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學:「禮失求諸野」的復興之路

2020-12-13 央廣網

  在城市化、專業化高歌猛進的這幾十年裡,「博物」基本已經退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知識結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近年來博物學似有復興之勢,博物類書籍也逐漸暢銷,而作者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的學者。這種現象或許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禮失求諸野。

  博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

  實際上,博物學是一門有著悠久傳統的學問。歷史上很多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當他們在世的時候,其實是以「博物學家」知名的。比如,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就精通動物學,其弟子色夫拉斯特則被譽為「西方植物學之父」。

  這一傳統延續了下來。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就是一位博物學家,他的生物學分類系統正是在深厚的博物學基礎上創立的。與林奈同齡的法國人布豐也是博物學家,他的名著《昆蟲記》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博物學作品之一。稍晚些的達爾文同樣如此。他耗費五年時間做環球航行,從世界各地搜集動物標本和化石,這在當時是博物學家的「標準動作」。

  以今天的觀點,林奈和達爾文都是生物學家,他們涉獵博物學還算是「專業對口」。不過在18世紀、19世紀,精通博物學的可不僅僅是 「專業人士」。啟蒙運動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就熱衷此道,他寫過一本《植物學通信》,對各類植物進行了詳細描述。美國自然主義代表作家梭羅,以《瓦爾登湖》名世,而這本書對自然風物描繪之細緻,足以顯示出梭羅非凡的博物學功底。

  這不僅僅是西方傳統,中國古人也往往是「博物高手」——儘管古漢語裡並沒有「博物學」這個術語。孔子提倡讀《詩經》,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能「多識於鳥獸魚蟲草木之名」。這「鳥獸魚蟲草木」,囊括了博物學的方方面面。而《詩經》名列「四書五經」,為士大夫的基本修養,則士大夫階層普遍具有博物學養,應當不算空言。

  證據?有的。植物學博士出身的潘富俊先生曾經翻檢《全唐詩》,數出了將近400種植物,他發現,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這樣的「大咖」,無不具有豐富的博物學知識。科學哲學學者吳國盛也說過,傳統的經、史、子、集中均有博物學內容,我國古代的士大夫,其學識可以說是橫跨好幾個領域的。

  其實何止是士大夫?一個長期居住鄉間的人,對本土本鄉的風土也會相當熟悉。導演雷建軍拍過一個紀錄片,講浙江衢州的一位宣紙手藝人的故事。鏡頭中,他對家鄉的一草一木,皆能將其淵源、特性娓娓道來。我想,古代中國這樣的人肯定更多,他們未必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他們在「地方性知識」方面都堪稱大師。

  當代博物學家、北京大學科學史學者劉華傑還注意到,無論在東西方,僅僅在幾十年前,學科之間的界限不像今天那樣刻板,「跨界」都是家常便飯。《洛麗塔》作者納博科夫就是蝴蝶研究專家,他確認過南美納灰蝶的19個種類!為表紀念,學界用納博科夫筆下的人物來命名這些蝴蝶,其中就有lolita(洛麗塔)。2016年去世的義大利作家翁貝託·艾柯也是博物學家,《傅科擺》《玫瑰的名字》等小說,都蘊含著博物學知識。

  順便說一下,藝術同博物也有親緣關係。傳統國畫中的工筆畫,對花鳥魚蟲的精細刻畫,幾乎可以視作一種「博物學研究」。而近代西方畫家,如梵谷、莫奈、高更等,對自然事物的認知和理解,絕不比博物學家遜色。我們甚至可以說,一位不懂博物學的科學家不是好藝術家。

  專業壁壘使博物學逐漸被邊緣化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時至今日,曾經構成人們日常知識的博物學被逐漸邊緣化,甚至湮沒無聞了?簡單的結論是:不同學科之間的專業壁壘越來越高。

  古希臘時代,科學和哲學並沒有嚴格的分野,統稱為「自然哲學」。所以,像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樣的哲學家同時涉獵植物學、生物學,他們自己一點也不覺得「違和」,而是自然而然的。中國古代士大夫,自孔子定下「基調」,學問淵博也是重要指標。司馬遷之所以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是基於博學的底氣。古人所說的「博雅君子」,此之謂也。

  而博學的基礎,是人和自然的親密關係。前工業時代,人或務農或漁獵或遊牧或遠航,不管哪一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都是貼近自然的。古代世界,「人造物」要遠遠少於當下,即便身居城市,與自然亦相隔不遠。唐代詩人王維平日在朝為官,閒暇往終南別業,與山川風月共處。

  按照劉華傑的觀點,從古代的酈道元、徐霞客、李時珍到現代的竺可楨、王世襄,皆可稱作博物學家,他們對大自然有著超乎常人的認知。凌雲的《花與萬物同》,插圖選自英國植物學插圖藝術家伊莎貝爾·亞當斯,她畢業於伯明罕藝術學院,是不列顛植物學協會成員、林奈學會會員。從伊莎貝爾的畫作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她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狀態。

