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關於新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而隨後,國內外多位學者公開質疑實驗結果無法重複。時隔一年,北京時間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向北京青年報記者發來聲明,稱該論文已經撤回,系韓春雨主動申請撤回。
自然子刊發布社論宣布撤稿
在《自然-生物技術》聲明中稱,該刊在2017年8月2日(北京時間2017年8月3日)在線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的社論文章。文章稱,本期韓春雨及同事撤回了發表於去年5月的一篇論文。這是一項宣稱通過Argonaute酶實現基因編輯的研究。
論文一發表,便引起科研人員的極大興趣和媒體的競相報導。但是很快,有關該研究可重複性的質疑開始迅速增多。聲明稱,現在,距原論文發表已過去了一年多,當初曾報告說初步成功重複出實驗結果的獨立研究小組,無法強化初始數據,使其達到可發表的水平。類似的,在徵求專家評審人的反饋意見後,該刊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自然-生物技術》發來的聲明中附帶了包括韓春雨在內的作者撤稿聲明。「由於科研界一直無法根據我們論文提供的實驗方案重複出論文圖4所示的關鍵結果,我們決定撤回這項研究。雖然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努力,但是沒有獨立重複出這些結果的報告。因此,我們現在撤回我們的最初報告,以維護科學記錄的完整性。」但作者也表示,會繼續調查該研究缺乏可重複性的原因,以提供一個優化的實驗方案。
韓春雨提供最新數據「太過初級」
《自然-生物技術》稱,去年11月,《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編輯部關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提醒科研界留意這些可重複性方面的擔憂。為了最終解決這個爭議,多個研究小組在數月裡生成了更多的實驗數據。
去年12月,韓春雨及同事,還有另外幾個與該刊聯繫的獨立研究小組,提供了新的數據,稱已經重複了NgAgo基因編輯活性。當時,該刊編輯和一位外部評審人都判定這些數據太過初級,不滿足發表標準。因此,決定給這些原始論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組更多時間來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論點的實驗證據。
「現在,距原論文發表已過去了一年多,我們了解到當初曾報告說初步成功重複出實驗結果的獨立研究小組,無法強化初始數據,使其達到可發表的水平。類似的,在徵求專家評審人的反饋意見後,我們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
河北科技大學將啟動該研究的學術評議
今晨,韓春雨團隊在河北科技大學官網上也發表了聲明。 聲明提到,鑑於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
聲明稱,韓春雨團隊同意按學校安排選擇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在同行專家支持下開展實驗,驗證NgAgo-gDNA基因編輯的有效性,並將實驗結果公布,以回應社會關切。
2016年5月27日訊,近來在科技界,在一個名字火得不得了,他就是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韓春雨副教授,不久前,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刊發了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一石擊起千層浪,該研究成果被稱「諾獎級科研成果」, 韓春雨本人也被描繪成一夜成名、一鳴驚人的科學家。
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介紹,該成果打破了國際基因編輯技術的壟斷,實現了中國高端生物技術原創零的突破。也有評論稱,韓春雨的研究成果是我國首個「中國創造」的尖端生物技術,打破了國外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壟斷。這項技術讓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精準、簡單操作,可大幅降低基因編輯門檻,未來可用於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的精準基因改造,以及B肝、愛滋病或者一些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有人用一句話來評論:以史無前例的效率和精準編輯人類基因組,這項發現可能帶來非傳統性的方法以應對癌症和衰老。
