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布條、樹枝,一口氣看懂古人刷牙的智慧!

2020-12-20 沐陽說

今天,來說一說牙刷。

就是現在每個人每天都會用到的牙齒保健工具,配合各種需求,如今的牙刷也是種類繁多,有超細軟毛、硬毛、有便攜的摺疊式牙刷,本著懶惰推動科技進步的理念,越來越多的人甚至用上了電動超聲波牙刷,隨著人們健康理念的逐步提升,刷牙成了每天不可不做的事情,有人早晚各一次,還有些人三餐後也要刷牙。

現代的牙刷,雖然不盡相同,但在樣式上卻大體相似,都是長柄帶尼龍刷毛,怎麼看都是一個極具現代感的物件兒,那麼在古代,沒有牙刷的古人是不是就不刷牙呢?牙刷又是何時產生的呢?

最早的「潔牙」方法:含漱

要知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們就已經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甚至認識到齲齒的影響,《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一個關於齲齒的病例:

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在當時,醫生認為齲齒的病因來源於「風邪」以及「食而不嗽」,於是倉公(即漢初著名醫學家淳于意)用日漱三升「苦參湯」和針灸治好了齊大夫的齲齒。

而《禮記》中有記載:「雞初鳴,鹹盥漱」就說明在秦漢甚至更早以前,人們就已有了漱口的習慣。

而在當時,人們通常用「鹽水」作為漱口水,到了後來,又用「茶水」、「酒水」等,也有清新口氣的作用。

這種漱口來避免病齲齒的習慣,一直延續至後來,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提到: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

最早的「潔牙」工具:牙籤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

其中出現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長細杆物件,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

而在西晉時期,正式出現了有關牙籤的文字記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的書信中說: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

可以看出,當時做工精細的牙籤仍屬稀罕之物,更被當做寄贈的禮物。

牙刷「替代品」出現:手指、布條、樹枝

當然,智慧的古人們在漱口時,也會通過一些方式來輔助牙齒清潔,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或許就是用手指,古人稱之為「揩齒」,這種方法據說是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直到今天,很多印度人民依然保持著用手指刷牙的習慣。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也可以找到僧人揩齒圖像。

敦煌莫高窟壁畫僧人揩齒

據家中老人描述,在上個世紀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也曾有過用手指粘上鹽刷牙的經歷。

而除了用手指「揩齒」之外,另外一種常見的就是用布條,這大概是從影視作品或明清小說得來的印象,《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清潔牙齒,美其名曰「揩齒巾」。

到了隋唐時期,人們對牙齒的保健更為重視,刷牙的工具有了進一步的轉變,在形狀上更為接近後來的牙刷,可以說是牙刷的「雛形」,時稱為「楊柳枝」。同樣最早是出現在印度,印度人用楊枝刷牙,又叫木齒,後來隨佛教傳入我國,被古人所用。

在唐時期,楊柳枝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為楊柳枝中含有大量的纖維,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士氣變軟,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個來源。《處臺秘要》中記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即是說用楊枝把一頭用嘴咬軟之後,蘸上藥物或者是鹽擦牙,能使牙齒香而亮白。它使用起來廉價又方便,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植毛牙刷」初現,與當今差異不大

當今很多人說,「牙刷」最早見於元代郭玉詩中云:「南洲牙刷寄頭日,去垢滌煩一金值。」這其實是不對的,這只是說明「牙刷」這個詞在為我們所知的文學作品中第一次初現而已。

實際上,在唐宋時候,許多人已經用上了植毛牙刷,跟我們用牙刷刷牙沒什麼兩樣。

1985年,考古人員在成都指揮街的唐代灰坑中,發現了四把骨質牙刷柄,其中一把現收藏於成都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

這把牙刷頭部略寬,有12個植毛孔,分為兩排。刷柄從中後部逐漸縮窄、加厚,所用的毛,多為馬尾毛。

這把唐代灰坑牙刷的發現,將中國人使用牙刷的歷史往前推到唐朝。

成都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牙

再後來,多處證據表明,牙刷已經被普遍使用。

1953年,考古學家從遼國附馬衛國王墓的陪葬品中,發現兩把骨制刷柄。

根據考古報告的描述,骨柄長約19.50釐米,一端有8個穿透的植毛孔,分為兩排,每排4孔,小孔有植毛痕跡,植毛面的孔徑略大於背面的孔徑,骨柄呈長條狀,植毛部則為扁平長方體,「製法極似現代的標準牙刷」。

遼代植毛骨質牙刷正背面

此外,從遼墓壁畫中也發現了疑似牙刷的圖像。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墓壁畫中,有一幅《梳妝侍奉圖》,圖中一名女子正在彎腰梳妝,在她面前的梳妝盤上,放著木梳、化妝盒、以及一根長柄的刷子。