  可惜,如此「天人合一」的場景,隨著城市化到來已經很少見。另一方面,現代學科體系的確立和擴展,讓「專業壁壘」越來越高。而以現代學術規範為準繩,博物學怎麼都顯得不倫不類——只要關乎自然風物它都研究,涉及植物、動物、農學、園藝、醫藥學、化學等諸專業,顯得寬泛無邊際。那麼,博物學在現代學術體系中應當被安置在哪裡呢?如果納入高等教育,它又屬於哪一級學科呢?近乎誤解。

  所以,專業壁壘這堵高牆將博物學擋在了高等教育門外。相應的,如今的科學研究主要在實驗室裡進行,很少有科學家還會跑到野外去。事情就是這樣奇特——自然科學越向前發展,自然科學家離大自然似乎就越遠。

  長此以往,博物離現代人越來越遠了。現代人注重的是另一極:專業。「你大學學什麼專業?」「你從事哪個專業?」「請專業一點,好嗎?」人在江湖,總難免被問到專業背景。如果一個人被認為「不專業」,簡直沒臉繼續混社會。相反,「不博學」算得了什麼?

  總之,博物學已經被逐出日常生活,除了博物館,人們似乎很少還能想到「博物」這個詞。我們更熟悉的是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可面對自然界的物,我們已喪失辨別能力,恐怕連小區裡的那排樹,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就是現代社會的悖論——文明日益進步,人對植物、動物、礦物等自然物的認知卻日益貧乏。

  「禮失求諸野」的復興之路

  好消息是,近年來博物學似有復興之勢,博物類書籍也逐漸暢銷。比較早的,有科普作家、環保志願者芮東莉創作的《自然筆記》。她以家附近的閘北公園為據點,觀察其中的動植物,記錄了上百張自然筆記。凌雲也是很早就對博物學懷有濃厚興趣。她養過近百種植物,對插花和畫花頗有興趣。大學畢業後,凌雲供職媒體,期間採訪了不少「博物達人」。他們或收集隕石,或醉心於花鳥魚蟲,小情小趣盎然紙上。這些文章後來收入了《萬物與花同》一書,此書專注於寫人。恰好同新近出版的《花與萬物同》構成互補關係——誠如副標題「24科植物圖文志」所示,後者專注於「物」(花)。

  有意思的是,芮東莉和凌雲都不是科班出身。芮東莉是古漢語博士,凌雲則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論專業,好像同植物和美術並沒有交集。不過,從兩人的專業背景考量,她們走上博物之路也不足為奇——中文世界原本就有這方面的傳承。

  其實,就連國內博物學最重要的推手劉華傑教授也是「半路出家」。劉華傑於1984年考入北大地質學系,學習巖石、礦物和地球化學;1988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攻科學哲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他之所以轉向博物學,是覺得現代學科的「專業壁壘」有不合理的地方,特別是同自己的生活經驗不相符。

  劉華傑出生於吉林長白山,自幼隨父母進山採野菜,採野果,採蘑菇,割柴,挖藥材……這讓他學會了辨識各種野菜、野果和藥材。但是,這些自然事物在教科書裡卻難覓蹤跡,這讓劉華傑感到頗為隔閡,倒是傳統博物學讓他倍感親切。於是,他便投身到博物學的研究和傳播工作中。

  近些年,劉華傑出版過《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西方博物學文化》《博物人生》等書籍,同時他也不遺餘力地推薦年輕的博物學家。凌雲的那兩本書,就都是由劉華傑作序的。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內博物館為安全起見,紛紛走起了「雲遊」路線。在諸多的「線上看展」中,就有博物學的。4月上旬,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辦了名為「看花是種世界觀——博物學考察記」的線上展覽。該展分為導言、夏威夷考察記、勐海植物記、東北與華北植物、格物致知與博物人生五期,內容新穎、豐富,堪稱博物學的視覺盛宴。

  博物學的擴展還能對文學研究起到「反哺」作用。前文提到的潘富俊,對於唐詩植物的研究,就是一例。揚之水的《詩經名物新證》《物色:金瓶梅讀「物」記》,亦可視為以博物學結合傳統的名物考證,來重新詮釋古典文學。

  最近我還讀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師塗昕的《魯迅與博物學》,本書從「百草園」出發,鉤沉了魯迅一生對博物學的強烈興趣和廣泛認知,可謂別開生面。而塗昕本人也熱愛博物學,還開了微信公眾號,請人「看花、看草、看樹葉和樹」,可以說是將個人愛好與學術志趣相結合的典範了。