韓春雨的論文不僅在國內科技界引發轟動,國際影響也不小,論文刊發幾小時後,千裡之外的麻省理工學院的BBS上就開始討論這個話題了,當期《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這篇文章也很快成為閱讀量最高的新文章之一。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的約翰·范德奧斯特教授說:「很出色的研究……看到這種方法行得通簡直太棒了!」他曾於2014年預言NgAgo技術在理論上的可能性。
一時間,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名字和他們的科研成果舉世矚目。《細胞研究》雜誌的科技主編王傑(音)說:「韓引起了轟動。所有人都在議論他,可是沒人知道他是誰。」
韓春雨是何許人也,是何方人士,在很多人眼裡,這是個陌生的名字,供職的也是一所普通高校,翻開韓春雨的簡歷看看,今年42歲的他1992年本科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2000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獲得碩士學位,2003年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此後3年他一直在協和的實驗室繼續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研究工作,2006年被河北科技大學引進,這是一所1996年組建而成的新學校,學校給予他副教授待遇。
相比韓春雨專業性頗強的論文和似乎並無特色的簡歷,人們更津津樂道的則是他的「三無」身份:無顯赫的學術頭銜、無優越的實驗條件、無海外留學訪學背景,以及他「連續十年沒有發過文章了」的獨特經歷。
然而就是這樣的人成功了,人們在驚詫的同時也在思考,是什麼促成了韓春雨的成功,有人稱,韓取得的意外成就可以歸結為所謂的「溢出效應」,就是說,中國眼下大力投資於科技領域,高校源源不斷地出產博士學位持有者,卻沒有足夠的機構或學術崗位讓他們擔任顯赫的工作。他們最後往往去到較差的大學,默默無聞地從事研究, 因此普通大學有來自著名大學培養的博士任教已經是司空見慣,比比皆是。"
有人說,是網際網路幫助了韓春雨,確實,相比老一輩科學家,韓春雨們有一項關鍵優勢:網際網路和網上的研究寶庫,網際網路已經幫助拉平了競技場,任何科研機構都有可能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扁平化時代,經常會有無名英雄的橫空出世而名動江湖,經費、環境和名氣不再是出一流成果的重要條件,好的想法,濃厚的興趣,執著地追求,才是科技創新不竭的源泉。
在盛名之下的韓春雨依然樸實無華依然忙碌於他的研究,現在的他幾乎不再接受採訪,他說:「成名讓我很不習慣。我們只邁出了一小步,面前的路還很長。」
韓春雨
儘管已晉升為「網紅」科學家,但韓春雨依舊不改本色,穿普通衣著、留圓寸髮型,看起來更像一位活力迸發的文藝青年。
韓春雨的實驗室在河北科技大學一幢不起眼的老樓裡,實驗室像極了上世紀80年代的老式教室,實驗所用的器皿也都有年頭了,有些竟然是喝完的飲料瓶。一張簡易的掉了漆的的木桌子上擺著紫砂壺和瓷茶碗,韓春雨說,自己在思考問題時總喜歡坐在這張桌前用紫砂壺喝茶。「我愛好收藏紫砂壺,喜歡影星周星馳,喜歡養小動物,勞累、煩躁時以彈奏古琴的方式平靜自己……」
韓春雨於1974年出生在石家莊的一個書香門第。父母在河北師範大學任教。父親韓進廉生前在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曾是河北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父親對他影響很大,平時對他的教育相當嚴厲」。韓春雨的哥哥韓田鹿現在是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因為小時侯父母的精力多集中在管教哥哥上,韓春雨有著更為寬鬆的成長環境,他笑稱「我哥是被管大的,而我是看著他被管長大的。」
跟哥哥相比,韓春雨能夠自由地玩耍和成長,漸漸長大的他慢慢發現自己是「真正熱愛科學」。1992年,韓春雨以高出一本線兩分的成績進入河北師範大學,選擇了自己喜愛的生物學專業,接著讀碩士,2003年進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化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強伯勤院士和袁建剛教授。博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韓春雨在《核酸研究》NAR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科研論文,正是這篇論文,他的科研水平得到認可,並受到河北科技大學賞識從而於2006年順利進入該校任教。在這篇轟動性的論文發表之前的十年裡,韓春雨只作為通訊作者發表過兩篇中文論文,而且據他說 「那只是為了學生有需要而發表的論文。」儘管如此,他至今仍是學校裡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分值最高的教師。
