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個教師節前後,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院士的心情不錯,不僅僅在於交大醫學院為全國抗疫作出傑出貢獻,有10名先進個人、1個集體受到表彰,更主要在於半年多前他提出的三大問題,如今新學期伊始,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和積極回應。
對這位心懷家國的醫學教育工作者來說,看到「好學生學醫增多、醫學教育改革加速、全社會尊醫」等氛圍的形成,無疑是感到欣慰的。正如他在論文中所言:我們相信風雨過後是陽光, 這次疫情一定會被戰勝!,但也將有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徵程!
一喜:「一流」醫學生增多
猶記得,2月16日疫情爆發不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微發布了「致高三學子的一封信:愛醫學,即刻就是最好的時刻!」,在學子中引起廣泛共鳴。
半年後的高考錄取中,全國多所醫學類高校的分數線呈現普漲趨勢,交大醫學院尤為明顯。陳國強院長在教師節座談會上介紹,今年交大醫學院本科招生實際錄取680人,在全國範圍內醫學院招生排名又創新高,有招生計劃的30個省區市,一半的省份招生錄取分數線進入綜合性院校前五,全部有招生計劃的省份進入前七名。
交大醫學院在上海綜評批次招生計劃90人,入圍137人,面試入圍分達562分,位列上海理化雙選專業組首位,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名列上海各高校第2位,全國近700所在滬招生高校一本批次的第2位。
陳國強院長認為,這既說明交大醫學院已經具備吸引優秀考生的強大吸引力,更給學院和教師帶來巨大壓力和使命感。面對「一流」的醫學生,必須努力推動既適合醫學教育發展,也適應優秀學生的教育教學改革,將他們培育成為更優秀、更卓越的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優秀人才。
二喜:醫學教育改革提速
2月18日,陳國強院士在主流媒體上發表《《痛雖未定,亦需思痛——疫情下我們必須反思醫學教育》一文,在教育界、醫學界獲得高度讚許。
文章指出,流行病學專業隊伍的短缺,疫情早期臨床醫務人員防護意識和能力不足帶來的傷亡,充分暴露了醫學教育的缺乏系統性安排,在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中存在明顯短板——重「技」而輕「道」,重「治」而輕「防」,重「專」而輕「全」。
另一方面,由於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投入過低,公衛人員待遇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社會地位偏低,導致公共衛生學科發展明顯弱化,也與臨床醫學脫節,以致高層次公衛人才培養乏力,人才流失嚴重。
而最新的醫學教育改革意見中,明確提出應加快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深化醫學院校與疾控中心、傳染病醫院的醫教研合作。
有關提議也有望得到落實:在制定落實醫學教育發展中長期規劃頂層設計方面,應在醫學教育與衛生服務的有效協同下,研究制定醫學教育2030中長期發展規劃,並將醫學院校發展納入醫教協同機制下的統一管理。
三喜:全社會尊醫氛圍濃
2月23日,由陳國強院士牽頭交大10餘名專家,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誌發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重磅文章,其力度之大、思考之深,在全社會引發廣大關注。
文章從公共衛生防控體系、應急響應機制、科技創新、醫療供給與儲備等十大方面的問題進行系統梳理, 並在此基礎上著重就加強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體系、完善應急防控體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民知識普及力度、構建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以及國家生物安全體系等提出相關建議。
隨著社會經濟恢復正常化,上述提議都得到了重視,而在剛剛舉行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凸顯了全社會尊醫的良好氛圍。
醫務工作者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堅毅地守衛著祖國人民的生命安全線,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而陳國強的院士的「三喜」,也是全體醫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