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常州市武進區的採菱小學,目前有1500餘名學生,90%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們忙於生計,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學生閱讀量少、知識面窄,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新學期伊始,採菱小學的老師們給一年級278名新生準備了一份特殊的開學禮,禮物中包含一本存摺和一枚書籤。
人手一本「閱讀存摺」 積攢寶貴「才」富
此「存摺」非彼「存摺」,這是鼓勵孩子們放學後多閱讀書籍的「閱讀存摺」。從外觀看,這本「存摺」和銀行存摺相似,打開扉頁,姓名、帳號、開戶日期等信息一應俱全;「存摺」末頁,印有開卡宣言,更像是一份承諾。每個班級的「存摺」款式都不相同,都是根據班級特色定製的。
(採菱小學一年級學生展示「閱讀存摺」)
據一年級(4)班班主任李晗老師介紹,「閱讀存摺」以10分鐘為一個單位,閱讀滿10分鐘,家長就可以給孩子加上一顆心,20分鐘就加上兩顆心。一(1)班劉珈睿和宋之瑜同學前一天晚上都讀了《古詩文》,媽媽作為見證人特地籤字證明。還有不少同學「自加壓力」,給自己定下了閱讀30分鐘的小目標。
(班主任給孩子們講授「閱讀存摺」使用規則)
每個星期、每個月、每個學期,班級裡都會對存摺上記錄的閱讀數據進行評比,這本「閱讀存摺」記錄著同學們閱讀時間的增長,也是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見證,將跟隨孩子們一直到六年級。
「圖書漂流」閱讀留痕 「尚學幣」記錄成長點滴
羅夢澤是採菱小學三年級(6)班學生,今年暑假至今,羅夢澤同學一共讀了52本書,創下了學校的閱讀記錄。羅夢澤說,他主要看的是《中國歷史》《水滸傳》《西遊記》《昆蟲記》等圖書,很有收穫。
羅夢澤的媽媽孟凡翠經營一家窗簾店,她說:「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不愛讀書,是零基礎。到採菱小學之後,在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海量閱讀。他現在就是一個『小書迷』。」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羅夢澤小朋友發生如此大的改變呢?這還得從家長口中的周老師說起。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身為採菱小學副校長的周小萍從一年級開始就在教室創設讀書角。讀書角擺放著《一千零一夜》《成語故事》《三字經》等圖書,孩子們可以隨時取閱,讀完了以後放回去,繼續在大家的手中「漂流」。
(教室左側的讀書角)
周小萍介紹,孩子們家庭條件普遍不太好,但是讀書的願望很強,這便是她創設讀書角的原因。讀書角建設之初,周老師鼓勵同學們將讀過的書帶到班上來,每人兩到三本,和其他同學分享。但是,讓低年級孩子管理好這些圖書並非易事,於是,老師們又設計了漂流單,讓孩子們自主管理,如同臺帳一樣登記圖書的借出和歸還。
在三年級的圖書漂流單上,老師注意到,《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閱讀過的同學有16位;而《晴天,有時下豬》這本兒童幻想文學經典之作,班上只有7位同學讀過。根據圖書漂流單,老師們尋找學生的閱讀興趣點,進行適當地引導。
(學生們登記的「漂流單」)
學校對於學生閱讀的引導,可謂多措並舉。在教室的窗臺上,整齊擺放著一隻只儲蓄罐。在講臺上,一枚枚「尚學幣」則見證著孩子們的成長。「比如說,讀一本書,5個積分。積分幣就會投到儲存罐裡。積滿了100分,老師會給對應禮物。小孩子就很感興趣,會積極地去爭取這個積分,比較有激勵性。」三年級(6)班班主任胡甜勵說。
分年級推進「書院課程」 被動閱讀變主動閱讀
在這一攬子的激勵措施下,孩子們從被動閱讀逐漸變成了主動閱讀。近些年,採菱小學通過打造「書院課程」「城南小書院」「新教育閱讀站」「識字廊」「讀書角」等外部環境,在學生中營造讀書的氛圍,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一方面,學校分年段、分年級來落實「書院課程」的推進,保障閱讀的時間,推出各年級閱讀的必讀書目和推薦書目;另一方面,學校跟進評價體系,舉辦一年一度的「書院文化節」,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綻放童心,讓經典滋潤孩子的心靈。
(城南小書院)
作為武進區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者,採菱小學通過打造「書院課程」,努力將孩子們培養成有正氣、有底氣、有靈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