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學齡前兒童的性教育及遊戲

2020-10-24 時代心理

孩子之間的性遊戲,學齡前兒童的性教育

01

大家好,我是時代心理,今天我們來看看,針對3-5歲學齡前兒童的性教育,有哪些要點。我打算分成六個部分來講。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幼兒是如何認識自己的身體的

我們心理學的鼻祖,弗洛伊德老先生把這一階段稱為性器期。

他認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就是會對生殖器十分感興趣的。

他對於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進行了很多很有趣的描述。

比如他認為這個階段中,孩子們會開始認識到,不同性別的人在生殖器官上是有差異的,他們會開始喜歡觸摸甚至是顯露自己的生殖器,並且會通過這些行為來獲得快樂的感覺。

另外,在這一階段,兒童由於對性的好奇,會展開很多複雜而又微妙的心理活動,比如男孩會因為自己擁有和女孩不一樣,並且看似是比女孩多出來的生殖器官而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生殖器會因為這個差異而被割掉,而女孩也會因為自己缺少男孩那樣的器官而產生羨慕嫉妒的心理。

這些描述雖然至今為止都沒辦法進行科學的實證,但是我們的確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一些應證的。

例如你或許某天會發現,女兒從幼兒園回來會自己試著站在那裡小便,而你的男孩也可能總會在睡醒時檢查下自己的生殖器是不是還在。

所以,到了這個階段,性教育就不再和嬰兒期那樣簡單了,但是這個階段,也是我們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的好時機。

當然,前提是父母自己必須先了解所有這些器官的學名是什麼。

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掌握的男性性器官相關的名稱有陰莖、睪丸,包皮和龜頭;女性的有陰蒂、陰道、子宮、尿道,還有乳房。

因為這些都是和學齡前兒童的談話中隨時會用到的,上次文章分享 中我們也講過,掌握並能夠坦然說出這些器官的正確名稱有多重要。

在中國大陸,我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款適合幼兒性教育使用的人體娃娃,我們可以在給孩子洗澡和換衣服時告訴孩子這些器官的名稱,也可以藉助一些繪本或者是適合學齡前兒童的科普,翻翻書,讓他們可以熟悉這些名稱,畢竟對於孩子來說,千萬別指望只說一次他就能夠記住,重複是很重要的。


02

接下來,我們再一起來了解下生活中常見的敏感時間

學齡前的孩子對性別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作為父母,也要把握跟他們做性教育的一些特別的時間。

第一種情況是洗澡的時間。

在中國我們常常會在女浴室裡,見到媽媽帶著年幼的男寶寶洗澡的情景,在西方也有很多家庭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全家一起洗澡,還有些關係比較好的家庭,也會讓不同性別的小孩子在一起泡澡。

那麼,究竟這樣的情況持續到幾歲結束才比較合適呢?

在生活中,也經常有家長特別是媽媽問到我這個問題。

給出的答案依舊是「沒有一定之規」。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就像我們 所說的,這首先取決於你們家庭的性價值觀。

當你在做一些違背自己觀念的事情時,你的價值觀會讓你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如果你覺得裸露身體是羞恥的,你怎麼可能做到非常輕鬆地在孩子面前換衣服洗澡呢?

孩子更容易接收的是非語言信息,你拘謹的肢體和僵硬的笑容,一定讓孩子覺得你們在做一件非常令人難堪的事情。

相反,如果你覺得和低齡的孩子一起洗澡,剛好是個很好的機會和他們介紹人體的器官,男女的區別,那麼這就單純是個學習的過程。

另外,什麼時候該結束共浴,還取決於孩子的反應。

這也需要我們家長敏銳地去觀察孩子的非語言信息。

例如他們是否會開始扭捏、不自在,或是露出羞澀的笑容,這可能也是我們需要停止共浴的信號。

第二種情況我稱它為探索時間。

很多幼兒園教師和家長都會發現,3-5歲的孩子會在午睡時間去觸摸自己的生殖器,也有的女孩會夾著枕頭摩擦生殖器。

有經驗的老師會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可是很多家長就會為此十分恐慌,因為他們聯想到的是手淫,從而引發了極度的羞恥感。

