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丹)幼兒園不得考試,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近日,教育部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並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面向全體兒童,尊重個體差異,注重習慣養成,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創設良好的生活和活動環境,使學前兒童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不得組織學前類競賽活動
《徵求稿》包括9章75條,內容涉及了幼兒園的規劃與舉辦、保育與教育、學前兒童、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等多個方面。學前兒童章節明確,學前兒童入幼兒園等學前教育機構接受學前教育,除必要的身體健康檢查外,不得組織任何形式的考試或者測試。校外培訓機構等其他教育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開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訓,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組織學前兒童參與商業性活動、競賽類活動和其他違背學前兒童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徵求稿》還在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章節明確指出,國家實行幼兒園教師資格制度。幼兒園教師應當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已取得其他教師資格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並取得合格證書後,方可在幼兒園任教。如曾有虐待兒童、性侵害、性騷擾等行為,將採取「一票否決制」。
提前「搶跑」不利長期發展
幼兒園去小學化,讓不少家長焦慮起來。「幼兒園不教,怕進小學跟不上,而大家都在上,被逼無奈也只能『跟著上』。」近年來,幼兒園「搶跑」愈演愈烈,四五歲幼兒放學後在培訓機構間「趕場」已成不少滬上家長的常態。對此現狀,中福會託兒所所長方玥就曾表示過憂慮,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他學會主動學習,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如果不斷地放到培訓機構學習,這種學習是被動的,習慣了長久以往的「被動學習」,孩子可能會缺乏學習主動性,覺得學習只是為了爸爸媽媽,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方玥說,幼兒園並非一點知識都不學,而是將幼兒園的知識融入在日常的遊戲化活動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求進步。「不教之教,是適合這個階段孩子的一種教學方式,將知識浸潤在活動中,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能自主、自由成長。」其實,上海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小學「零起點」,正是為了遏制低齡「搶跑風」。如今,全市所有小學的小一新生都會經過這個「學習準備期」,慢慢過渡到正常的小學生活。在此期間,語、數、外等各科的學習時間、內容都會慢一些、淺一些,以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