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術有多種稱謂,如堪興術、地理術、青囊術、相宅、青烏、形法等。它是論述和指導人們選擇處理住宅和墓葬的位置、地勢、朝向、布局、營建等系列學說和主張,是選擇居住環境、營造建築物、充分利用地理地形進而趨利避害的一種術數。
中國人皆知道風水。風水一詞始見於東晉時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清代業界學者進一步解釋說:「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自古以來,在選擇處理陰陽宅和其他建築物上,特別重視周圍的風向和水流等形勢,認為風水與住者或者一家的吉兇禍福有密切關係,以」藏風得水」的地理為佳,在這上面開動筋,從而形成專門學問。
風水術的起源很早,剛開始風水術同佔ト術聯繫在一起,風水先生同時又是巫師。
春秋戰國時期,《管子水地篇》提出了「地中生氣」、地氣流動"的理論,豐富了初期的風水木理論,並開始運用於陰陽宅的選擇。秦昭王七年(前300年),丞相樗里子去世,按他的遺願葬於陝西渭南章臺之東,這是他生前自選的葬地。樗里子曾說,這裡地氣旺盛,將來會有天子宮殿夾我墓室。到了西漢,果然長樂宮就建在他的墓東,未央官築於墓西。(載於《史記愕裡子甘茂列傳》)。此事名臊一時,使許多人更加相信了風水術,認為它確有預言吉兇禍福的功能。
這個歷史時期,儒家學說已成為正統理論,董仲舒等人為了強化儒學的統治地位,又進一步將其神化,結合陰陽五行學說,形成了「天人感應」的經學。再加上道教崛起,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神學理論,民間開始流行「氣運圖」、「望氣」、"風角」、"遷徙之法"等術數活動,風水方土趁機把」黃道」、「月建」、「太歲」等天文歷算知識和迷信禁忌同住宅修建、墓地選擇等強行拉扯到一起,初步形成了風水術理論,其主導框架是其五行學說,而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則成為風水術判斷吉兇禍福的基本原則。
漢代的風水術體系仍帶有濃重的巫術色彩;到了唐代,風水術蓬勃發展而日趨成熟,加之李唐素尚道教,促進了風水術的興旺,風水術著作災梨禍棗。
宋代,風水術達到鼎盛,上至帝王高官到下至平民百姓,對此皆深信不疑。如皇家園林艮嶽、河南鞏縣皇陵,都是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建造的。
元代不大講究風水,官方曾明令禁止風水之術。朱元璋上臺,復興漢族文化,風水術重新抬頭。當初朱元璋選擇南京為國都,曾經再三猶豫,不得不請教擅長風水術的劉伯溫。劉基參考王氣盛衰的跡象,果斷把皇帝寶座擺在南京。可是他聽說牛首山走勢向外,無意拱衛京城,便讓刑部派入把這座山打了100軍棍,並在牛鼻子處鑿孔穿上鐵鏈,硬把」牛首」扯向京城。當時,全國有500多座城市的城牆需要重建,各地風水先生都派上了用場。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也按風水術改建了元大都。
上行下效,明代時期,風水術暢行全國,在許多鄉村的選址和建築方面,都可以看見這樣的格局和形貌:一是村址為」背山環水」或「三山一水繞」;二是村莊有個貌似「入口」的水ロ序列,且多開在東南異位;三是村莊周圍有綠化帶,以利於「生氣」;四是民居一般為坐北朝南,但又不正北正南,宅基一般不能比別人低,但也不宜太高:五是在村周高處,如山崗、土坡之地建造文塔、魁星樓等體型高大建築,且與「水ロ"呼應或結合布置。
這時的風水先生就很注意使用羅盤了,上面分陰陽兩儀,有四方五位,中間一根指南針辨別方位,除了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地靈而後人傑」、「千富萬貴,地理為原」的詞句外,還會結合地形編造一些風水故事,不知不覺把主人們操縱在股掌之中。
滿人入主中原之後,很快接受了風水之說。據說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帝福臨,到河北遵化縣一山上打獵,看到那裡景色好,便隨手把玉板指扔出,告訴左右扳指落處就是龍穴,其後在那裡建了清東陵。不過這很可能是民間傳說,實際上在選清東陵時費了不少功夫,不是隨便扔玉扳指可以確定的。還有慈禧太后,對其陰宅格外關心,多次察看其基地和地宮,讓人在裡面埋進大量珍珠,據說可增地氣。
風水術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不僅在中國有市場,在漢文化圈也很有影響。比如古代朝鮮也很迷信風水,其古都漢城即按風水理論而建。日本人在這方面也不落後,很早就流行過漢文的《八宅明鏡圖解》、《三六九星吉方圖解》等風水著作,並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風水理論。直到今天,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尤其是東南亞一帶,有相當部分人仍然相信風水。更不必提港澳臺了,三地崇信風水的民風眾所周知,如香港中環的劍、炮、盾風水大戰可謂無人不曉。
風水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都分,雖然有很多成分屬於迷信,應持批判態度,但同時應該看到,風水術涉及地理學、建築學、地質學等多學科知識,在長期的實踐中,也包含了一些合理有用的成分,如住宅的結構布局、房間通風採光、墓地的貼水排水,地射線的減少和避免等,都有一定參考利用價值。因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方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