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從未謀面的國際合作打開膜通道蛋白開關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在真核環核苷酸門控離子通道(CNG)基因中,某些致病突變是導致失明和色盲的直接原因。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楊建和阿希姆·弗蘭克團隊開展合作,在CNG的門控分子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6月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

  「CNG離子通道主要分布在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並且與視覺神經傳感和嗅覺神經傳感密切相關。」論文作者之一、大連化物所副研究員張躍斌告訴《中國科學報》,「CNG離子通道門控機理的研究對理解相關的致病機理和生物學過程有重要意義。」

  在視細胞中,感光色素的光激活會降低細胞內cGMP配體的濃度,從而導致CNG通道關閉,使細胞膜產生超極化。在嗅覺神經元中,嗅覺受體被氣味分子激活致使細胞內cAMP配體濃度增加,導致CNG離子通道開放,使細胞膜去極化。以往研究觀點認為,CNG離子通道的關鍵門控胺基酸是位於該蛋白胞外區域的E379 ,李國輝團隊前期通過理論模擬發現,CNG離子通道真正發揮門控作用的關鍵胺基酸是位於CNG離子通道S6螺旋上的F403和V407。

  理論計算還需實驗檢驗。2017年,李國輝團隊開始尋求實驗合作,經多方打聽,李國輝與楊建和阿希姆·弗蘭克取得聯繫。楊建曾通過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技術首次揭示了秀麗線蟲的CNG離子通道TAX—4的全長結構,該結構被解析後發現處於與cGMP配體結合時的開放狀態。阿希姆·弗蘭克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因發明單粒子冷凍電鏡而聞名。

  「我與他們之前並不相識,我們的溝通主要通過郵件和微信開展。」李國輝回憶道。一場從未謀面的國際合作就此展開。

  「兩位教授團隊的實驗結果證實了我們的理論計算是正確的。」張躍斌表示,「然而中間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的反饋是我們預測的狀態可能不太對。」

  「我差點認為這是一場不成功的國際合作,並做好放棄的打算。」李國輝說。然而,當2019年春節再次收到楊建的微信時,他有些意外。「我們做了結構實驗,跟你們預測的基本一致。」楊建說。「沒想到時隔兩年,這場合作還可以重新啟動。」李國輝感嘆,「這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