可是事實上,學齡前兒童觸摸生殖器和以性高潮為目的的手淫完全是兩回事,而且如果沒有成人的不當介入之前,他們是不會對觸摸生殖器的行為有焦慮和窘迫感的。

家長們在這個階段需要讓孩子知道的有兩點。

第一,隱私的概念。

顧名思義,隱私就是需要隱秘和遮蔽起來的私人的東西。

告訴孩子,所有性別器官的位置都屬於隱私部位,只有你自己可以看和觸摸,當然也需要在一個私人的空間裡。

第二,性器官的清潔很重要

在教會他們自我護理之餘,告訴他們在觸摸生殖器的時候也要注意衛生。

除此之外,就是家長需要做的。

當我們發現孩子在探索自己的情感世界與身體的連接時,請給予他們單獨待著的時間,如果是在公共場合,我們只要溫和地提醒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單獨的私人空間就可以了。

最後一種特別的情況是父母最尷尬的時刻。

那就是父母在進行親密行為或是性行為的時候被孩子撞見時,我們該如何應對。

首先,儘管那很難,但是我們要努力保持冷靜。

其次,我們需要向孩子了解,他們看到了什麼,並且問問他們是如何理解自己看到的事情的。

很多孩子會把父母的性活動理解為一種傷害。

我們需要和孩子去區分,雖然你可能會覺得尷尬,但是我想,你一定不希望你的孩子將性傷害理解為愛,區分愛人之間的性和性侵害是尤為重要的。

比如近幾年我們常在新聞中見到的,一些年長者對兒童的性侵害,甚至是性虐待事件,可能正是這些認知上的混淆,導致孩子認為這些侵害行為是源於長者的愛而造成的。

另外,在之前的文章分享裡我們也講到,提前準備好每一個「可教時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父母們曾經考慮過這種場景下的應對方式,那麼真的遇上了可能就不會那麼手足無措了。

這些敏感時間在生活中都是最常見的,所以也是需要父母提前做好功課的。



03

除了常見的敏感時間以外,還有一些不常出現,但也極其重要的時刻,就是孩子的性遊戲時間。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會模仿,會自己學習,會自己找答案。

所以在孩子的遊戲中,可能也會出現一些關於性的內容。

我們可以接受兩個孩子在一起玩你燒飯我買菜的過家家遊戲,可是我們或許接受不了兩個孩子在一起玩醫生檢查生殖器的角色扮演遊戲。

在這裡我也想補充兩點:

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我們有責任為孩子篩選和自己家庭的價值觀大體一致的玩伴,這樣可以確保如果發現他們在玩性遊戲時,可以和對方家長有一個良好的溝通。

其次,儘量不要讓年幼的孩子們待在沒有成人照看的環境中遊戲,畢竟,即使是在遊戲,也必須確保孩子的生殖器不會因為遊戲而受到傷害。


04

我們接著是要分享的就是最容易被家長忽略的幼兒的情感部分。性遊戲其實只是學齡前兒童發展友誼的一種方式。

我們知道,交友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與人建立關係,有關係,就會有情緒,這其中包括正性的,也包括負性的。

如同嬰兒期我們和孩子命名性器官一樣,父母也需要幫助孩子辨識並且為這些情緒命名。

相對來說,我們為一個外部世界的實體命名還是十分簡單的,因為我們可以找到這樣東西,比如說去買一個蘋果告訴孩子這叫「蘋果」,我們可以指著自己的鼻子告訴孩子這叫鼻子。

而為情緒命名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它不是說來就來的,我們能拿著一張圖片告訴孩子這個表情叫生氣,但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就體驗到生氣。

所以父母需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抓住每一個情緒來的「可教時刻」,先辨識出孩子當下的情緒是什麼,然後給予一個準確的命名,讓孩子找到體驗和名稱之間的對應關係,這樣,孩子下一次再體驗到同樣感受的時候,Ta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說出來,而不是付諸行動,直接動手了。

