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徵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關於《論語》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課文批註
問題探究
1、成語:溫故知新、從心所欲、曲肱而枕、簞食瓢飲、樂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博學篤志、飯蔬飲水
2、十二章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度?哪些語句是講個人修養?
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個人修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初中語文該怎麼學#