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今年的耳機市場有一個讓筆者喜聞樂見的現象,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廠家,都在不同價位主推了一波單動圈耳塞。在這圈鐵、多動鐵如日中天之際,不僅僅宣告了動圈耳塞還活著,並且仍然能以高水準的聲音,在如今耳塞市場中有立足之地。
到去年為止,業界普遍對於單動圈耳塞是不樂觀的,T8IE2/榭蘭圖已經久不更新;國產廠家的單動圈耳塞則集中於中低端;偶爾有 FAudio Major 這樣聲音不錯的單動圈產品,但 9800 元的價格也實在讓人愛不起來。所以筆者一向認為「神圈雖神,價格更神」,在寫 Major 的文章時,也作為一名性價比擁躉者,對其售價望而興嘆。
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就是這個 Faudio 家的新品耳塞:Minor。Minor 尚未開售,就被冠以「小神圈」的美名;這個名頭自然是來自 Major。筆者認為,尚未接受市場和用戶的檢驗就亂起外號甚不可取,且「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儘管 Minor 售價相對 Major 便宜了很多,但如果聲音翻車,仍然會砸「神圈」的招牌。
不少的燒友此時一定會說我「欲揚先抑」,然則上面的想法,一定有很多人與筆者相同,我也只是陳述內心的真實感受而已。而在親耳聽到 Minor 之後,筆者更加認為這貨不應該被稱為「小神圈」,故下文中依然用官方名稱「Minor」稱之。
包裝配件做工
談聲音之前慣例簡單過一遍包裝配件做工。Minor的工藝可以說與Major完全相同,因此也就沒有太多好說的,除了顏色從土豪金換成香檳金、導管從黃銅變為不鏽鋼之外,在外型上可以說FAudio是「一個模具用三年」的節奏,與Major無甚區別。而老大哥Major一度遭人吐槽的包裝與配件,在Minor身上反倒有了小小的、更為實用的進步。
包裝從原先的立方體改為了如今常見的扁平式紙質包裝盒,外面是一層封套,取下之後是正面開啟的內層紙盒。揭開蓋子,Minor 和主要配件一目了然。在大而重的金屬盒改為更加輕便實用的皮質收納包之餘,諸如耳套、保護布袋、清潔刷和 6.35mm 轉換頭等配件都放在了收納包裡。而保修卡和說明書則放在了盒蓋背面粘貼的「小信封」中。至於Minor耳塞本體,則靜靜躺在黑色的海綿隔層之中,少了幾絲神秘,多了一分坦然。
相較 Major 最明顯的變化,是那根「黑又粗」、「粗又硬」的線材換成了輕巧柔軟的銅鍍銀線材,細了很多也軟了很多,佩戴舒適度和收納的方便程度直線上升。當然,這根線對聲音的提升肯定比不上 Major 的 BS4 線材,但卻比後者更加適合 Minor,這點後面再說。
耳套還是 Major 的「老三樣」:黑色樂器套,白色人聲套,黑色海綿套。
主觀聽感
在 T8IE2 和榭蘭圖之後,單動圈耳塞的聲音普遍偏向通透聲(中頻厚度較低,高頻突出,低頻質感好,聲場解析出色),其實就是往動鐵和圈鐵的風格靠攏,注重高解析與聲音的質感,以滿足一種「HiFi」的聽感。而實際上,大量同質化的聲音導致市場索然無味不說,魚龍混雜的廠商也未必都能把聲音做好;故而有很長一段時間,筆者一聽說某某塞子「中頻薄高頻亮,低頻下潛出色」就心裡發怵。
Minor 在此前兩位圈內大佬的文章裡,也被描述成類似的調性,以至於筆者一度想退掉當時還未發貨的Minor。如今這條塞子已經隨身使用兩周有餘,可以好好和大家聊聊聲音了。
首先 Minor 繼承了 Major 對前端的良好適配性,換句話說是比較好推,手機也能伺候得很不錯,播放器更是不在話下,並不一定非得要求磚頭才能推好。但是這塞子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絕大多數播放器不能開高增益,一般都是低增益(最多開中),否則聲音會變得很薄,像被拍扁了一樣。在筆者手頭的幾個前端中,搭配最好聽的居然是售價不到 700 元的飛傲 M5,其次是低增益的 CayinN6ii。這也說明了 Minor 對前端的要求真的是「不求最貴,只求最配」,甚至老掉牙的手機 iphone 5S 推起來也有模有樣。
那麼,Minor的風格如何呢?