對情緒的命名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幫助他們學會傾聽並且理解Ta的夥伴,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人。

雖然看起來這和性教育無關,但是傳遞性教育價值觀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傳遞愛的價值觀,一個善於表達情感的孩子也能更與別人談論愛。

這些都是在為他們將來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兩性關係奠定基礎。


05

第五個部分是關於幼兒的自我意識。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開始增強。

很多孩子在4、5歲開始害怕死亡,那也就意味著他們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開始有了清楚的意識,他們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

所以隨之而來的也就是他們對於自己性別的認同。

除了有極少部分孩子由於染色體異常或是胎兒期母體荷爾蒙分泌的原因,會導致一些性別認同障礙之外,在3-5歲的階段,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在更大程度上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孩子的性別認同,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更希望他們是哪一種性別,他們就會更傾向於表現出哪種性別的特質。

比如一個媽媽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獨立能幹,那麼這個女孩就更可能表現出「女漢子」的那一面。

父親如山,母親似水,這是中國傳統觀念中給予男性和女性的形象特徵,但我們也不必就此作出絕對的限制,父親也可以有溫情的一面,母親也可以有堅定的一面。

重點是,無論你的孩子如何表現,Ta得到的都是接納和允許。

此外,家長們還有很多和性取向有關的擔心。

常有家長會因為自己年幼的兒子喜歡洋娃娃而擔心他長大後可能會變成同性戀。

在這一點上,女孩往往比男孩擁有更大包容度,比如我們通常不會那麼擔心一個喜歡奧特曼的女孩會成為同性戀。

因為事實也的確證明,童年的玩具和行為與成年後的性取向並無直接聯繫,所以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帶著偏見來看待一個幼兒的喜好,可能是家長需要反思的。

一個人的性取向取決於很多因素,判定一個人的性取向也有很多組成部分,這在書裡都有介紹大家如果有疑惑可以進一步求助心理諮詢( )。

當孩子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後,他們就會開始好奇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了。

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去向哪裡,是個伴隨人一生的哲學問題。

可是同樣的問題,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想要知道的點是不同的。

比如在3-5歲階段,孩子更多是好奇自己是如何從媽媽的肚子裡產生的,並且怎麼從肚子裡來到肚子外的。

孩子關注當下,而成人往往會對未發生的事焦慮。

記得曾經向個家長推薦《小威向前衝》作為他學齡前孩子的性教育繪本。

結果這個家長看了一遍以後就來問我:「孩子如果問小威是怎麼跑到媽媽的肚子裡的,我要怎麼和他解釋呢?」

通常來講,7歲之前孩子都還沒有發展出完整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只想知道自己不是莫名其妙就產生的,卻並不想要了解產生的細節,就好像,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也都不會去考慮,自己還是受精卵的時候是如何發育成胚胎的。

所以家長可以根據之前的指導,來學習如何與學齡前的兒童交流關於自己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

當然,藉助繪本還有一些玩具也是不錯的選擇。


06

最後,本次分享的特別話題是安全問題。

幼兒性侵害事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而且性別差異越來越小。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非常謹慎地為孩子選擇幼兒園,託管機構和照料者。

總而言之,但凡孩子會離開你的監管範圍時,我們就要儘可能地確保看管Ta的人是安全可靠的。

關於性侵害,我們要做的不是迴避和孩子交談,而是要盡全力保護好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身體的重要性,還有無論如何爸爸媽媽是最愛你的。

所以,如果你仔細閱讀了前面的內容,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理解並能保護自己的隱私,學會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無論是喜愛還是厭惡,那麼這些侵害事件發生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今天還是留給大家兩個問題。

第一,在你的家庭裡,是如何看待個人隱私並且如何執行的?

第二,在你要給孩子的情感命名之前,你對於自己的各種情感是否清晰並且可以順暢表達呢?

