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主要工作是對大自然的觀察、描述、分類、辨析和著述。近年來,由於國人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的關注,這門學問在中國頗有復興的態勢,不少都市白領、知識精英和普羅大眾加入到這一探索自然的行列中,在網絡和民間組織開展各類博物學的活動,樂清一位90後鄭海磊便是「重度痴迷者」之一。
鄭海磊
他用5年時間,4次獨自騎行環遊中國各地,拍攝了4000多種植物圖片,並在樂清建立一個「自然筆記·溫州站」的微信群,吸引了不少溫州籍和外地的博物學 高手,除了開展野外觀察活動,還教人辨析家鄉的植物、鳥類和昆蟲,吸引了眾多的粉絲。
鄭海磊的四次騎行路線
家邊小樹林是他的遊樂園
鄭海磊是市區西門人,小學在柳市讀,在外婆家長大。他說,當時外婆家邊上有一片小樹林,生長著一些大葉桉、柚子樹、桔子樹和苦楝樹,便成了他的遊樂園。在這裡他接受了最初的自然啟蒙。
華麗龍膽
「我的大舅舅是位皮膚科醫生,我外公也是醫生,因此家裡有些中草藥的書,裡面有植物的插圖,我無聊時會拿來翻翻,發現有些圖裡的植物與我在小樹林裡看到的一模一樣,就記住了一些植物的名稱。」他說。
有一種在溫州地區很常見的蓼科攀援草本植物,有清熱止咳、散瘀解毒、止痛的功效,叫「槓板歸」。因為這名字挺奇怪,多年來,鄭海磊一直牢牢記住。
鴨舌草
初中鄭海磊是在樂清市區讀的,高中到虹橋文星中學讀,高二還沒結束,由於種種原因便外出到杭州打工。
「讀高中時我對畫畫很痴迷,反而對植物之類沒有什麼感覺,小時候那些記憶好像也消失不見了。」他說。
滇丁香
在他看來,小時候在小樹林度過的時光,像一棵種子埋在他的心中,如果沒有後來的騎行生涯,可能也不會生根發芽。
在騎行中愛上了植物
2008年1月份,正是農曆的年底,在杭州打工的鄭海磊決定回家過年,突然他的腦子一閃,想到騎自行車回來。
「當時主要是覺得這很好玩。」他說。說幹說幹,他便買了一輛破自行車,從浙江大學的大門口出發,沿著國道線往樂清騎行而來。那一年,他剛好18歲。
金蘭
這是一段相當「恐怖」的騎行,由於沒有經驗,他根本不知道一輛破自行車帶來的麻煩有多大。騎了幾公裡,自行車便爆胎了,然後是騎幾公裡就爆一次胎。從杭州到樂清一共爆了多少次,鄭海磊自己也數不清,最後他甚至學會了自己補胎。14天後, 鄭海磊 終於騎到樂清,褲子都快磨破了。
這第一次的騎行並沒有讓他與植物發生親密的接觸,使他成一名博物學「重度痴迷者」的,是發生在他的第二次騎行中。
苣葉報春
回到樂清的鄭海磊,在一個洗衣廠打工。幹了一年多,攢了一些錢,他又開始了第二次的騎行。2010 年6月,他拿來一張中國地圖,手裡抓住一根鉛筆,然後閉上眼睛,往地圖上一戳,戳到哪裡就從哪裡開始騎行。
鄭海磊在騎行途中
他戳的地方是河南商丘,於是坐火車來到這裡,看到這裡的古城猶在,整個城市保存原先的格局。心想,還真是來對了。買了自行車,從商丘騎到開封,再騎到洛陽,轉到三門峽市進入山西,在山西轉了一個圈,從大同市進入河北省,到北京,又在河北省騎了一個圈。他說,那是為了看看古代歷史上所說的燕雲十八州。
瓶兒小草
然後又回到北京,進入唐山市,經承德市,到達曾經是清代皇家獵苑的木蘭圍場(即今圍場縣),深入內蒙古,從赤峰市,一直北上抵達滿州裡。這時季節已是9月中旬。
西南風鈴草
這次的騎行讓他進入了植物神秘的世界,從河南開始騎行時,他發現這路上一個人比較無聊,於是買了一個相機,在騎行休息時拍拍植物,拍了之後,就想知道它們的名字。於是把圖片發到百度的植物學、博物學類的貼吧,向網上的博物學高手請教。這樣,一邊拍,一 邊發,一邊學,進步很快,也從這種即時的學習中得到了樂趣。
4次騎行成「博物君」
2011年上半年,鄭海磊又開始打工,下半年再接著騎行。中間暫停了一段時間,又開始第四次騎行,一直騎到2012年10月份,然後在雲南大理市安頓了下來。
薔薇科一種葉子
這兩次騎行讓他遊遍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西藏、青海、甘肅,湖南、湖北、廣東、福建,一路上拍攝了大量的植物。
