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解放軍福建前線的戰地播音員,是1958年金門炮戰的親歷者,他的聲音曾穿越臺灣海峽,成為除炮彈以外的另一門殺傷武器。同時,他也親身經歷了海峽兩岸從對峙、緩和到走近、往來的歷史變遷。
他的名字叫吳世澤,是一名解放軍老兵。1950年9月,20歲的吳世澤考入華東軍政大學福建分校學習軍事政治,並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3年後,他成為首批對臺戰地廣播閩南話播音員。在角嶼島,這個只有足球場大小的小島上,吳世澤每天向只有1800米的對岸——金門馬山守軍喊話,這一喊就是八年,他也因此成為戰地廣播喊話時間最長的播音員。
大陸成立廣播站,向金門的國民黨守軍展開「攻心戰」。當然,臺灣方面也不甘示弱,隨後成立馬山廣播站,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打了多年的嘴仗。大陸對金門廣播是以有線的形式進行的,通常播音員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只要風平浪靜的時候,就對著金門「喊話」。當然,如果碰上天氣好的時候,一整晚都要喊個不停。
當時,吳世澤喊得最多的就是鼓勵金門守軍陣前起義,棄暗投明獎勵規定等。和吳世澤「打嘴仗」的對手名叫湯麗珠,他清楚地記得對方攻擊我們很窮,沒有衣服穿,吃香蕉皮。每次聽到湯麗珠說這些話時,吳世澤很是氣憤。不過,戰爭年代各為其主,雙方唇槍舌戰情有可原。所以,吳世澤和湯麗珠也只是經常聽到對方的聲音,並不知道長什麼樣子。
海峽兩岸的這場「嘴仗」一直持續了三四十年多年,直到1979年元旦,大陸首先停止了對金門等島嶼的攻擊。接著,喊話次數也減少了許多,並在1991年的時候徹底沉默。隨後,臺灣方面也予以回應,不再進行喊話攻擊,廣播上播的也都是一些歌曲。
雖然吳世澤在1964年調至了軍部聯絡處,但是此前在最危險,最前沿,最艱苦,最寂寞的角嶼島奮戰八年,將自己的青春年華與滿腔熱血都拋灑在了對敵廣播第一線的這段經歷令他終生難忘。
所以,進入到和平年代,在兩岸人民日益渴望交流之際,吳世澤也決定和自己昔日的「對手」湯麗珠見一面,並化敵為友。2015年4月,已經86歲的吳世澤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臺灣,見到了湯麗珠。
湯麗珠時年78歲,她祖籍浙江金華,父親是國民黨軍官。1949年,湯麗珠隨父去了臺灣,1958年,她在金門馬山廣播站當播音員,是與吳世澤用大喇叭喊了3年的對手。1961年,湯麗珠被調離金門馬山播音站,回到了臺灣軍事部門人力司工作,如今她的戶籍在臺灣金門,居住在臺灣基隆。
歷經五十多年的風雨變遷,兩位昔日「對手」一見面,雙手便緊緊握在一起,一笑泯恩仇。吳世澤拿出了自己精心準備的廈門特產餡餅和出發前寫好的書法作品,送給了湯麗珠。至此,吳世澤和湯麗珠也從過去的「死對頭」變成了好朋友,這跨越海峽兩岸半個世紀的握手也終於「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