,其中有許多三國、紅樓、水滸人名謎。為中獎得影票,我硬著頭皮將這些古典小說啃下來,再揣摩謎底謎面的邏輯關係。後來發現,自然科學研究不就是閱讀、實踐與猜謎的過程嗎?  初中正趕上新中國長篇小說的第一次豐收,我們得以享受小說大餐。《紅旗譜》、《三家巷》、《青春之歌》、《小城春秋》、《苦菜花》等極大影響了那代青年人生觀的形成。
  • 《水滸傳》中的「義」與真實含義大相逕庭,演盡江湖涼薄
    義謂天下合宜之理,道謂天下通行之路,在中國很多小說或者電視劇之中,經常會出現「義」這次詞彙出現,比如三國之中的桃園結義,隋唐之中的賈家樓46人結義,今天來說下古代小說《水滸傳》之中所謂的「義」《水滸傳》描寫江湖好漢聚義梁山的故事,其中關於 「義」也經常說起,那麼他們的「義」到底都是些什麼?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先談仁、義、禮、孝、德
    孔子只要求仁義禮這是最樸素的儒家何謂「義」,我們都有義不容辭的說法,義者,不是正義之本意,如果解釋為義務,我覺得更為貼切,義是自己的責任,是本職工作,比如老師,你的義就是教書育人,啟蒙思想,而不是想辦法從學生那裡得到物質享受什麼的,如果是是學生,那就是要好好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生觀,讓父母少操心,即為義也。
  • 在《水滸傳》中什麼是忠誠?忠誠從何來?
    古代小說往往是中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縮影,也是尋找中國文化的重要線索,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古代小說之一,《水滸傳》相信你並不陌生,這裡面有戰爭,血腥的,有趣的,還有人類的感情,但是你可以發現「忠義」這個詞貫穿了整個《水滸傳》。可以說「忠」和「義」是解讀《水滸傳》文學價值的關鍵和意義。
  • 儀禮·聘禮和禮記·聘義。賓禮之極致
    老受擯者幣於中庭,士三人坐取群幣以從之。擯者出請事。賓出,大夫送於外門外,再拜。賓不顧。擯者退,大夫拜辱。 下大夫嘗使至者,幣及之。上介朝服、三介,問下大夫,下大夫如卿受幣之禮。其面,如賓面於卿之禮。 大夫若不見,君使大夫各以其爵為之受,如主人受幣禮,不拜。 夕,夫人使下大夫韋弁歸禮。
  • 淺析《水滸傳》中宋江的形象
    宋江攻打方臘是為國進忠,而兄弟傷亡為之悲是為弟兄之義。宋江此番話已有了絕忠從義的一絲念頭。宋江從來都是忠大於義的觀點辦事,只有在連折八將時生出了從義絕忠的念頭,認為「收伏不得方臘」有一絲退兵保眾兄弟性命而存義之心。可見「義」字在他心中也是很重的。(3)蘇杭悲歌。
  • 《大鏢客2》版《水滸傳》最終季 好漢結局令人淚目
    經過多日準備,B站UP主「Akhys」打造的《荒野大鏢客:救贖2》版《水滸傳》迎來了最終季(第三季),在這部《西部水滸傳》當中你能見到精彩的槍戰場面,還有UP主的優秀國語配音。2》版《水滸傳》迎來了最終季(第三季),在這部《西部水滸傳》當中你能見到精彩的槍戰場面,還有UP主的優秀國語配音。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在〈知北遊〉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天地之謂也。」而在〈至樂〉也說:「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也。」就自然方面而言,莊子認為,天地萬物在本性上都是「無為」的;就人性方面而言,人應該順應自然而無有作為,因人的無為在其本質上和產生萬物的天地的本性是一致的。
  • 《水滸傳》中,宋江共有三個綽號,其中「呼保義」是啥意思?
    眾所周知,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基本都有自己的綽號,而綽號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他們的一些個人信息。比如王英的綽號「矮腳虎」,就反映了他身材矮小的事實。而時遷的綽號「鼓上蚤」,則說明了他小偷的職業。但作為梁山首領的宋江,卻不止一個綽號。
  • 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600字讀書心得5篇
    《水滸傳》600字讀書心得(一)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
  • NBA現役球星之108將(天罡篇):呼保義—勒布朗·詹姆斯
    NBA2020-2021賽季關鍵時間點本文僅作侃球觀點,對現役NBA球星進行另類盤點,取自水滸傳108將形象特徵,本期帶來第一位:呼保義—勒布朗·詹姆斯一、對應綽號的由來宋江的綽號:水滸傳大家都耳熟能詳,那麼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宋江,大夥可能更知曉的是他另一個外號—及時雨,但其實正在出現在書中給予宋江的稱號是「天魁星呼保義宋江
  • 解讀《論語》,中國文化為什麼提倡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為什麼要提倡仁?仁源於道】《論語》中通篇孔子都在說仁,但是這個仁卻跟佛家的仁有所區別,佛家的仁換個說法,可以叫做慈悲,大慈大悲之心,對終生的仁慈之心。
  • 「李保佳講論語119」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李保佳講論語119」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君子辦事以義理為根本,做事符合禮節,說話謙遜,靠誠信把事情辦成,這就是君子啊。義以為質第一步,就是要用義理,作為評判事情的標準。辦一件事情之前,先是要做判斷,定決策,然後才能動手辦這件事。君子在對事情做判斷、定決策的時候,始終以大是大非作為評判的標準,不藏自己的私心,怎麼符合道義,就怎麼處理。不會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不合道義的決策。
  • 解析《水滸傳》的管理之道丨共同的價值觀、強大的凝聚力和替天行...
    《水滸傳》隱含著企業管理之道,更有值得借鑑的人才管理策略。宋江:我是呼保義及時雨黑三郎宋江宋公明,眾位兄弟,隨我一起替天行道。 《水滸傳》是一本管理學書籍,更是一本尖端的人才管理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