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4日,有個考研的朋友備考中遇到困惑,問小西:
小西老師,您好。想問下導師願意接受跨專業考研的學生嗎?
作為導師,小西所在的課題組每年都有招收不少跨專業的考生。
跨專業考研是近半考生的選擇,最大的原因是2點:
1.高考時分數低,被調劑到冷門專業。之後大二轉專業時,績點排名不夠遺憾錯過,只能藉助考研的小帆船實現夢想。
在考研複試中的面試環節,我們經常問考生們:為何報考我們專業?在聽到的答案中就有不少類似的。比如說,高考填報該專業後被調劑,大學3年期間旁聽了該專業的不少課程,希望碩士階段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
2.之前專業就業太難,跨專業考研只為就業。在討論某個專業是否要考研時,我們通常會提到就業。若是本科學歷能找份好工作,考研就不是必選或推遲就業的選擇。
企事業單位招聘中學歷要求提升(=學歷貶值)後,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情況也變得嚴峻。不少專業的碩士、博士就業出路同樣不理想,跨專業考研改變就業方向就是不少學生的選擇。比如說,物理專業的本科生轉通信工程的碩士。
考研通常有跨專業、跨學校、跨區域的「三跨」之說。跨學校和跨區域,看字面能理解。相對來說,學校隨著距離越遠,影響力變小(清北等頂尖名校除外)。跨專業通常有「大跨」、「小跨」之分。
之前的文章中,小西也說過「大跨」是在不同學科門類間,如文轉理(慎重)、理轉文(相對可行)、醫轉經濟類等。「小跨」是同一個學科門類間的不同專業,比如工科的環境工程學生跨專業考生態學的碩士。
包含我在內的部分導師,不會拒絕跨專業考研的學生,前提是「小跨」,具備一定的相關專業技能和基礎。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大學的研究生招生簡章中,部分專業的招生要求會寫明「僅限招收××專業或相關專業的學生」。這句話已拒絕了不少跨度過大的學生。
之前,和不少導師(面試考官)聊過這個話題,不少人持有的觀點是「不反對,鼓勵,得上進肯學。當然,學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跨度過大也不太合適。交叉學科/課題肯定會引入不少相關專業考生,利於課題組學生之間的交流。」
「小跨」最大的好處是知識面廣(學科融合),對跨考專業有興趣,容易出成果。而且,「小跨」各專業之間差不多50—70%的基礎課程是一樣的,體現專業差別的就是幾門專業課程(難度不大),這些知識學生一個學期內就能補上。
可是,在跨專業考研的學生中,很多一部分是「為就業」而跨專業的,之前的專業沒學好,考研入學後也不太用心學新專業。和單獨看書不同,理工科的實驗技能等都是得是經歷、熟悉後才能掌握的。
事實上,我們也有遇到不少跨專業的學生,真的有點「頭疼」。部分老三本、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學校的支持下(提高就業率,考研算就業一部分)大一開始準備考研,三年的準備收穫的是初試的高分。
學校、學院肯定不會拒絕錄取分高的考生。但是進入課題組後,我們發現肯問、肯學的跨考學生基礎差些沒有問題,指導多一些、起步慢一些而已。可是,很多學生僅僅是混個名校學歷,讀研階段不想做什麼,和導師眼中的「高分考生」不是一個概念。
三年碩士下來,給我們最大的感覺就是「懶散」,很容易在導師心中給「跨專業考生」貼上一個不太好的標籤,影響後續其他跨專業考生的接收。當然,我們這裡聊的是導師是否願意選擇跨專業的考生,而不是是否影響這類考生的錄取。
說的直白些,跨專業的考生經過一年的備考,重點學習2-3門專業課程。自身的專業基礎肯定不如本專業的學生。要想得到導師的認可,起碼要表現出積極心態、對跨考專業的極大興趣。
同時,對於2020年的考生,小西想說最後的這段時間非常關鍵,一定要提高效率、調整心態、勞逸結合等。對於記憶性的知識點,反覆記憶很關鍵。不要讓自己在成績出來後懊惱後悔。
其實,在跨專業考生中,有一類深受導師喜愛,即本校的跨專業考生!你猜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