有人推斷,這應該也是一根牙刷。

《梳妝侍奉圖》及其線描圖

而「牙刷」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南宋。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寫道:諸色雜貨中有刷牙子。

其中還收錄了一堆杭州的名牌商店名單,其中有「獅子巷口徐家紙札鋪、凌家刷牙鋪......金子巷口陳花腳麵食店、傅官人刷牙鋪。」

其中的「牙刷子」即為牙刷,可見當時,牙刷已經作為貨物在市場上售賣,並且還出現了諸如「凌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的牙刷專賣店。

而且在當時,對牙刷的使用還有了約定俗成的習慣,南宋人周守忠編寫養生書籍《類纂諸家養生至寶》,甚至專門討論了用牙刷來刷牙的時間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

「牙粉、牙膏」的出現,刷牙無限接近於現代

宋代果然是一個神奇的年代,宋人的生活質量也極其之高,養寵物,做美容,牙齒保健這一塊,自然也不能落後。

據史料記載,在宋時,就有了牙膏、牙粉出現,配合牙刷使用,以清潔和保護牙齒。

宋代一部官修醫書《太平聖惠方》中抄一條牙膏方子: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曾自己配製過牙粉。

他把松脂和茯苓曬乾搗末,篩出細粉來裝袋,這便是「蘇氏牙粉」。刷牙時,先把一小勺牙粉放嘴裡,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後再刷牙。

這些牙膏和牙粉,既可以醮在手指上擦牙,也可以抹在牙刷上使用——就跟我們現在的用法如出一轍。

宋代之後,刷牙已經成為了全民保護牙齒的普遍意識,雖說如此,但對於貧苦人家來說,依然保持折「揩齒」的做法。明代馮夢龍輯錄的民歌集《童痴二弄》第八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吃個鏡子來裡做眼,編筐著弗得個蓬塵,牙刷子只等你開口,絆頭帶來裡繾筋,眉刷弗住介掠來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

不僅提到了牙刷,還很形象地描繪了刷牙時的動作:刮舌、掀嘴、撩唇。詳細度甚至比一些今人還高,而之中提到的「眉刷」也表示在當時,牙刷毛的選材也做出了一定的改進,改用更細更軟的「眉毛」。

牙刷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

到了明清時代,牙刷的形狀已經幾乎定型,而在選材上又有了進一步的轉變,總的說來就是改馬尾為豬鬃,在西方《發明大全》中有明孝宗朱祐樘用獸骨和野豬鬃毛製作牙刷的記載,更是把牙刷的發明歸屬到明孝宗身上,其實,這是不嚴謹的。

到了清代,牙刷的應用已經有了進一步普及,1490年,中國製造的牙刷其清潔面垂直於刷柄,用從野豬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製成。而當時的西方還處於用手指或亞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階段。

直到後來,一名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看到中國的牙刷大為驚奇,並將樣本和製作工藝帶回歐洲。