好了,問題不長,卻需要慢慢思考。這次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兒童性教育】學齡前兒童性行為
    作者:寶寶知道 雨朵小寶貝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成長的特點,在性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家長要掌握學齡前兒童性行為的特點,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性心理。現在的小孩子都聰明的很,姐姐家的女兒才三四歲有時就經常退他哥哥的褲子然後就指著他哥哥說羞羞羞,還有時會摸自己下面,還總是喜歡和男孩子玩,不愛和女孩子玩,每次她褪他哥哥的褲子和摸他下面的時候姐姐總是會訓她,可並不管用,好像有一種叛逆的心理,你不讓我幹什麼我就得幹什麼後來我耐著性子,跟她說的時候她問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我才知道姐姐只是告訴她不能那樣做卻沒告訴她為什麼不能!
  • 佛洛伊德性理論視角下的學齡前兒童性教育研究初探
    我國都市幼兒園對學齡前兒童的性教育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該教育領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研究還有待夯實和深入,本文旨在佛洛伊德性理論視角下對學齡前兒童性教育進行研究,我國都市幼兒園由於特殊的經濟地理特點,幼兒園的教師體系,幼兒園教育基礎和幼兒家庭等具有特殊的群體特性,因此藉此理論來創構具有我國都市特色的幼兒園教育體系具有現實的意義。
  • 學齡前兒童4-5歲時的發展:發生了什麼事?
    4-5歲的學齡前兒童也喜歡和其它他人在一起。到孩子五歲時,他們可能會更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減少  發脾氣。孩子可能對上學感到焦慮  。與自己的孩子交談,甚至一起去學校都可以減輕家長的後顧之憂。在這一年中,孩子有時可能會掩蓋事實真相,甚至開始  撒謊。例如,即使他們這樣做,他們也可能會說「我沒有做」。這是學齡前兒童發展的正常部分。
  • 學齡前兒童教育 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書籍
    2、言語發展主要發展詞彙量,學會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其語音逐漸正確,詞彙逐漸豐富,4歲兒童掌握600—2000個詞,5歲時為2200—3000個詞,而6歲時為3000—4000個詞,從3歲到6歲,詞彙量增加了近3倍,詞類漸次增多,語法複雜化,已出現大量的複合句。
  • 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發布
    據新華社電(記者吳俊寬) 由北京體育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三家單位共同研製的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以下簡稱《指南》)9日在京發布。該指南的目標人群為健康的3~6歲學齡前兒童,並首次提出我國學齡前兒童每天運動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推薦量。
  • 學齡前兒童 學齡前兒童是什麼意思
    學齡前兒童9月份了,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小朋友都要進去學校學習知識了,3-6歲兒童教育是很重要的階段,一般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學齡前兒童教育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了,那麼,學齡前兒童是幾歲?來了解一下吧。學齡前兒童是幾歲學齡前兒童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
  • 學齡前兒童知識教育的誤區
    學齡前兒童主要是指3~6歲年齡段的孩子,作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你是否也猶豫過要不要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呢?如果不對學齡前的孩子進行知識教育怕到了小學之後跟不上學校的進度,如果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又擔心過早的接觸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習興趣。
  • 娃5歲前要進行,兒童基礎性教育,教會孩子保護身體隱私很重要
    5歲前家長要進行,兒童性教育,教會孩子保護身體隱私很重要作者| 【夢雨幼兒教育】歡迎轉發分享幼兒保護物品是天性,那麼保護孩子的隱私不受到侵害,就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兒童性教育所以家長要在孩子5歲前,就對孩子進行身體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和對孩子進行兒童初期的性教育。只有讓孩子知道了保護身體不受到侵犯的重要性,孩子才能有防範的意識和保護的能力!
  • 學齡前兒童每天活動應達3小時
    上周六,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正式發布,其中首次提出學齡前兒童每天活動應達3小時以上。 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形式主要包括日常活動、遊戲玩耍以及體育運動等。
