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勉勵學子聽從內心召喚填報...

2020-12-13 瀟湘晨報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古時醫家孫思邈的這番體悟讀來頗讓人感慨。

這半年多來,我們經歷著史無前例的疫病來犯,也目睹著危難時刻生死相守的醫患之情。不論是2月末那名杭州新冠患者出院時的一番表白——「說星星很亮的人,是沒有看過醫護人員的眼睛」,還是3月裡馳援武漢的上海醫生「陪老人看落日餘暉」的動人一幕,在今年這個乍暖還寒的春天,人們讀到了四個字——人間值得,更讀到了醫者大愛。

眼下,又是一年高考招生季。有人期待,經此一「疫」,醫科會大熱;也有人疑慮,當下年輕一代乃至他們的家長,或許未必願意讓孩子涉足這份又苦又累甚至還有生命危險的職業……

對醫科,「看漲」或「看空」,其實都不必。「全世界從來沒有像這一刻那樣需要我們,信賴我們,期待我們!」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疫情發生以來最深切的感悟之一。在他看來,今天我們談學醫,談的是一份職業的崇高感。經此一「疫」,人們更須明白,從醫,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醫學強則國強,醫學會成為越來越熱的專業

文匯報: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結束了,眼下正是各地考生填報志願的時候,醫科會否成為一個報考焦點?或熱或冷,您的預期是什麼?

陳國強:我們很欣慰,最近五年來,對高水平醫學院校來說,醫學一直是優秀考生青睞的專業。以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為例,全國31個省(區、市)的錄取分數線逐年攀升,一大批優秀年輕人帶著對醫學的極高熱情來到上海,步入醫學的殿堂。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醫務人員的表現更凸顯醫護的偉大和這份職業的崇高。上海交大醫學院的很多畢業生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中流砥柱,他們聞召而動,勇往直前,以生命守護生命,扶生命大廈之將傾,挽疫情狂瀾於既倒,良知良能,可歌可泣,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肝膽。

我相信,經此一「疫」,國人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醫學強則國強,醫科理應成為值得舉國高度重視的學科,醫生護士更應成為最受國人敬重的崇高職業。我深信,醫學會成為越來越熱的專業。

人類歷史上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抗疫重任,將由這一代醫者扛起

文匯報:您在上海交大醫學院2020屆畢業生晚會上說,「全世界從來沒有像這一刻那樣需要我們,信賴我們,期待我們」。您覺得現在是怎樣的時刻,又需要怎樣不同於以往的醫者?

陳國強: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越來越高,健康是「1」,如果這個「1」缺失,其他都是「0」。「生命至上」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實踐表明,醫療衛生事業事關人民健康、事關社會穩定、事關經濟發展、事關國家安全。醫者,正是人民健康的守護神。

我記得當時跟畢業生說,你們這一代,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獨特的畢業禮,你們這些準醫生,要扛起人類歷史上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抗疫重任,你們未來也將為人父、為人母,或將面臨一個人類現代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嶄新生活方式,你們的戀愛模式、育兒方法、消遣娛樂,或將一一重構。

而在此期間,我們同樣需要重構的是醫學文化,強調科學精神,將求真的認識觀,求善的價值觀,求美的藝術觀融為一體。我們既需要複合型高層次人才,也需要培養一批「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防治結合全科醫學人才。今天的醫者既需要救死扶傷的道術,也需要基礎紮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更需要心中有愛的仁術。

學醫誠然苦,但哪一份職業是容易的呢

文匯報:您說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需要醫者,但如今的00後考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於物質豐盈的時代,孩子自身及其父母可能未必願意孩子選擇醫學這條又苦又累甚至還有危險的人生路,對此您怎麼看?