1938年,尼龍的發明,牙刷徹底拜託了動物毛,也從此,牙刷也開始成為現在我們最熟悉的模樣。

再後來,刷毛一再被細化,刷牙也不再成為需要小心翼翼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蘇軾怎麼刷牙?皇帝也會自製牙刷?古人怎麼清潔牙齒
    1.古人揩齒現在的我們刷牙工具非常豐富,手動的電動的,美白的芳香的都有,那麼古人是如何處理牙齒問題的呢?在含漱法後,人們又研究出揩齒法,最早是直接用手指來擦牙,這種方法在魏晉時期就已經有了,在敦煌壁畫中,上面的人拿著漱口瓶,另一隻手的食指在擦拭牙齒。還有就是用布條來擦拭牙齒,這小布條怎麼用呢?
  • 沒有牙膏也沒有牙刷,怎麼刷牙?古人教給我們:嚼嚼口香糖
    雖然那個時候沒有各種牙刷牙膏漱口水,但是嚴謹的古人仍然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清潔牙齒。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人們就已經有了保護牙齒的意識了。在那個時候吃飯後,人們會使用濃茶水、薑湯或者鹽水來漱口。不過那個時候由於沒有工具,所以人們潔牙主要就是漱口,與刷牙並不相同。後來人們會使用手指清潔牙齒,用手指潔齒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大型方書《普濟方》中曾經提到過用手指潔齒:「夫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摧伏諸谷,號為玉池,揩理灌漱,叩琢引導,務要津液榮流,滌除腐氣,令牙齒堅牢。」介紹了牙齒的重要性,和潔齒的方法要求。
  • 古人刷牙嗎?日語中「楊枝」一詞,就是保留了中國唐朝的叫法
    漱口一直是古人最主要的牙齒清潔方式,一直沿用到近代。古人用的漱口水也是五花八門。最常用的是鹽水,不光用鹽漱口,還能用鹽擦牙,《紅樓夢》裡賈寶玉就有每天清晨用鹽擦牙的習慣。鹽的確有殺菌消炎的作用,還能一定程度上預防牙周疾病和牙齦出血。此外,古人還有用茶水、酒和明礬水漱口的,據說明礬水能有效預防口瘡。現代社會確實也有將明礬水加橄欖用於漱口的,可以去除口臭。
  • 牙刷沒發明前,古人用什麼刷牙?日本人有種方法隔著屏幕都覺得冷
    牙膏按分類有藥物的,草本精華的,鹽白的,綠茶的,但不可思議的是,用鹽和茶來清潔口腔衛生,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熟練使用了。古書《禮記內則》中有言:"雞初鳴,鹹盥洗。」記述了古人至少在周朝時期就養成了清晨漱口的習慣。在牙刷尚未發明之前,古代人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即以鹽水、濃茶、酒等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
  • 古代人刷牙嗎?古代沒有牙刷牙膏,他們是不是每天都不用刷牙?
    一、手指魏晉時期,古代敦煌壁畫中有一幅勞度叉鬥聖圖,畫中受戒者左手拿一長頸漱口瓶,用右手食指揩前門牙,非常形象的描繪了手指揩齒法。二、揩齒布布條揩齒其實是手指揩齒的進化版,就是用小布條纏繞在手指上來擦洗牙齒,這個小布條還有專門的名字——揩齒巾。三、最早的牙刷-楊柳枝古代人把楊柳枝摘回來放在水裡面浸泡,用的時候就拿出一段枝來,用嘴咬開,裡面就會有像牙刷一樣的毛刷。
  • 古代牙齒保健:古人沒有牙刷怎麼刷牙?他們如何醫治牙齒頑疾?
    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都曾看到過古代人刷牙的場景。有人會在飯後直接用清水,亦或是茶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也有人會直接用手指蘸食鹽,然後在牙齒上反覆磨擦,以達到清潔口腔和牙齒的目的。筆者認為如果從這一點來看,就說明古代人也有刷牙的習慣,只不過他們刷牙的方式看起來特別簡陋。
  • 哪朝哪代的古人開始刷牙了?
    經過多方查證,下面來說說這個看似普通,但大家卻一直都離不開的問題——古人刷牙嗎?酒醋鹽茶, 古人早期漱口水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掌握了一些潔牙護齒的方法。古人常使用的漱口水有酒、醋、鹽水、茶水。酒、醋、鹽水等有解毒殺菌的作用,茶葉中含有氟和維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刷牙」這一習慣是從遙遠的天竺傳過來的。古印度人很早就有刷牙的習慣,以至於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時候,也就將這一習慣變成了佛教的戒律。
  • 每天刷牙,娃還有蛀牙?方法不對,就是「白刷」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還是說壓根兒不刷? 你能想像一個「劍眉星目,眼底像扇形分析圖一樣透著三分冷漠,四分薄情,還有三分漫不經心」的帥哥,一張嘴滿口黃牙嗎? 我不能,並且緩緩打出一堆問號。
  • 漱口、刷牙、身份證、天氣預報、標點符號,你所不知道的古人生活
    古人沒有工業製造的牙刷,怎麼刷牙呢?每天都要美美的,沒有一嘴清新的口氣、一口潔白的牙齒怎麼可能美得起來?漢代《禮記》裡說「雞初鳴,鹹盥嗽」,兩千多年前人們都已經在漱口了。飯後如果僅僅用水漱口肯定是沒辦法清潔牙齒的,那麼怎麼辦呢?
