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修行,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2020-12-13 鴻無道人

道家修行,不外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各人自悟,所得各異。

我們如何去理解這四句法語呢?

道人因此立文,以釋其要。

一:什麼是人法地?

凡人之心,一向好動,念念不斷。

因此,學道之人,先當效法大地之性。

《地性好靜》

修者,取其地性,靜定之象。

才能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發人智見。

收心攝念,心得易定,

塵漏漸消,厚德若坤!

此一字決,曰《靜》!

二:什麼是地法天?

心若得定,於是,修者再行效法天性。

天性虛空無物,取其天性虛空之象。

煉神還虛,便可以養神蓄氣,

致使神氣相注,性命相交,融為一處,

金丹自結,自強若乾!

此一字訣,曰《空》!

三:什麼是天法道?

至虛至無,再行煉虛合道。

道法自然,修者,取其道性無為之旨。

虛以合道,無為自化!

此真訣曰(無為)

四:什麼是道法自然?

此就道法而言,自然即是道法

自然者,無為也!

釋門謂之:

無相無住之旨,無為不動真如!

由此得成大道,因道無形無象,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無得者,即得真道也!

相關焦點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句話,不僅是做人做事的法則,而且是修真證道的法則,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語,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所謂「法」,可作為動詞,是效法、學習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法?什麼是自然?
    「法」在這裡是動詞,意思是「遵守,順從」。這樣去理解,就大致能理解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這句話更清晰形象地講明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的難點在「自然」,這個「自然」,並非我們平時說的「大自然」,天大地大,「道」最大。「道」又怎麼會去遵循大自然呢?這個「自然」,是指萬事萬物本來的樣子。「大自然」這個我們現在用得很多的詞是從這裡衍生出來也不一定。所以前三個「法」字可以理解為順從,而第四個法字理解為「即,是」也對。
  • 「道法自然」疏義,是道無所法,還是有所法?
    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
  • 「道法自然」並非是隨遇而安的意思,而是要我們學習「無我利他」
    今天這四句話非常有名,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幾句話什麼意思呢?「人法地」什麼意思呢?老子說「法」是取法的意思,人取法於大地,首先是人和大地的關係特別密切,我們和大地上面很多東西都是息息相關的。比如我們喝的水,在大地上流淌的水,我們吃的每一粒稻穀都是大地長出來的,所以大地滋養了我們。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因此,老子的整個道觀浸透著深厚的實踐品格和現實意蘊。
  • 王中江:「道法自然」實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段話在通行本《老子》中屬於第二十五章,兩者在文字上大同小異,說明它是《老子》原本中就有的話。  照字面上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其中使用「法」字的句式,同前面幾句話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的句式一樣,意義應當也是一致的。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高度概括而精闢的語言,可謂道教思想精華之所在,不僅是千古不易的做人做事、證道的法則,更是顛撲不破的養生之道,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其中的法:效法。道家養生講究的是效法和順應自然,順應四時,返璞歸真,健康就是人與自然的匹配和順應。
  • 如何通俗理解「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這句話,我們如何理解並感用於生活?「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歷來太多詮釋,角度深淺都各不相同,就象面對江水,孔子嘆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老子讚嘆: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 「通心」就是「道法自然」
    從老子哲學的高度來看,通心就是「道法自然」。《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於這段話,一般有這樣解釋: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著整個的大自然。這看起來是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最後一句「道法自然」。在這裡,「自然」被理解為「大自然」了。我認為這樣的理解是不確切的。
