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資料圖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全景手繪圖。重慶市規劃局供圖
手繪的人民大禮堂什麼樣?這樣的小清新圖畫,不少網友直呼喚起了童年記憶。
傳統風貌街區是悠久的城市歷史見證,為配合主城傳統風貌街區保護修繕利用工作,重慶市規劃局、市勘測院採用手繪地圖的方式勾畫出主城區28個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統稱傳統風貌街區)。
24日,重慶市規劃局、市勘測院推出了「手繪重慶」的第9處,即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傳統風貌區。
仿明清宮殿建築設計
西南大區傳統風貌保護區之一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該建築群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也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傳統風貌區位於渝中區上半城,西側與北側以人民路為界,南以學田灣正街為界,東以蒲草田及棗子嵐埡正街為界,總面積12.83公頃。其中,核心傳統風貌保護區約5.77公頃,建設控制區約7.06公頃。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始建於1951年,竣工於1954年,仿明清宮殿建築設計,是重慶市的標誌性建築和新中國最宏偉的禮堂建築之一。
這是解放後重慶市政建設的經典之作,其金碧輝煌的外觀,恢弘的氣勢,受到無數中、外遊客喜愛。
市規劃局人士介紹,世界建築學界對這座優秀建築作品的良好肯定,充分體現出「大禮堂」在重慶地標建築中的重要地位。如今,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仍是重慶旅遊重要的人文景觀標誌。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牌坊手繪圖。重慶市規劃局供圖
有重要建築歷史價值
這座優秀的建築不僅是重慶召開重要黨政會議和接待外賓的場所,也是重慶人民的重要集會場所,具有十分重要的建築歷史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中心禮堂採用仿明、清兩代的宮殿建築特色,分為中心禮堂、南樓、北樓三部分,南北樓為三樓一底。運用了中國軸線對稱的傳統手法布置,立體部分仿天壇及天安門形式組成。
為了避免單調,再配以柱廊式的南北翼,並以塔樓收尾。立面注意比例勻稱,再加以綠色琉璃瓦屋頂,大紅色廊柱,玉白色欄杆,顯得格外雄偉壯觀。
中心禮堂正對面系一座彩繪大牌坊,嵌有從右至左題寫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八個金色大字牌匾一塊。匾中之字,筆力遒勁、剛柔相濟,但未落題寫者之名。此題寫之謎一直到2000年下半年,通過相關專家多方尋找,「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幾個字最終查詢到由曾任《四川日報》總編輯、四川省書法協會會長、書法家李半犁題寫。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局部手繪圖。重慶市規劃局供圖
新聞多一點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小檔案>>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建成,與老一輩革命家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對重慶的關懷是密不可分的。
194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成立。鄧小平任第一書記,劉伯承、賀龍分任第二、第三書記。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同年底,四川全境解放。
1950年1月,為了更好地接管西南已解放的城市,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以劉伯承為主席的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均在重慶辦公。解放後的重慶由於當時基礎設施較差,沒有可供千人以上的集會場所,故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籌建大禮堂。
1951年4月,大禮堂的籌建工作開始。1951年6月即開始破土平整場地,1951年7月西南軍政委員會工程籌建處從5個設計方案中,選定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工程處」總工程師——張家德建築師的設計方案。
按照設計,大禮堂外觀採取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並吸取西方建築結構特色,禮堂主體大廳屋面造型仿北京天壇祈年殿,不同之處是在角鋼網殼外邊附加木屋架作成琉璃瓦屋面,即採用鋼筋混凝土和磚木結合的混合結構。
結構設計,採用大跨度直徑46.33米的鋼結構穹頂,置於現澆鋼筋砼樓柱上,高度55米的大廳正中沒有一根柱子,中心大廳入口處門樓仿天安門造型。
大禮堂和南北兩翼配樓,最初設計為2.5萬平方米,後因資金緊張,實際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65米,其中禮堂高55米。整個工程耗資約600億元(解放初期幣值)左右。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和軍政委員會一律改為行政委員會。」原為西南軍政委員會修建的「大禮堂」,也因此而改變名稱。
1954年4月,大禮堂竣工後,被命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並由賀龍題寫。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32次會議決定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關,1954年11月1日,西南行政委員會正式宣布撤銷。
1955年,「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改名為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1987年,被英國皇家建築學會與倫敦大學編印出版的世界建築經典著作《比較建築史》第19版載入史冊,該刊物首次介紹1949年後建成的,新中國43項著名建築,其中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建築榮獲第二的排名。
2000年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被公布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梁思成建築創作設計頒獎大會」上,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獲「創作設計大獎」。
2016年9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設計師小檔案>>
這座保存完好至今仍讓人驚嘆的優秀建築,得益於著名建築設計師——張家德的巧妙構思。
張家德(1913年-1982年),四川省內江市威遠鎮西人,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1934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精於設計又通曉結構,以擅長民族建築設計聞名於世。
1951年4月開始籌組了「大禮堂建設工程處」,調段雲任處長,張一粟任副處長,張家德任總工程師,從原西南建築公司、重慶大學、西南工專以及市屬有關部門抽調了設計施工、後勤採購供應、行政財務管理等近40名人員組成的前期工作班子,雷勵風行地展開了一系列工作。
設計大師們按照上級指示,先後設計出五套建造方案,會同專家學者反覆研究論證,最終選定張家德設計的類似北京天壇圓形仿古大屋頂方案。
在張家德等一線人員全身心投入大禮堂的建造下,3年後大禮堂就交付使用,並向全市民眾開放參觀三天。
後張家德奉調北京,擔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及建築設計院技術領導職務,1959年應邀返回重慶參加了大禮堂的維修指導工作。晚年因雙耳失聰又身染重疾,於1982年在北京病逝。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蔣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