  無獨有偶,塗昕也是中文系畢業(南京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這種由半路出家的學者復興博物學的現象,或許可以用一句老話來概括:禮失求諸野。其實,這本來就是博物學的精髓——博物學的歷史上,原也沒有什麼「科班出身」的說法。

相關焦點

  • 歐陽鍾燦:禮失求諸野 多一些哲學素養
    歐陽鍾燦:禮失求諸野 多一些哲學素養 發表時間:2011-04-19   來源:
  • 《水滸傳》:「禮失求諸野」的救贖之義
    李慶西的《水滸十講》在否定了「起義說」「市民說」「講史小說」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水滸傳》是借江湖敘事演繹儒家政治倫理之弊,在綱紀崩壞的背景中,賦以浪漫化之悲劇想像,推演一種不成功的王道復興之路。本文摘自《水滸十講》一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西方博物學經歷了哪些過程?
    劉華傑認為,博物學作為一門學科已具雛形,為18世紀嚴密的博物學研究做了準備工作。   需要明確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博物學還不是日後以客觀觀察、中性描述為特徵的博物學,因此,這時的著作更像文學作品,而不像科學作品,並通常賦予了很強的道德教化功能。如「博物學過去和現在都打上了人文文化的烙印」這樣的評價是有原因並且準確的。
  • 看《復興之路》如何「移植」
    人民網記者 宋嵩攝 1月30日下午5點,北京國家大劇院,王爭鳴參加完《復興之路》的演後會,回到辦公室,強迫自己休息一會兒。當晚7點半之前,他還得參加一場會議——春節前最後一場《復興之路》的演前會。《復興之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在人民大會堂演出15場後,「移師」國家大劇院,計劃長演80場。
  • 解讀彭緒洛:少年探險小說的博物學意義
    踏上西南古蜀道,在古蜀之都探訪蜀國古蹟和詩聖草堂;考察神奇的三星堆和七曲山大廟;過劍門關,尋訪當年姜維兵敗遺恨的牛頭山;前往「漢水入鄂第一鄉」的景陽鄉,探訪劉洪寨和祝家大院這兩處歷史遺址,探究有關唐代高僧唐玄裝出生之地的傳說;絲綢之路的探險,徒步穿越敦煌段雅丹龍城,徒步行程超過三百公裡;夜宿明代烽火臺;穿越萬年前的河床抵達鎖陽城;徒步敦煌戈壁;穿越旱峽無人區;登上天下第一雄關;前往西北踏上穿越羅布泊的探險之路
  • 失而求諸野:果蔬的博物志與營養學
    《食之養:果蔬的博物學》 作者:(美)喬·羅賓遜譯者:王晨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11月認識種種生物,弄明白人類如何認識、稱呼、改造和利用它們,這個過程本就令人樂此不疲;而蔬菜和水果鮮嫩可口
  • 樂清小夥痴迷博物學騎行萬餘公裡,拍攝植物4000多種
    博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主要工作是對大自然的觀察、描述、分類、辨析和著述。近年來,由於國人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的關注,這門學問在中國頗有復興的態勢,不少都市白領、知識精英和普羅大眾加入到這一探索自然的行列中,在網絡和民間組織開展各類博物學的活動,樂清一位90後鄭海磊便是「重度痴迷者」之一。
  • 劉華傑:2016年博物學圖書推薦
    編者按:近年來,博物學圖書的出版與閱讀都漸成氣候。不過,由於這是一個新興的圖書板塊,一般讀者不夠熟悉,面對大量出版的相關讀書往往不能判斷優劣,艱於選擇,因此就很需要專家的引導。
  • 民間智慧丨方言中的博物學
    博物學最好玩的地方有兩點,第一點是:對於自然,你有多投入,自然就會給你多少回憒,只要你夠心細,你總能發現別人未發現的趣處,畢竟生物億萬年的演化,
  • 周末薦讀|復興之路上的100個故事
    到哪裡去有一條「路」告訴我們:我們的今天從哪裡來這一條「路」值得我們多次回望今日「周末薦讀」復興之路上的另,「周末薦讀」欄目推出以來收到讀者許多反饋紛紛表示喜愛那麼,春天裡就讓我們一起多讀書讀好書吧《復興之路展品
  • 鑑往知來,讓璀璨的中華文明照亮復興之路
    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鑄就了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考古事業與文化自信密切相關是中華民族最牢靠的依託和基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過程薪火相傳 精神接力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 道路決定命運 發展才能自強 ——復興之路啟示之二
    新華網北京12月1日電 12月2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道路決定命運 發展才能自強——復興之路啟示之二    一個國家和民族,有了正確的道路,人民的奮鬥才能充滿信心,命運的航船才能乘風破浪。    「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的三個「牢記」,回首過去、審視現在、展望未來,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和責任擔當,發人深思、給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