  楊建和阿希姆·弗蘭克團隊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分別解析了CNG通道開放狀態、關閉狀態和F403/V407雙突變下的高分辨三維結構,並通過電生理實驗證實了F403和V407雙疏水閥在調控CNG通道離子傳輸中的核心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4-020-0433-5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6-03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BluePro博樂寶:全球首款水通道蛋白膜淨水器震撼發布
    11月25日,中國直飲水大會暨全國淨水經銷商評選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BluePro博樂寶作為本次大會的首席贊助商,在現場發布了全球首款水通道蛋白膜系列淨水器。BluePro博樂寶此次帶來了全新的高科技產品,率先為淨水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跨時代變革。
  • 【中國科學報】「金鑰匙」開啟骨質疏鬆症治療「大門」
    【中國科學報】「金鑰匙」開啟骨質疏鬆症治療「大門」 2019-04-15 中國科學報 何靜 黃辛 PTH與在骨細胞和腎臟細胞中高表達的B類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成員PTH1R特異性結合後,能激活下遊信號通路。  「PTH1R就好比是一把鎖,PTH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大門,進而調節體內的鈣磷代謝,促進成骨細胞生長,抵抗破骨細胞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明偉說。
  • PNAS: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膜與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當前生物學研究熱點之一。細胞膜組分和結構均十分複雜,其中一些特殊組成直接與膜蛋白結合參與調控蛋白質功能。例如,膽固醇和4,5-二磷酸磷脂醯肌醇(PIP2)分別與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電壓門控鉀離子(Kv)通道結合。結構生物學研究獲得了GPCR表面上一些膽固醇結合位點信息,分子動力學(MD)模擬能直接觀測到膽固醇與一些GPCR的結合過程,在一些已知位點上得到與晶體結構非常一致的結果,並且預測新的結合位點。然而,目前PIP2與Kv通道的結合及調節機制還不清楚。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智障相關蛋白分子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熊志奇小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智障相關蛋白CDKL5在興奮性突觸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增進了對CDKL5相關疾病機理的理解。相關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智障是一類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疾患,不僅給患兒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肌聯蛋白和膜蛋白資料庫推薦
    肌聯蛋白是骨骼肌纖維中第三類豐富蛋白質,結構也十分複雜,研究表明,其與胸腺瘤重症肌無力、心肌病以及肌肉相關的呼吸衰竭等多種疾病相關。選擇Search進行詳細的搜索,右上角提供了蛋白質域的搜索。詳細搜索中我們可以根據同型胺基酸的位置、SNP位點的ID以及疾病類型進行檢索:
  •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研究》: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
    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問及為何選擇向國內主辦的《動物學研究》投稿時,他坦言:「從投稿至錄用只需要2~3個月,不僅發表速度很快,領域認可度還高,這對從事分類學研究的我來說很重要!」  無獨有偶,德國靈長類研究學者Christian Roos及其國際合作者前不久也將《動物學研究》作為首選期刊,發表了新發現的「緬甸中部一菲氏葉猴新種——Popa Langur」。
  • 復旦大學發現鎂離子通道調節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服部素之和閆致強團隊利用晶體結構、電生理記錄等手段,發現ATP調控鎂離子通道
  • 【中國科學報】精益求精做「有趣」科研
    周亮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追隨「偶像」赴港  2011年3月底,周亮收到一封來自長春應化所人事處的郵件,內容為申報參與第一批「香江學者計劃」遴選。  當看到郵件中出現香港二字時,他不禁留意「香江學者計劃」中導師的信息。  「突然眼前一亮,我發現支志明教授赫然在列。
  • 【中國科學報】給維C生產來一場「瘦身」革命
    瀋陽生態所研究員徐慧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通過對維生素C新技術的開發,為其生產帶來一場徹底的『瘦身』革命。」  發酵廢液排放的困擾  當前,維生素C已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藥保健品、飼料和化妝品等領域。徐慧告訴記者:「我國維生素C年產量約為12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然而,維生素C生產中會形成大量廢棄發酵醪液。」
  • 拓展:水通道蛋白的發現過程和生理作用
    答案:(1)磷脂雙分子層 (2)翻譯  迅速增大  (3)明顯降低    抑制  部分恢復    空間結構  (4)受體  重吸收   (5)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解析:(1)水分子跨膜運輸的方式自由(簡單)擴散,通過細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雙分子層即可;(2)蛋白質是mRNA翻譯得到的產物,蛋白質進入導致細胞在低滲溶液中吸收速率增大,體積迅速增大;(3)由表中數據可以知道與Ⅱ組細胞相比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創刊於1952年的《植物學報》,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雖頗多磨礪,甚至曾一度停刊,但國際化是其不變的信念。
  • 【中國科學報】打開深海機器人應用的大門
    可以說,這次的科考打開了深海機器人應用的大門。」在日前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唐元貴認為,展望未來,深海科考將在探測與利用深淵資源、探索地球板塊活動規律、認識深淵神秘環境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填補萬米海底實時傳輸視頻的空白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是參與本次深淵科考的一支重要力量。
  •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2015年07月03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黛梅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馮黛梅)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分別與美國資料庫
  • 利用VMD構建膜蛋白體系
    這些生物大分子結構中,膜蛋白結構佔了很大一部分。蛋白功能的變化很可能和周圍的脂膜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在VMD軟體中集成了membrane插件,可以便於我們進行膜蛋白結構的模擬。VMD中構建膜結構的方法如下:1. 打開VMD中的TK console,並輸入命令 packagerequire membrane2.
  • 【中國科學報】《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發布
    據9月23日召開的中國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研討會透露,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前後歷時25年的編撰,已於今年9月全部完成並出版。  Flora of China對80卷125冊的《中國植物志》進行了全面修訂,並譯成英文,共有文字25卷,圖版24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 中國學者基於機械敏感性離子通道的超聲神經調控 | 大家點評
    其主要原理是採用基因操作技術將細菌的光敏感蛋白轉入到特定類型的神經元中進行表達,並通過不同波長的光照刺雷射敏感蛋白,從而造成細胞膜兩邊的膜電位發生變化,達到對細胞選擇性地興奮或者抑制的目的。但是在哺乳動物中,光遺傳學技術需要通過顱骨手術將特定波長的光線引入腦中,這種創傷性為其在活體的應用帶來一定的局限。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其他無損傷的方法,比如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