十年沒有論文的經歷緣於他的一種固執,進入高校的韓春雨並沒有迎合一項項考核指標,他把別人用來寫論文、評職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研究中,在別人看來,這位「特立獨行」的副教授一直在「原地踏步」。有學生笑稱,韓春雨的實驗室就是少林寺的「藏經閣」,而他本人就是那個輕易不出手的武林高手——掃地僧。這條冷板凳,他一坐就是十年。
幸運的是,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營造了較為寬鬆的環境,學校給了他低職高聘的待遇。韓春雨雖然是副教授,在校內卻享受教授津貼、三級崗的工資。在地方院校,申報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跟發論文的效果差不多,這也幫他減輕了一些壓力。
最讓韓春雨滿意的是,他擁有自己的實驗室,180平方米,雖然看上去有些簡陋,但韓春雨知足,一個副教授能擁有自己的獨立實驗室,「這在全國高校恐怕都不多見」。
其間,學校分配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卻被韓春雨拒絕了,理由是「人要跟著實驗走,家離學校遠的話,不方便做實驗。」最後,他選了離實驗室不到5分鐘自行車車程的一套58平方米的房子。
別看韓春雨表面瀟灑,他也發愁經費問題,原本實驗室經費剛剛夠花,因為他投稿時遭遇論文審查周期拖延,把實驗室經費「拖光」了。當收到《自然o生物技術》讓其再修改完善實驗的建議時,韓春雨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而是擔心,「可能沒錢來做這個項目了」。所幸論文迅速發表並得到了預期結果,韓春雨鬆了一口氣,因為之前實驗室就拖欠了試劑公司的30萬元試劑費,這下終於能正常還清了,「如果實在不行就得動用家裡存款」。
生活中韓春雨嚴格地「量入為出」,身上的衣服是妻子在網上買的,「她買啥,我就穿啥」,開的車是一輛2008年購買的富康,目前還沒有換車計劃。
「低調」是韓春雨的標籤之一,要不是三個月前為了論文刊發的溝通需要,才第一次註冊了QQ和微信,時至今日,韓春雨都不會知道網友們用來了解和談論他的微信和朋友圈是什麼東西。在他看來,網際網路能讓他更方便地知曉國際前沿科技,他接觸網絡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來閱讀外國文獻,「別人發表的文章,不僅有知識、實驗的條件,更有聰明的思維和哲學。」他喜歡研究這些文章中的聰明之處,「這是科研最大的樂趣。」
這位70後科學家似乎刻意地在跟這個熱鬧的世界保持著距離。平時,他喜歡拿出心愛的古琴撫上一曲,也願意倒上一杯香蔥,在淡淡地茶香中靜靜地思考。當然,他也並不呆板,在學生面前,他常常妙語頻出,凌晨三點做完實驗翻牆頭出校門他會直呼「今晚月亮真圓」。愛看周星馳電影,會借用《喜劇之王》的經典臺詞心滿意足地表示:「其實,我是一個科學家。」在他看來,心無旁騖做自己喜歡的事,幸福就是如此簡單。
現在的韓春雨,每周還要給大四的學生上一堂生物信息課。 「我是一個活得特別明白的人,如果萬一研究不出結果,我還能在這所普通高校裡當一名普通的大學老師,教好生物課。」
「原創」是上韓春雨團隊此次最新成果的閃光之處,在此之前,他曾有過兩次失敗的跟風。韓春雨很早就開始關注基因編輯這一前沿科學領域,CRISPR-Cas9技術出現後,韓春雨也備受鼓舞,他的團隊曾使用這一技術變異了一些植物,當他們準備把這一過程梳理成型時,國外頂級學術雜誌連續推出了兩篇同類文章。韓春雨不得不改變計劃,接下來,他的團隊試圖通過設計對該技術進行改進,隨後,他們的研究想法又被別人搶先發表。連續失敗讓韓春雨發現,他們的研究速度難以趕超別人。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原創者,不能再做跟隨者」。也正是長期處於科研的最前沿,使他知道應該往何處走。
於是實驗的思路改變了,韓春雨科研團隊成員、他的徒弟高峰說,受到相同論文的啟發,其他人的思路通常是如何將該種蛋白改造成在常溫下依然有活性,而韓老師的做法則是找到功能類似但不需要65攝氏度才有活性的同源蛋白。
這一思路簡潔得多,但也意味著有可能是在龐大的蛋白家族中「大海撈針」。「肯定有,找去吧!」就是這樣一句話,開始了一段枯燥的坐冷板凳生涯,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我們的實驗沒有什麼複雜的,關鍵要看實驗設計。」對自己的科研成果,韓春雨也是實話實說:「大家都是聰明人,比的就是智商!」說這話時,他銳氣盡顯。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韓春雨很喜歡這句出自《論語》的話,身處河北科技大學,他知道以現有條件,自己在資金、設備和人力方面都比不過別人,需要仔細謀劃。同時他還認為,光有科學的敏感性不行,必須靠原創,靠堅守。
靜得下心境、耐得住寂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心無旁騖,持之以恆,10年時間,韓春雨在專業上孜孜以求,頂住了長時間籍籍無名的壓力,以非凡的耐性、執著和專注,憑著對科學的熱愛,潛心研究,終有所成。韓春雨說:「我搞科研目的要單純一些,這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他並非不申請基金、不發表論文,只是他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申請基金、發表論文幹什麼?是為了申請而申請、為了發表而發表,還是為了解決科學問題?」 有一種精神叫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韓春雨做到了。