  • 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
    目的 針對健康的3~6歲學齡前兒童,旨在為基層婦幼保健機構的兒童保健專業人員、幼兒園教師和廣大學齡前兒童家長等,提出科學的運動推薦與指導,幫助學齡前兒童從小培養積極的生活方式,讓運動成為兒童養育文化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
  • 每天要運動3小時!中國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
    一個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比如運動,3~6歲小朋友該如何運動? 近日發布的《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就小朋友運動的時間、運動類型以及運動的監測與評估給予了推薦。
  • 3-6歲上海學齡前兒童睡覺時間太少 低於全國水平
    據《勞動報》報導,昨天,在由市衛計委和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主辦的「嬰幼兒運動發展與睡眠健康」專題公益講座上,滬首份《學齡前兒童運動發展與睡眠健康萬人問卷報告》正式出爐。該調查涵蓋浦東、靜安、松江、閔行4個區內的174所幼兒園的9833名兒童。
  • 「 每天5分鐘」 第2期(0-3歲嬰幼兒、3-7歲學齡前)
    10-3歲嬰幼兒遊戲音頻解析:0-3歲遊戲音頻解析-02期來自七田陽光育兒課堂00:0002:230-3歲嬰幼兒遊戲圖文解析:23-7歲學齡前遊戲音頻解析:>3-7歲遊戲音頻解析-02期來自七田陽光育兒課堂00:0001:583-7歲學齡前遊戲圖文解析:
  • 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出爐 建議全天身體活動3...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秀蘭)6月9日,由北京體育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共同研製的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正式發布,首次提出我國學齡前兒童每天運動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推薦量。
  • 5個小遊戲,鍛鍊學齡前兒童大腦
    三歲的泰勒和爸爸正在玩"露營遊戲"。他們的帳篷用床單搭成,假裝周圍是樹林。遊戲中,泰勒扮演爸爸,爸爸則扮演孩子。「爸爸」不僅要給「孩子」做飯,飯後,還要唱歌哄"孩子"睡覺。你認為以上兩個活動,哪一個對學齡前兒童大腦發育更好呢?小伊娃學習認識動物和顏色不錯。
  • 「學齡前兒童」怎麼說
    近段,日本民間首創的「棄嬰搖籃」收到一名三、四歲的「嬰兒」,由此也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公眾在譴責孩子父親不負責任的同時,也對啟用「棄嬰搖籃」的倫理價值提出了質疑。  報導在界定這一孩子的年齡時,用了「preschooler」(學齡前兒童)一詞。英語中,一般稱「嬰兒」為「infant/baby」,稱「1-3歲初學走路的孩子」為「toddler」,而「preschooler」則指「3-6歲未入學的兒童」。
  • 兒童性教育的5個黃金期
    這種現象一般會延續到1歲或者1歲半左右。教戰守則:給寶寶充分的撫愛和溫情,滿足嬰兒皮膚觸覺的發育需求。母親與兒童身體的接觸,可增加孩子神經系統的敏感性,促進孩子大腦的分化發育。一般從1~2歲開始,孩子就會注意到男、女身體上的區別。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2~3歲的孩子就會提出一些令成人十分尷尬的問題,諸如「妹妹為什麼沒有小雞雞?」「我從哪裡生出來的?」他們還可能會對自己排出的糞便很感興趣,如果這個時期孩子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後來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
  • 學齡前兒童的共同特點
    學齡前兒童的共同特點2008-05-07 11:02 作者:佚名 來源: 錄入:longxin   收藏本文導讀:雖然人與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但依然有共同點,特別是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具有一些相同的特點
  • 學齡前兒童怎麼培養編程思維
    學齡前的孩子怎麼學編程呢?」我認為即使未來不做程式設計師,面對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孩子們熟悉編程思維,學習一些編程基礎也是非常必須的。針對5、6歲的學齡前兒童我推薦實物編程機器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在具象思維階段,通過實物來理解和學習編程,更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 學齡前兒童學英語 可能會造成挫敗感
    開學了孩子們的各種興趣班也開始了,其中英語已經成為家長較為關心的話題,很多家長更是為學齡前的兒童報上了英語課外班。  家長:學習語言學齡前最好   樂樂今年剛滿6歲,但樂樂學習英語已經兩年了,樂樂的母親王女士說:「現在孩子接觸英語都比較早,幼兒園本身選擇的也是雙語幼兒園,平時在幼兒園也有一些英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