  •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法字含有依據的意思,不僅僅是效仿,或以什麼為標準。2、「人法地」的地,還指大地上生存的萬事萬物,不僅僅是土地。所以人法地,實質是指人要觀察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尋找其中的規律,或者學習萬事萬物能夠生存下來的本領,並以此為法。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孔德之容」、「曲則全」、「希言自然」、「企者不立」等篇章中一直宣說「德」在人道中的重要性,其實老子意在說明,最高的「德」就是「道法自然」的體現,所以老子在這章解釋了什麼是宇宙本源的「大道」,什麼是「道法自然」。
  • 道法自然,循理而行——我的教學風格
    一、我的教學風格詮釋:道法自然,循理而行教育是發現人、塑造人、成就人的事業,這不僅僅是對學生而言。作為教師,走上講臺十八年,我與學生一起,尋找自己,看見自己,完善自己,逐步形成了我的教學風格:道法自然,循理而行。道法自然,是我追求的教育之境。
  • 道法自然的鳳凰茶山
    微風吹來,飄拂起陣陣花香;泥土裡,噴吐出春天的氣息 ;茶樹上,嫩芽剛剛吐露出來 ;枝葉上,還沾滿了清晨的霧珠 ;陽光,透過密林的層層枝縫,稀稀疏疏地散落在茶樹上 ;朝透出亮光的地方遠遠望去,陽光如絲似線牽日緩落,捨不得傾盆瀉下!我被眼睛這幅美景吸住了,趕快拍了幾張像片。這是一幅茶園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美圖!
  • 道法究竟是怎麼來的
    諸位慈悲,今天與大家聊一聊,「道法」。我們既然講道文化,必然離不開道法,而道法一詞自建國以來,又一直比較隱晦,今天我們就簡單的了解一下道法究竟是怎麼來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文化可以提高我們的精神品質以外,在升華幾個層次之後,就是道法的應用。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國師,都是行法如電,智慧恢廓。利國利民的責任在國師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而這其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他們的道法。
  • 道解中醫01 | 醫與毉:中醫的道法自然
    第1講主題為「醫與毉:中醫的道法自然」,主講人夏隆江博士分享了他對醫道的解讀。要點簡記如下:文字是文明的記錄載體,凝聚了先人的認知智慧。《道德經》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中醫的道?夏老師說,《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成都青羊宮「道法自然」,據說神奇的銅羊包治百病
    大門旁的「道法自然」壁,很是壯觀。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垂頭喪氣地準備離開時,卻發現大門旁的門是開著的,人們自由地出入,這不,跟著道士就進了大門。原以為這裡是公園的一個側門,哪知,從此就進入了青羊宮。
  • 佛法:修行無為法,離不開善根福德
    因為無為福德之性,才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可以使眾生轉煩惱為菩提,導迷津至彼岸,度有情眾生同登涅槃聖境,如果修行有生有滅的有為福德,是不可能如無為福德一樣可以廣大平等而長久的,也滅不掉心上的塵垢與煩惱,也無法明心見性,徹見自我的真如實相,正因為如此,所以佛祖才不厭其煩的為大眾演說無為福德的勝妙,希望眾生都能如法修行,獲得開悟的智慧。
  • 從傳統道法的禁忌,說說道法的應驗率!
    學法之人都知道,不管哪個門派,所傳承的道法都有一個門規和禁忌。一般都是一些尊師重道,禁口等等共同的規矩。其實道法運用有很多細節的規矩,有針對法師也有針對主家的。以下列出一些學法用法的規矩,如果有心,這些規矩在市面常見的祝由科和其他一些資料上都可以找到,但很多人往往忽視了。一般的法本往往都會在卷首部分輯錄。
  • 金光護身、斬邪破穢之法
    此文的目的在於教給「有心人」一種簡單易懂的道法,靠自己修行之力施展道法擺脫靈異困擾。非專業人士使用,所以是精簡版核心方法,施行方法不難,在於一個長期的堅持修持。 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道法修行基礎,全在借法,借法就必須要熟練的使用咒語,為什麼咒語會有用?
  • 電視劇《天道》中「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的解析
    道法自然,指的是道的根本就是自然規律。對這個「自然」兩字,我們的理解應該突破語言定義的枷鎖,這裡的「自然」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大自然,而是指的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是人體內部和人體外部所有世界的總和。而且自然,就是自自然然產生的,不需要經過思考,推理歸納等思維方式去創造出來的。所以道法自然,這句話,表述的意思是道這個東西說不清,摸不著,看不見,但是它也有表現形式。表現在形式上的世界上就是宇宙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