陳國強:其實,我時常收到學過其他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後希望再來學醫的信件,雖然由於政策的限制,無法滿足他們的心願,但讓我們欣慰的是,有孩子願意加入我們的隊伍,即便無法如願,卻對醫學心生歡喜與理解。

一個時代的青年自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也有屬於他們的時代際遇。雖然網上經常出現「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的吐槽,但我們必須要相信,今天的大多數孩子是「可愛、可信、可為」的新一代。他們有獨立精神,也有奉獻意識,他們有慎辨慎獨的能力,對人生的意義也有自己的思考。誠然,學醫苦,從醫也苦,但試問,有哪一份職業是容易的呢?又有哪一份職業能讓從業者在助人的同時,使自己也獲得無比的快樂與幸福呢?

醫者如磐,醫學是人學

文匯報:經歷過疫情,很多人確實發自內心地讚頌醫務人員,為白衣逆行動容、落淚,更希望當自己的生命擱淺之時有優秀的醫護服務在側。可一旦談到自己或家人是否會從醫,又有人打起了退堂鼓,對這份心態您如何看?

陳國強:「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在這樣一個人人嚮往健康,而醫療資源仍然失衡的年代,選擇醫學,永遠離不開責任和擔當。

我們無需否認,由於社會發展速度快,競爭激烈,「屁股決定腦袋」和「精緻的利己主義」氣息會存在,但我深信,醫者如磐,「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同樣處處可見。我甚至相信,這種責任感會變得越來越強烈。

醫學是人學,直接面對人的生命,醫學知識既飽含生命的邏輯性,也時刻呈現生命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更凸顯醫學的不確定性和辯證性。學好醫學,除了要下點「死記硬背」的苦功,更需要邏輯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問題導向思維和科學思維,也同時需要宏觀思維和微觀思維。擁有了這些思維方式,才能從沙粒變成珍珠,從石頭化作黃金,更讓枯枝長出鮮果,沙漠布滿森林。這是醫學的本分,也是醫學的美與快樂。有了這種美與快樂,即使不行醫,對個人的成長也是非常有益的。

未來的醫生需終身學習,「博學而後成醫」

文匯報:古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千百年來,中國人從醫有一份濟世情結在。古往今來也對醫者始終提出很高的要求。在您心目中,希望什麼樣的學生接棒醫學事業?

陳國強:思以達智,方能久遠。「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直到今天,我依然期待,我們的學生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愛,在理想中揚帆,在夢想中遠航,在實踐中收穫,在披荊斬棘中超越自己,更超越我們,讓他們自己、讓中國、讓人類擁有更美好的未來。這是因為,我們要鄭重交給下一代從醫者的這根接力棒,是一根事關人類未來福祉的接力棒。

眼中有的那束「光」,是期待這些孩子擁有看不見、摸不著卻不可忽視的獨立人格力量,照耀自己,更溫暖他人。

走進社會,只有「胸中有志」,方能不迷失。志行萬裡者,最忌中道而輟足,無端消耗生命。

今日的醫學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內科外科化,外科微創化,微創機器化,專科精細化,醫療機械化。千變萬化,醫者如磐,要有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要懂得在反思中進步,不屈不撓,追求科學夢想。

有了鴻鵠之志,還要腹中有才。有才,方能創新克難,造福病患。莫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專」而不「博」的迷霧中。醫學不斷發展,知識不斷更新,未來的醫生更需終身學習,「博學而後成醫」。

當然,作為醫者,唯有大愛,才能讓醫學最終充滿有溫度的力量。上海交大醫學院新生入學之際,總會一同觀看大師劇《清貧的牡丹》,王振義用牡丹背後蘊含的深意,勉勵醫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醫者德為首,偉大的醫者,不屑於奉承,不排斥質疑,醫學充滿不確定性,我們並非全知全能,但在幫助病人趕走疾病折磨之際,往往一句有溫度的話、一個暖心的舉動,都會成為病人救命的那根稻草。診斷書上生硬、冰冷的解析之外,良言一句三冬暖,能燃起生命低谷的無限希望。越是物化的醫學越要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這就是「心中有愛」。

