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研究表明,人的身高和其他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技能或特質相關,而這種技能或特徵最終會轉化成勞動力市場上的額外收益。
作者 | 楊桓興 張嵐
記得剛上初中時,我們總是羨慕那些個矮的同學:他們能坐上前排,離老師更近些。而到了高中階段,我們又開始豔羨那些個高的同學:他們更容易在各種體育活動中脫穎而出並得到女生的青睞。這種對高個同學的羨慕感在我們上大學期間(屬於南方人到北方上大學)達到了頂峰。
雖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們這種高矮意識在逐漸淡化。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身高者不論在哪個市場都有明顯的優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比如婚姻市場,不少女士(或丈母娘)在擇偶時就把身高作為硬性條件之一(不到一米八不考慮!)。就業市場上亦如此。主教的平均身高比小鎮上的牧師要高;銷售經理的平均身高比銷售員要高;在律師,教師,和鐵路員工這些行業,身居高位者的平均身高也比普通職員要高。類似現象同樣存在於美國總統選舉。根據1982年美國心理學家吉裡斯(John Gillis)發表的暢銷書《太矮,太高》(Too Small, Too Tall)中的研究發現,美國總統平均身高遠遠高於社會平均身高。在美國近五十年的13次總統選舉中,個子更高者10次勝出(最近的一次個矮者獲勝是2000年小布希擊敗戈爾)。如此看來,今年希拉蕊入主白宮似乎勝算不大?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話說,咱們經濟學這個圈子裡還真有人專門研究人的先後天特徵(比如,身高、性別、受教育程度等)對其就業和工資等方面的影響。這批人稱為勞動經濟學家。經過不懈的研究,勞動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就業市場上存在著身高優惠(height premium):個子高的人一般來說收入更高。比如, 有人用英美的數據研究發現兩個現象。第一,一個人的身高如果漲1英寸(2.54釐米),那麼平均而言他的收入將增加2.2%(英國)或1.8%(美國)。第二,如果某人身高從最矮的1/4人群漲到比較高的3/4人群(身高大約漲10公分),其收入將增長大概10%。上述身高效應不論男女不論職業都存在。而且,這些結論是在剔除其它可能影響收入的(並且可以觀察到的)因素(比如,受教育程度等)後得出的。
那麼為什麼高者更富?對這個現象有幾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市場自然地「喜歡」高個: 矮個被別人看不起,所以在和別人討論生意的時候處於不利地位(馬雲估計對此不會苟同)。 這種社會和市場上對高個的好感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這可能是人類長期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的結果:高個顯得更強大,在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更容易生存或當領導。其次,高個還可能讓人覺得更健康,更有能量。
第二種可能的解釋是人的身高和其他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技能或特質相關。譬如說,高個的人更自信,而這種自信會增加高個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做事不輕言放棄。市場(或老闆們)給高個更高的職位以及更高的工資不是因為他們高,而是因為他們高於常人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做事不輕言放棄(對勞動經濟學家來說屬於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技能或特質)。
我們接下來主要介紹的一項研究認為第二種解釋更合理。這項研究的作者是Persico, Postlewaite 和 Silverman(以下簡稱PPS),2004年發表在政治經濟學雜誌(JPE)上。他們用的數據是英美兩國的面板數據。在該數據中,他們能觀察到每個人7歲,11歲,16歲,以及23歲時的身高。需要指出的是,一個人的相對身高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發生變化,因為每個人的發育時間不一樣。譬如說,一個人在16歲以前一直是班上最高,但成年後身高只是中等,被班上很多同學超越。PPS的研究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 一個人少年時期(16歲)的相對身高對其成年後的工資收入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兒童期的相對身高和成年後的相對身高對工資收入幾乎沒有影響。並且,這種少年期相對身高優勢對工資的影響體現在所有行業上。
PPS的發現否定了第一種解釋;市場並沒有直接偏好高個,因為要不然成年後的相對身高對工資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們的發現同時也肯定了第二種解釋的合理性。大家都知道,一個人成年後的性格主要是在青春期(16歲左右)形成的。青春期的相對身高高,那麼這個少年就更可能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優異,更容易得到異性的青睞,因此更加自信,人際交往能力越強(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一種)。這種自信和人際交往能力會讓他在成年後受益,即使他成年後的相對身高一般。所以市場偏好的是自信和人際交往能力強的人,而不是直接偏好成年後身高更高的人。
在他們之後,Anne Case 和 Christina Paxson (以下簡稱AP) 也做了一項類似的研究,同樣發表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2009年)。AP的發現和PPS的不同。她們認為身高對收入的影響主要是因為身高和智力成正相關:高個更聰明(愛因斯坦要生氣了)。在研究中,她們用了兒童在3歲時的智力這個數據(這時教育對智力還沒有影響)。她們發現在兒童3歲時,高個兒童的智力更高。因為人3歲時的相對身高對其成年後相對身高的影響程度是70%,所以她們認為在成年人中也是身高相對較高者更聰明。這樣,高個的收入更高主要是因為高個更聰明。
那為什麼3歲時高個兒童的智力更高?AP給出的解釋是家庭背景。兒童的身高和智力都主要有兩個決定因素:先天的基因和後天的營養。如果一個家庭比較有錢,那麼母親懷孕期的營養(以及休息)和小孩出生後的營養都能夠得到保證。所以小孩就會智力發展正常,並且身高較缺乏營養的孩子要高,導致智力和身高的正相關關係。如果一個家庭的男主人有錢(事業成功),那麼他在婚姻市場上就有更多的選擇,娶身材不錯又比較聰明的女子為妻。因為母親身材不錯又比較聰明,所以在小孩的基因中也會形成智力和身高的正相關關係。轉了一圈,身高者收入更高有可能因為是身高者更有可能有一個有錢的爹!有沒有錢靠拼爹,有沒有身高也(間接地)拼爹!
這些研究所用的數據都來自英美。那它對中國的情況有什麼啟示?首先,我們急需對中國的數據進行類似的實證研究。其次,我們認為PPS的發現在中國不一定成立。這是因為文化不同。在英美的高中,在同學中最受歡迎的是體育健將(大都為身高者);而在中國的高中,最受歡迎者是學習好的人(和身高並無多大關係)。但是,PPS的結論指出了在高中階段培養一個人的自信心非常重要。所以中學教師應該多關心那些比較沉悶的學生,鼓勵他們多參與班級活動,以此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因為這不但影響他們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關係到他們未來的職業前景。最後,AP的結論讓我們有一些擔憂。在90後00後以及10後幾代人中,集高富帥為一體的人將越來越多:有錢的爹娶又有身材又聰明又漂亮的女生!下幾代極有可能是一小群人集高富帥為一體,而其他大眾既不富又不高也不帥!
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smwnewmed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