是不是通透聲?是。
是不是中頻薄?不是。
是不是人聲塞?是。
看了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大家能對 Minor 能有個腦補的初步印象。是的,Minor 仍然是高頻清亮、低頻質感出色的通透風格,但中頻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密度和一定的厚度,這是讓筆者喜出望外的。為什麼前面筆者說 Minor 不應該叫「小神圈」?是因為聲音的路數和 Major 完全不同。Major 的醇厚、熱烈與 Minor 的沉靜、溫婉並沒有多少的繼承關係,而是破而後立的全新調音理念。
剛開聲的 Minor,中頻存在感很低,兩端表現出的良好素質以及開闊的聲場、飽滿的信息量。在正常使用一周後,中頻的存在感開始凸顯,在 Kalafina 的《storia》前奏中,女聲脫穎而出,渾厚而激揚。這條塞子的中頻決定了其與這兩年主流的「通透人聲塞」截然不同,有充足的厚度和良好的密度支撐起了整個人聲的質感與顆粒感,讓聽的人完全不會有「薄」的印象。加上量感充足、下潛到位的低頻,將流行人聲或 ACG人聲所需的氛圍感和歌手嗓音質感很好地表現出來。是的你沒看錯,Minor 的低頻是充足的,甚至對筆者而言有些「多」;如果你說 Minor 低頻少,那麼可能是搭配問題,建議換個前端試試(筆者起初用海貝 R5 的單端驅動 Minor,低頻少得可憐,換成飛傲M5 和山靈 M0,量感立刻起來)。
Minor 的高頻是清亮的,解析力也很出彩,在面對編制不大的室內樂或器樂獨奏時能很好地勝任樂器的回放,有一股獨有的清甜味道,而不是乾巴巴的追求高頻素質。這樣的三頻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既能欣賞人聲流行和 ACG 曲目,又能聆聽中小編制樂器的雜食性耳塞,這是 Minor 作為單動圈所取得的成就,筆者認為,算是難能可貴了。
Minor 的聲場寬度屬於中等偏上,縱橫比例健康,整體形狀接近於圓形(縱深表現十分不錯)。邊際感比較明顯,層次感和解析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對付古典交響這樣的大編制曲目,還是稍顯力不從心,原因在於大動態時的表現一般,對氣氛的烘託與氣勢不足,同時聲場和解析在應付交響樂團的諸多樂器時有些亂,與 Final B1 那樣的古典能手相比,顯得不夠從容。
Minor 同樣是可換線設計,但筆者並不建議燒友為 Minor 隨意換線。理由是這根看似不起眼的銅鍍銀線在耳塞的聲音構成與調音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隨意更換,可能破壞整體聽感。此外,筆者嘗試將 Major 的原線換給 Minor,儘管聲音素質得到了提升,但 Minor 這份寬鬆而通透、恰到好處的聽感卻消失了,竊以為因小失大,不可取也。
小結
如果說「神圈」Major 的優秀聲音表現和高昂的價格讓筆者始終對其心存芥蒂,那麼 Minor 的出現,算是在「性價比」這個讓更多人在意的指標上大大扳回一城。3880 元的售價雖算不上便宜,但和當前市面上其他中高端耳塞相比,Minor 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並且筆者認為,Minor 和 Major 不單是「高端與低端」的關係,更是兩種不同風格的產品,無謂高低。
說到底,作為一個具有較強技術底蘊的新興廠家,經歷了 Major 和 Minor 兩代產品,FAudio 讓筆者見識到了不俗的調音實力。Minor 對於雜食的燒友來說,在中端價位是一個相當靠譜的選擇;同時,也是動圈復興的勢頭下,一支有實力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