  • 刷牙洗頭上廁所,古人是怎麼解決自身清潔問題的,太有智慧了
    第一、 古人是怎麼解決刷牙的有句話叫做「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如果不注重口腔清潔的話,會有口腔潰瘍、蛀牙等讓人崩潰的牙齒疼痛。古人呢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們會用楊柳枝泡在水裡。每天早上的時候就把柳枝咬開,這樣柳條的纖維就會支稜起來,那些小齒就可以用來摩擦牙齒從而達到刷牙的效果啦。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君主清潔口腔的方法。他們一般還會用昂貴的茶葉泡湯來漱口,這樣口腔就會清新無異味了,這個操作還有一個十分霸氣的名字叫做「洗龍溝」,非常符合天子風範啊。
  • 古人的科技落後,沒有便捷的洗漱用品,是如何刷牙和洗頭髮的?
    儘管古人不可能有現代人如此便捷的牙刷,牙膏與洗髮水,但古人的智慧卻是讓人嘆為觀止的,在這裡要糾正一個誤解,筆者曾經也認為古代是沒有牙刷之類的東西的,但是古人確實是又讓筆者震驚了一把,古人是由用來清洗牙齒與頭髮的。
  • 古人不刷牙?口臭怎麼辦?
    我們現代人還好,還可以刷牙,嚼口香糖,那古人咋辦啊。古人不是不刷牙,《禮記.內澤》中有記載:「雞初鳴,鹹盥漱。」意思就是說:早上起來要洗手洗臉漱口。可見古人還是在乎牙齒健康的。除了漱口外,古人還用楊枝刷牙,醫書《外臺秘要》中有記載,把楊枝一頭咬軟,然後蘸取藥物刷牙,可以讓牙齒光潔。到了宋朝就出現了豬毛牙刷。刷牙也就成為平常事了。那為啥他們口臭啊?
  • 詳訓詁,明句讀,一口氣看懂古人讀書的智慧!
    那麼面對可讀性極低的古籍,古人又是如何讀書的呢?宋刻《李太白文集》讀書基礎:詳訓詁,明句讀,離經而辨志和現在一樣,古人讀書首先得會識字辨義,這很好理解,再則就是要懂得「句讀」,即掌握字句停頓的功夫句讀,是古文學習中極其重要的基本能力,細緻來講,一句話語句完結了,叫做句,相當於新式標點中的句號,古人常常會用空心圓圈表示。一句話沒有完結,可以稍加停頓的,叫做讀,相當於新式標點中的逗號,古人常常用實心點來表示。句讀必須通過訓練學習。《禮記·學記篇》記載古人讀了一年書之後,要檢查閱讀的成效,看是否掌握了「離經辨志」。
  • 易經:現代數學解密手指掐算,快速學會飛八卦,古人智慧讓人驚嘆
    易經:現代數學解密掌上掐算,快速學會飛八卦,古人智慧讓人驚嘆我們看電視,經常會看到古人用手指進行推算,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相當的了不起。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也會遇到懂傳統文化的人,不用查日曆或者萬年曆,而是直接用手指來掐算天幹地支年份、月份,以及節氣等等的事宜。
  • 勤洗澡愛刷牙,古人如此「講衛生」
    「只要還有一粒米,不往人多地方擠;只要還有一個蛋,堅持不去超市轉;只要還有一根蔥,堅決不往菜場衝;只要還有一塊肉,超市裡面不露頭;只要還有一口氣,呆在家裡守陣地!」一邊是肆虐的疫情,一邊是各種苦中作樂的段子,無奈也好,調侃也罷,信念只有一個:得把日子過下去!
  • 古人的智慧,讓人大開眼界
    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現在琳琅滿目的化妝品讓女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假面」功力更勝古人幾籌。 3.古代沒有衛生巾,女人來月經了怎麼辦?
  • 誰說古人不刷牙,人家不僅刷牙,還有特製漱口水,工具真齊全
    印象裡,古人是不刷牙的,頂多吃完飯喝口水涮涮。畢竟那個年代沒有牙膏也沒洗面奶,早上起來只能拿水擦抹擦抹。一想到古代洗個臉都不如今天盡興,小編的穿越夢瞬間破滅。但其實古人是刷牙的,準確來講他們叫漱口。漱口的工具設備非常齊全。《禮記》對刷牙一事做了交代。
  • 印度人用樹枝刷牙,還有專門刮舌苔的工具,遊客在印度找不到廁所
    印度人用樹枝刷牙,還有專門刮舌苔的工具,遊客在印度找不到廁所印度人的潔淨方式印度人對水有一種聖潔的感情,他們發誓時,往往愛說「以於捧著恆河水為證」。很早的時候,印度人就有刷牙的習慣。古代文獻記載,印度人用一種叫「尼姆樹」的樹枝作牙刷來刷牙。這種樹枝味苦,具有殺菌、消毒作用,並能在口中起泡沫。現在在印度鄉村採用這種方式刷牙極其普遍。印度教徒有刮舌苔的習慣,一般人家中必有專門刮舌苔的工具,用金屬製成的,每天早上用這種工具大刮特刮舌苔,他們認為舌苔是不乾淨的。
  • 生吃鹽、嚼樹枝?在古代要用哪種刷牙姿勢才能成為人生贏家
    唉,對了,古代人究竟是怎麼刷牙的呢?在某綜藝節目中,明星挑戰原始人生活,幾乎崩潰,頭一件難為的事就是……古人真的不刷牙,臭了幾千年?不不不!西周《禮記》就有洗漱記載,2千多年前,《史記·倉公傳》認為,「食而不漱」會得蛀牙。
  • 古人靠什麼來清潔牙齒,也和現代一樣用牙刷嗎
    在《詩經·衛風·碩人》中,用「齒如瓠犀」來形容美人的潔白牙齒,與此相對,古人用「齟齬」一詞,說明牙齒參差不齊的情況,後來引申為雙方牴觸,彼此厭惡的狀況。《史記·倉公傳》中指出,產生齲齒的原因與 「食而不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