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
杜甫寫過一首著名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成功入選課本。寫下《月夜》的次年,他又寫下一首主題相似的詩,《一百五日夜對月》。
一百五日夜對月唐代:杜甫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仳(pǐ)離放紅蕊,想像嚬(pín)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因為不能跟家人一起過寒食節,所以眼淚就像金波一樣翻湧而來。
首聯點明了時間,乃是寒食節之際。杜甫因為沒有家人在身側,心情悲傷不止。
"有淚如金波"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眼淚比喻成"金波"。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是"有淚如金波",而不是"有淚如碧波"。這是因為,"金波"指的是月光,此時的杜甫正對著月亮,而非水面,於是便就地取材了。
標題不寫"寒食夜對月",而寫"一百五日夜對月",是因為"一百五日"是杜甫與妻子分別的日子,可見本詩的主題不在寒食節本身,主題是思念妻子。如果你也曾深愛過,就能讀懂杜甫此詩,開篇第一句就催人淚下。
"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要是把月宮裡的桂樹砍掉了,月亮灑下的光輝就會變得更多。
頷聯化用了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寄託了對妻子的思念。
古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月亮上居住著一個名叫吳剛的仙人,天帝懲罰他在月宮砍伐桂樹。地面上的人仰頭看月時,能夠看到一些月亮中的陰影,傳說那便是吳剛正在砍伐桂樹。
這是杜甫對著月亮傷悲時,產生的離奇的、無釐頭的想像,可見,他沉淪在悲傷之中,陷得很深,才會產生這種聯想。就好像一個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時,才會盯著課本的插圖胡思亂想。
後來,這句詩被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化用為"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內涵發生了變化。杜甫是望月思念妻子,辛棄疾是將桂影暗喻為小人、金賊,剷除之後,人間才能國泰民安。
"仳(pǐ)離放紅蕊,想像嚬(pín)青蛾"——我們分別的時候還盛放著紅花,如今你想念著我的模樣,那用青黛畫的眉毛想必會因此緊蹙吧!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的春天,安祿山攻陷長安,杜甫攜帶家眷逃到鄜州。到了七月,杜甫隻身投奔唐肅宗,卻在途中被叛軍抓獲,押到長安。八月,杜甫寫下了本文開頭提到的《月夜》。可見,杜甫應該是在七月份或七月之前與妻子分離的,那個時候還是有不少花盛開的,因此說"仳(pǐ)離放紅蕊"。
以上是我自己對此句詩的理解,但是,在網絡上,看到有人說"仳(pǐ)離放紅蕊"的意思是,月亮在離別的時候才發出光華。
這兩種解釋,大家可以斟酌考慮。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儘管牛郎織女因為分別的痛苦而愁思很多,但是每年秋季七夕的時候仍能通過鵲橋渡河團聚,而我什麼時候才能跟自己的妻子團聚呢?
最後一句,將自己的境遇跟牛郎織女做對比,牛郎織女已經很慘了,一年只能見一次,然而,自己比他們更加悽慘,還不知道再過多久才能見到妻子呢!
杜甫一代詩聖,滿腹才華卻不自戀、自負,一直對妻子忠貞不渝,令人不禁深覺可敬。
以上僅本人一家之言,不算權威,只能算是愛好交流,切勿用於考試中哦。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