中科院院士、北京生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曾專門撰文探討,如何才能湧現更多「韓春雨」,他認為,韓春雨的這種「小人物」、非主流身份和他所處的不知名學術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成了他的成功。NgAgo這種「小作坊」模式,特別適合探索性研究--你不確切知道要做出什麼樣的研究成果,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成,這反而更容易激發人的創造力。
韓春雨的「三無」背景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正因如此,他的「一鳴驚人」也被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事實上韓春雨經過了嚴格的科研訓練,讀博士時,他師承名門,其博士生導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強伯勤--我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用韓春雨的話來說就是:「我並非一些媒體所說的『野雞大學』裡的『草根學者』。讀博士時我就在強伯勤院士那裡接觸到當時如火如荼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這是當時世界科研的最前沿。」韓春雨那篇發表在《核酸研究》期刊上的博士畢業論文今天來看也仍具水準。梳理韓春雨的求學史和科研經歷,便知所謂的奇蹟並不存在,沒有一鳴驚人,只有厚積薄發,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過風雨怎麼見彩虹,韓春雨身上最值得讚嘆的是他的鑽研精神,不忘初心,甘於寂寞,認準目標,執著前行。
在普通人看來,韓春雨的研究成果過於艱澀,不好理解,我們只需記住,他帶領團隊成員發明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第四代基因編輯技術,有著深深的「中國創造」印記,打破了國外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壟斷,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此項技術被喻為新一代「基因剪刀」,規避了脫靶效應,且嚮導設計製作簡便,可編輯基因組內任何位置,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率。該技術可用於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的精準基因改造,以及B肝、愛滋病或者一些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在人類血液、器官的編輯和再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醫藥、農業、畜牧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精準醫療、可再生醫療等方面,這個技術就像一枚精確制導飛彈,威力巨大,前景喜人。
《自然》雜誌執行主編尼克·坎貝爾評論說:「雖然這項新技術還處於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讓我們相信它與現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術相比有多種優勢,特別是在更精準的基因編輯方面。」
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生物學家饒毅教授也對韓春雨的工作給予肯定,認為「是國際一流的技術推進,」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魯白指出,NgAgo-gDNA技術的智慧財產權掌握在韓春雨團隊手中,目前還沒有看到有人與之競爭。「我們自己掌握了智慧財產權,不僅有利於中國生命科學界使用這項技術,一些國外的大公司也可能會主動來付費要求得到技術授權,」
美國洛馬林達大學生命科學領域的華人科學家孫學軍評價,韓春雨團隊的科研成果將來一定會引起廣泛關注,國家可以重點投入,將初步的勝利擴大應用範圍,用於基因編輯,畜農作物基因改良,利用這個技術可進行幹細胞轉化,人類基因治療,動物疾病模型製備。一些生物技術公司會利用這個思路建立各種技術服務項目。個人生物技術愛好者會利用這個方法進行各自希望的基因編輯。韓春雨的這篇論文或許會影響基因編輯領域諾貝爾化學獎的分配模式,新技術或許會成為諾貝爾獎的一匹黑馬,成為中國生物醫學領域的最大黑馬,登上世界科學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