星星之光,亦可燎原,每一名醫者光芒如海,這個社會也會陽光普照,溫暖病弱。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別總想著「C位出道」,要學會換位思考,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8屆畢業典禮上,1811名醫學生共宣醫學誓言。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作畢業致辭,在這堂「最後一課」上,陳國強四次說「憂慮」,告誡畢業生不忘學醫初心。陳國強提醒學子,別總想著「C位出道」,要學會換位思考,尊重、包容、耐心、愛護、溫暖……所有這些,別人可以缺失,而醫者必須擁有。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一行來訪復旦上醫
    5月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率黨政班子領導一行來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兩院交流座談會在治道樓二樓和漢堂舉行。雙方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職能部門負責人和部分院系負責人出席交流座談會。座談會由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主持。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在會上介紹復旦上醫整體情況。
  • 上海交大醫學院、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共建慢病...
    「慢病的上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就在我剛剛說話的這30秒裡,據就有1人罹患癌症,1人罹患糖尿病,至少有1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交大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陳國強說,慢病防控工作急需凝聚起更多團隊、更多智慧、更多力量,圍繞關鍵核心問題開展重點攻關。2018年我國發布的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顯示,慢性病發病人數約3億人,65歲以下人群慢性病負擔佔50%。
  • 陳國強院士迎來三喜,好學生學醫、醫學教育改革加速、全社會尊醫
    第36個教師節前後,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院士的心情不錯,不僅僅在於交大醫學院為全國抗疫作出傑出貢獻,有10名先進個人、1個集體受到表彰,更主要在於半年多前他提出的三大問題,如今新學期伊始,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和積極回應。
  • 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在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
    10月28日,上海交大醫學院——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在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中心將充分整合雙方優勢資源,聚焦「慢病防控」,開展深度合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表示,中心的成立,有利於搭建高校與中心深度合作的戰略平臺和溝通橋梁,將使高校的學科類別齊全與中心豐富的科研資源和高水平科研隊伍優勢互補,培育跨學科、跨領域、跨系統的教學科研團隊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第二屆餘㵑論壇在交大醫學院舉行
    11月26日,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第二屆餘㵑論壇在上海交大醫學院懿德樓二樓報告廳舉行。論壇特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院士,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袁正宏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陳洪,以及來自交大醫學院、免疫所、周邊高校、科研院所逾300名師生全程參與。在論壇期間陳國強教授與聞玉梅院士親切交談,並感謝聞院士在耄耋之年親自到訪醫學院和免疫所,為母校師生傳道解惑並給予指導和關懷。
  • 交大醫學院開出哈佛醫學院年薪,比國家標準高兩三倍,吸引境內外...
    院長陳國強這樣說,博士後是年富力強的創新主體,如果我們的優秀博士不去國外大學做博士後,而願意留在國內大學做博士後,甚至國外博士也願意到中國大學來做博士後,那麼有如此吸引力的大學才堪稱世界一流大學。激勵計劃的目標,正是吸引境內外優秀博士加盟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鼓勵博士後潛心科學研究,穩步提升博士後培養質量。
  • 上海交大醫學院與上海開大聯手共建老年服務專業
    東方網通訊員卓越12月9日消息:昨天,上海市民健康素養第一課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開放大學合作籤約儀式舉行。上海開大校長袁雯、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共同籤訂了兩校合作協議。上海開大校長袁雯表示,雙方共建老年服務等專業,未來將向社會輸送更多優質養老服務人才;共同開發系列健康讀本,提升市民健康素養和醫學素養,掌握醫學常識,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健康的價值;依託開放大學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優勢,打造優質、便捷、靈活的教育平臺,助力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繼續教育和專業提升。
  • 上海交大醫學院耶魯大學聯手建設免疫代謝研究院—新聞—科學網
    >
  • 上海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開工
    11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在浦東新區天雄路開工。歷經百餘年的上海交大醫學院拉開了從浦西延伸到浦東,從黃浦盧灣拓展到張江科學城,從新天地融入到國際醫學園區的序幕。開工儀式由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院黨委書記範先群在致辭中表示,建設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推進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和健康上海建設的重要戰略布局,是助推交大醫學院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的重要戰略支持。