髯毛無心菜
在大理的兩年,他的收入主要是靠擺地攤,賣的是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首飾和紀念品。「那兩年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後來不行了,大理的人越來越多,商業氣氛也越來越濃。」他說。
一有空閒,他就深入大理附近的19峰和18溪拍攝植物,由於這些地方生態好,保存著大量的罕見植物,讓鄭海磊非常過癮。
鄭海磊在大理
後來,鄭海磊查看電腦中拍攝的植物圖片,幾年下來已經達到了4000多種,自己能夠認識的有2000種左右,而按植物分類學能夠準確鑑定的大約有1500種。
在這幾年中,他閱讀了不少植物學、博物學的書籍,如梭羅的《種子的信仰》、卡森的《驚奇之心》、梅比的《雜草的故事》、哈斯凱爾的《看不見的森林》、萊斯利的《筆記大自然》等,後來他又進一步閱讀植物學方面的專業教材,如大部頭的《植物學》等書籍。
狹葉香港遠志
在網絡上,博物學的愛好者們把《博物》雜誌呢稱為「博物君」,而現在鄭海磊也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博物君」。
2011年,北京的一些博物學愛好者成立一個「自然筆記」的博物小組,匯集了全國好多博物學的「重度痴迷者」,鄭海磊也參與了他們的活動,並從中學到很多知識。
鹿藿
2014年,鄭海磊從大理回到樂清,去年8月份在網絡上組織了「自然筆記·溫州站」的小組,開展公益性的博物學活動。至今共組織了4次的自然探索和野外觀察活動,去過永樂古道上的朱苔嶺、溫州甌海的盤古樓尖、瑞安的岷崗風景區和麗水的雲和縣。
要為家鄉的植物寫兩本書
雖然多年在外騎行,但在鄭海磊心中,最美的景色卻在家鄉樂清,尤其是城北的那片區域。在家的日子,他曾經多次來到城北登高、拍攝植物。站在城北的山巔,讓他覺得有一種清麗灑脫的氣息撲面而來。為此,他曾經有點誇張地說,城北就是中國。
近 年來,隨著他對博物學的進一步了解,對家鄉的植物越來越熱愛,有一個想法在他的心中也越來越成熟——寫兩本書,一本叫《童年的植物》,一本叫《野果》。並 且,他決定由自己為書中的植物插圖,於是在樂清的日子,他又重新拾起繪畫的愛好,跟一位畫家朋友學習繪畫,近一年來,他已經畫出了三四十幅植物、鳥類、昆 蟲的作品。
鄭海磊畫的博物學鳥類插圖
「博物學的繪畫也有悠久的傳統,中國古代和西方都有這樣的繪畫,中國近代的大畫家高劍父,西方的達爾文,都是這方面的高手,它與通常繪畫不太一樣,主要的特點就是寫實。」鄭海磊說。
為了寫書,鄭海磊這段時間正在收集有關資料,並且想找個安靜的地方住下來,同時還在學英語。
小沼蘭
鄭海磊說:「植物對於我來說,最吸引我的是,它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以前不認識植物的時候,我並不關心路上遇見了什麼,所有的植物一概稱之為野草,但現在走 到哪裡都會留意到各種細節,哪裡的哪種花開了,它屬於什麼科什麼屬,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有著怎樣的互動,等等。中國的植物有3萬多種,鳥類1495種,而 昆蟲更是不計其數。也就說,只要你有心,對自然的愛好足夠你玩一輩子。」
大花繡球藤
「對於我來說,博物和畫畫、騎行等等愛好,就是對抗時間流逝錯覺的最有效手段。」他說。
同時,他認為通過這個愛好,他也得以在全國範圍內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是通過純粹的愛好走到一起,線上線下保持著長久的聯繫,大家來自各行各業,唯一共同點就是對自然的愛好。
「我們也希望,能通過更多的宣傳,把博物精神傳播出去。」
花草圖片全部由 鄭海磊提供
來源:樂清日報 記者 黃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