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考生趙某某從三十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趙某某在學校女廁所偷拍被發現後供認不諱,在老師的教育下,趙某某寫下了保證書,並向女生真誠道歉。
校方考慮到臨近高考,學生可能是因為過大的精神壓力犯錯,便同女生溝通,希望給趙某某一個機會。
女生同意了,只要求趙某某和父母一起向自己道歉。
一提到告知父母,趙某某立刻緊張起來,苦苦哀求老師不要告訴家長。
最後老師決定由趙某某自己告知家長。
當天放學回家,趙某某父母還未下班,趙某某在家中待了10分鐘之後,他從9樓來到1樓扔了個垃圾,隨後直接坐電梯到30樓,從高樓墜下。父母下班回家發現兒子墜亡,根本就無法接受。
趙某某扔掉的垃圾袋裡的紙條,寫著「害怕」二字。
趙某某的父親一見到兒子的班主任便打了一耳光,不停辱罵近三個小時。
發生跳樓的事件後,校長主動帶著班主任和老師一起與家長見面進行慰問,並且提前說好,要理解跳樓學生家長的感受,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果不其然,該生家長見面就給了班主任一耳光,還罵了其三個小時。班主任已經有50多歲了,在其家長的打罵後嚎啕大哭。
當學校告知是他們兒子偷拍時,並且在有監控錄像、有證人、還有他親自寫下的保證書的情況,他爸媽卻質疑這一點,稱「手機裡沒有視頻就不能證明」。那就是沒證據,所以絕不相信。
父母眼中內向的趙某某,並不是話少乖巧,只是在父母的強勢下不敢發聲。
趙某某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犯錯,對父母不信任,很可能源於長期父母對他情緒傾訴的粗暴打斷。
孩子不表達,不代表不存在,情緒教育的缺失,終究會為孩子的人生埋下隱患。
常州一位6歲的女孩隨爸爸到工地玩耍,在幫忙收拾工具的時候,一枚鋼釘射進了女孩的胸膛。
由於沒有流血,女孩一直隱忍不發,直到晚飯後實在疼痛難忍,才向父母說出實情。
送到醫院檢查以後,醫生都震驚不已,7釐米長的鋼釘距離孩子的心臟僅有26毫米。
一個六歲的孩子忍受著鑽心的疼痛,在那未知的幾個小時裡承擔著無盡的孤獨與恐懼。
一旦向父母坦白,可能得到的不是安慰與心疼,而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
對父母來說,每一句責備都是愛和關心,可在孩子心中,父母的訓斥卻如洪水猛獸般可怕。
感受是家庭溝通的核心,當父母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感受,就會導致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甚至不敢溝通。
情緒是感受的核心,父母只有學會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耐心引導,才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知心人。
孩子為什麼寧願抱著手機和朋友嘻嘻哈哈,也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
因為父母很可能會潑下一盆冷水:這有什麼好笑的?
《少年說》中,小姑娘景頤便演繹了孩子對父母關閉心門的全過程。
景頤吐槽媽媽總是拿她與學霸作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永遠看不到?」
媽媽絲毫沒有關注女兒瀕臨崩潰的情緒,自顧自地回答:媽媽是比較客觀的,我認為你要不受點打擊,你會有點飄。
媽媽一次次的「拍打」,抹殺了景頤所有的努力,孩子很難打開心扉,與媽媽分享自己的進步。
父母與子女的心牆,就這樣越砌越高。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要讀懂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是困難的,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只能針對孩子的行為來做出反應,經常不知疲倦地教孩子怎麼做、哪些行為是不對的。
很多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只能感受情緒,並不懂得情緒為何物,還不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只好用哭、喊叫等單一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父母去猜測他們的感受,並幫助他們表達出來。
所以當孩子傷心、哭鬧時,家長如果能先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就事情的本身來做出行動,效果往往會更好。
孩子得意洋洋,也許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誇獎;
孩子傷心落淚,也許只是需要父母的一句安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都與情緒管理,尤其是對負面情緒的處理密切相關。
可是在父母的打擊下,孩子連分享情緒都成為了負擔,更無從談起學會正確的情緒管理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珍視自己,殊不知,很多委屈自己的孩子,是父母親手剝奪了孩子愛自己的權利
韓劇《天空之城》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家庭。
父親是著名醫院的院長,兒子英才考上了韓國頂級大學,一家人外表光鮮亮麗,可內裡,卻布滿了蛆蟲。
英才在家中沒有任何發言權,甚至無權難過,唯一能做的就是學習。
每當英才感到痛苦,想要反抗,父親便會以強權壓制兒子,甚至舉起獵槍對準兒子的頭,以此使兒子屈服。
英才的心理也漸漸扭曲,甚至開始了自虐式學習,「只要還能呼吸,就必須學下去。」
在他心中,只有考上頂尖的大學,再放棄入學資格,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復。
最終,英才實現了自己的計劃,隨後離家出走。
母親在得知真相後絕望自殺,父親妻離子散,變成了一個尋找兒子的流浪漢。
英才甘願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毀掉一切,因為他恨這個家,但是他同樣不愛自己,甚至對自己的未來毫不在意
因為,他已經在父母的壓迫下,喪失了愛自己的能力。
父母只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平等,孩子才能學會珍視自己,聽從內心的聲音。
正如教育專家蘭海所說:
對於孩子,真實的情緒比正確更重要,家長應該給孩子營造自由表達的空間,才能培養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
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毫不猶豫地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