  • 上海交大醫學院「偵查小分隊」出徵武漢:病因診斷的任務同樣光榮而...
    圖說:上海交大醫學院新冠病毒肺炎病因診斷研究團隊今早奔赴武漢 陳鈞攝(下同)今天一早,上海交大醫學院組建的新冠病毒肺炎病因診斷研究隊伍奔赴武漢前線。這支「偵查小分隊」由6位專家組成,包括附屬瑞金醫院病理科王朝夫、費曉春、張衡,超聲科劉振華和基礎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蔡軍、趙雷等。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新冠肺炎病例的病因分析,深入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過程,為相關臨床診療規範的確認提供科學依據,並為後續研究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 上理工與上海交大醫學院合作探索醫工交叉創新之路
    26日,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強強聯手,共同發起建立的「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 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9月26日電 (記者 許婧)工學如何攜手醫學?談及雙方的合作,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指出,現代醫學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應用,生命醫學的前沿研究和轉化創新領域的實踐越來越需要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合作。
  • 「超燃」的上海交大醫學院畢業典禮
    圖說:上海交大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來源/上海交大醫學院提供(下同)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1857名2019屆畢業生迎來了畢業典禮。在文化廣場,典禮現場是一片「紅海」,氣氛爆「燃」。
  • 交大醫學院與上海開大籤約共同提升市民健康素養
    圖說:交大醫學院與上海開大籤約合作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 (記者 王蔚)上海市民健康素養第一課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開放大學合作籤約儀式昨天下午舉行。上海開大校長袁雯、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共同籤訂了兩校合作協議。
  • 上海交大醫學院和上海開大合作開設老年服務專業,開發系列健康讀本...
    今天(12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上海開放大學籤訂合作協議。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希望通過雙方的合作,務實的行動,提升市民醫學素養和健康素養,共同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上海開放大學聘請張志願、範關榮、李宏為、寧光、黃荷鳳為上海開放大學榮譽教授;聘請交大醫學院王慧、章雅青、姜麗萍、侯黎莉為上海開放大學客座教授。王慧還被聘請為「首批社區醫學與健康系列讀本」主編。
  • 上海交大醫學院畢業典禮在仁濟東院舉行!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
    畢業季7月4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仁濟分會場)在仁濟東院科研樓報告廳舉行。今年從仁濟臨床醫學院畢業的本科生、長學制學生、研究生共243名,其中46位是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的首批畢業生。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正式成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31日正式成立,將致力於培養臨床及科研方向的醫學人才,承擔交大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對法合作交流,通過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切實提高交大醫學院醫教研國際化水平,最終實現培養高端人才的目標。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31日正式成立。
  • 陳國強院士:選擇學醫意味著什麼?
    隨著各地陸續公布高考分數線,填報志願又成了讓學生、家長糾結掛心的大事。高考生會不會報考醫學院,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季都會引起熱議。而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不僅讓高考延遲了一個月舉行,更讓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學子對醫學、對醫生這一職業又有了新的認識。
  • 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重構的世界更需要醫者如磐 上海交大醫學院1976...
    上海交大醫學院黨委書記範先群寄語畢業生,希望大家能夠不辱使命,飲水思源,愛國榮校,擔當時代重任;能夠不忘初心,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守護人類健康;能夠牢記醫學誓言,為中國人民的健康事業,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努力奮鬥,努力成長為勇於擔當的「中國脊梁」。
  • 中科院院士金力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
    圖說:復旦大學上海學院迎來新院長 來源/復旦上醫(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今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官微發布消息:近日,市委、市政府決定,任命金力同志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桂永浩同志不再主持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行政工作。他在復旦上醫學習、工作42年,他說全體復旦上醫人以高度的政治覺悟、很強的大局意識、務實的工作作風,形成了共同的價值理念和追求,大家共同拼搏、分享喜悅,彼此理解、相互支持,這是值得自己永遠珍惜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